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海省东部人工汇集雨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青海省东部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发展人工汇集雨水系统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着重调查研究人工汇集雨水系统的组成、结构、尺寸、建筑材料的使用及部分技术指标的确定。指出利用天然雨水资源,实施人工汇集雨水工程是调整旱区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人畜饮水和进行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经济和科技都在呈现突飞猛进发展之势,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得到便利的同时,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破坏,与此同时,遇到一些洪水暴雨现象,会使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加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要开展河流治理工程,有效的利用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避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建设的有... 相似文献
3.
4.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相似文献
5.
梁月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3,(1):27-27
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Lain.)多年生落叶灌木。幼枝有棱,灰色至黄灰色。偶数羽状复叶。花单生、浅黄色。荚果条形,较短。耐干旱、耐瘠薄、抗严寒、耐高温、喜光,不耐庇荫,根系发达,具根瘤菌,在黄土区主根可深达10cm。萌芽力强,耐牲畜啃食。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一般多分布生长在海拔1000m~2000m的黄土地区,沙漠绿洲以及山地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人们开始着手研究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指标,并以这些指标来衡量“全面小康”的程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是衡量“全面小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平原地区作为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如何确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应有标准,本文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东部农业区5个气象站1960—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结果为标准,分析了Hargreaves-Samani、McCloud与Priestley-Taylor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Hargreaves-Samani法和Priestley-Taylor法,年平均ET0估算值高于标准值,而McCloud估算结果显著偏小;气温较低月份(11月至次年3月),Hargreaves-Samani和Priestley-Taylor法月平均ET0估算值与标准值差异不显著,4—10月估算结果显著高于标准值。可见,Priestley-Taylor适用性最好,Hargreaves-Samani次之,McCloud最差,且Priestley-Taylor公式修正后估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9.
10.
我国重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多年来以小流域生态型植物资源的配置为其重点,近年来涌现了开展区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的新亮点。我国石漠化区适宜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的区域很广阔,有数十种植物可以大显身手,造福与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存在的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选取了垄向区田、鼠道、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等6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时段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储水量大小的技术模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常规耕作。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总蒸散量大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研究结果为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水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以及实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工程措施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探讨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的评价内容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危害着该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大量入黄泥沙进入下游,导致河床不断抬高,给下游防洪及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近年来,众多水土保持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提出许多水土保持模式,探讨了评价水土保持模式减水减沙效益计算的水文法,SCS模型法以及水保法,并对三种方法就同一实例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给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细颗粒泥沙絮凝-分散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细颗粒泥沙絮凝 -分散对土壤渗透性、土壤可蚀性以及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以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由此带来的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淤地坝在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中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在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研究淤地坝在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中的贡献,已成为泥沙研究和水土保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次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马家沟为例,分析淤地坝在水土保持措施中的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7年年均减沙量最大的是淤地坝,其次是梯田,依次为林地和草地。坝地的减沙量贡献率在1990~2000年为41.51%,在2001~2007年平均达到了46.58%。 相似文献
16.
华北玉米秸秆覆盖对砂土、壤土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径流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对砂土和壤土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土壤质地下水土保持的临界秸秆覆盖条件。处理分为2种土壤质地类型和5个水平的秸秆覆盖度:0、10%、20%、30%和40%。结果表明:壤土抗侵蚀能力优于砂土,但透水性弱于砂土;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秸秆覆盖效益存在差异,相同的秸秆覆盖时,砂土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防治效果优于壤土;2种土壤质地条件秸秆覆盖度30%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入渗总量(25.7%~33.9%),减少产沙总量(22.2%~46.4%),对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考虑到过大的秸秆覆盖度(大于80%)会造成播种机堵塞,在华北保护性耕作研究实践中,建议砂土和壤土质地下的农田地表保持1 600~3 000 kg/hm2(30%~60%)的玉米秸秆覆盖,以达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和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表径流、土壤侵蚀、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节水增产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生物炭施用量越高,水土保持效果越好;而对于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则生物炭施用量为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SF)、等高耕作+深松耕(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subsoiling tillage, TP-S)、垄向区田+深松耕(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subsoiling tillage, RF-S)、等高耕作+垄向区田(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TP-R)、常规耕作(Down-slope cultivation, CK),探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水土保持耕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器官氮素转运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部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N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黑龙潭生态园、卧云山植物园、红石峡沙生植物园、沙棘种植基地,神木县治沙造林基地的调研结果,重点阐明了榆林市不同区域、不同立地类型的适生植物以及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开发价值的植物,以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和经济开发利用情况,为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植被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宿迁市水土流失现状,编制了宿迁市水土保持规划,确立了水土保持目标任务,明确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提出了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保障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方向,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