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龙须草微卫星文库,并开发出27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利用其中具有扩增差异的8对稳定的SSR引物,对龙须草11个居群和71个单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共检测到12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6~34个多态性片段。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0~0.97,聚类分析将11个居群划分为4个类群,表明龙须草大多数居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低,与无融合生殖的特性相吻合。采用UPGMA法将分散在龙须草11个居群的71个单株分为3个群,与以居群为单位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是,星子居群内的3个单株、洋县居群的1个单株分别与本居群亲缘关系较远并与其他居群亲缘关系较近,显示在这2个居群内不同单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居群内单株间无融合生殖程度不同所致。因此,在这2个居群内可能存在有性生殖频度较高的单株。  相似文献   

2.
植物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进展Ⅰ遗传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总结了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的概况及无融合生殖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无融合生殖遗传研究之所以进展缓慢其原因有:①兼性无融合生殖使杂交后代的分离比难以确定;②有性生殖胚囊和无融合生殖胚囊共存于同一胚珠,使胚胎学研究的结果与后代表现不尽一致;③雌性不育株的产生;④环境因子的影响;⑤专性无融合生殖杂种后代的不分离特点。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因素包括:①减数分裂过程行为异常。这种异常包括大孢子母细胞的直接分裂;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再组核(SDR);②无孢于生殖胚囊的形成。这种胚囊的原始细胞一般与性细胞相毗邻,少数可能深入到合点端,甚至有珠被上发生的情况;③孤雌生殖现象,可分为单倍体孤雌生殖和二倍体孤雌生殖;④胚乳的形成,无融合生殖植物的胚乳可以通过三核融合后形成,也可以由极核或中央细胞直接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前者为假配合类型的无融合生殖,后者为自发性的无融合生殖。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5个野生丹参居群为材料,分别采用AFLP和MS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秦巴山区丹参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为丹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引种驯化和优良品种选育及道地药材品质成因等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丹参居群内的个体间在遗传背景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丹参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来源于最东边的两个居群商南居群(SN)和丹凤居群(DF)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4.
对分布于新疆的伊犁郁金香和阿尔泰郁金香不同居群的物候特征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详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所有居群均具有萌动及结实早、生长发育快、年生长期在70-90d,且生殖生长在年生长期中所占比例较大等物候特点;同一居群内植株开花比较集中,年际间物候期无明显波动,但不同居群在年生长期及萌动、始花等主要物候期上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在营养生长阶段不明显,进入生殖生长后逐渐增大;伊犁郁金香不同居群物候期的早晚与海拔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猕猴桃品种雌雄植株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猕猴桃(Actinidiaspp.)幼叶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从64个引物组合中选取12对引物进行雌、雄集群DNA样品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扩增,再从中选取4对引物进行6对雌、雄DNA样品的AFLP扩增.4对引物共扩增出74个AFLP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58,多态性标记百分比为78.4%.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同一品种雌雄样品之间的AFLP电泳图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小于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而品种间的差异又小于不同种间的差异.同时AFLP多态性初步检测出猕猴桃不同性别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浙江仙居长叶榧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特有树种长叶榧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用10个引物对浙江省仙居县的5个长叶榧居群共10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测到13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7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2.97%.长叶榧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69 1,Nei指数(h)为0.175 8,表明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P平均为28.09%,I平均为0.138 9,h平均为0.091 2.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长叶榧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45.7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54.28%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89 1.长叶榧居群间的基因流很低,为0.522 4.瓶颈效应、居群隔离和遗传漂变可能是造成长叶榧居群低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间较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5个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28 0.利用算权平均数法(UPGMA)对长叶榧居群进行聚类,结果可分为两大类群:下辽和龙潭坑2个居群组成一个类群;石舍与石长坑居群先聚在一起,再与夹坟坑居群组成另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7.
变叶海棠种群分化与马尔康海棠起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变叶海棠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变异与分化,已构成一个极其复杂多样的群居系统。对居群系统的深入调查分析表明:变叶海棠的某些居群内既存在着渗入杂交变异,基因重组;也同时存在着较稳定性遗传(无融合生殖)和类型(单株)的分化。地方宗(变种)的分化。地理宗(亚种)的分化。经过比较分析,深入地揭示了马尔康海棠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地位,即从变叶海棠居群内变异,地方宗的分化,地理宗的分化,最后达到种(马尔康海棠)的分化4个阶段;马尔康海棠是变叶海堂与陇东海棠渗入杂交形成的种间杂种,应归属于陇东海棠系(Ser.kansuenses Rehd.)。  相似文献   

8.
中国抗枯、黄萎病陆地棉材料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不同年代培育的54个抗枯、黄萎病陆地棉品种(系)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22对SSR引物和20个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46个多态性标记,每个品种平均8.26个。采用SPSS11.5软件计算欧氏距离,中国抗病品种间欧氏距离分布在5.568~11.790之间,平均值为8.906;单一品种欧氏距离平均值为8.530~10.011,高于欧氏距离总平均值的品种共10个,占品种总数的18.52%;85.55%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7.000~10.000之间,表明中国供试抗病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作为比较对照的4个国外品种间欧氏距离变化在9.055~10.724之间。国内品种与国外品种之间的欧氏距离介于6.481~12.490,82.02%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8.000~11.000之间,表明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基于SSR和AFLP整合数据的聚类分析,58个品种被划分为5个SAG(SSR&AFLP-based groups)分子类群,SAG的划分与品种系谱来源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5、7、9、11和13对AFLP引物组合对4个居群马缨杜鹃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引物组合数量对其遗传多样性参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物组合数量的增加,紫溪山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各参数指标变化趋势一致,5对引物组合检测结果略高于其他引物组合数,但差异不显著,其余3个居群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引物组合数量对居群间遗传距离无显著影响,UPGMA聚类结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见,选用5对引物组合对马缨杜鹃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就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波叶海菜花是一种濒危的水生植物,仅分布于云南省泸沽湖境内。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波叶海菜花11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结构,空间分布及遗传变异的研究,并提出保护策略。结果表明:波叶海菜花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百分比为44.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_E)为0.138 0±0.189 2,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07 9±0.278 3。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有64%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之间,而36%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内部,基因流的限制(N_m=0.314 8)可能是导致居群内遗传变异较低的原因。Mantel检验表明:波叶海菜花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贝叶斯分配将全部居群分为2个遗传群组,PCoA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贝叶斯分组结果一致。因此,波叶海菜花居群之间基因流的限制可能是导致波叶海菜花遗传多样性较低以及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华北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生态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N422s、108s、LS2s分别与12个生态型材料配组,对F1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培矮64s与爪哇稻、华北育成粳、韩国地方粳、韩国育成粳、南方育成粳、东北育成粳、东北地方粳等为强优势配对模式;南方地方籼、华北地方粳、韩国地方粳、新株型灿稻等是108s的优势生态型;LS2sz与爪哇稻、华北地方粳、华北育成粳等配组优势较强。探讨了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筛选问题和这4个不育系及这12个不同生态型材料在北方两系杂交粳稻中的应用。认为培矮64s、N422s、108s这3个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在华北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LS2s不具备广亲和性,配合力也较差,在育种中可间接利用其大粒的优势。华北粳是4个不育系的优势生态型,因此在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研  相似文献   

12.
AFLP and RFLP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iversity of 20 rice cultivars. 15 primer combinations were used in the AFLP analysis and 47 - 118 bands were amplified in each lane. A total of 107 polymorphic bands were detected in the RFLP analysis using 49 RFLP probes. The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RFLP data showed that 20 rice cultiva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an indica group and a japonica group, as did the AFLP data; however AFLP is more suitable in detecting the difference of pedigree and ecotype among the 20 cultivars.The genetic distance based on AFLP and RFLP data showed the same tendency, but AFLP markers increased the measure of genetic distance among intra-subspecific cultivars and decreased the measure of genetic distance among inter-subspecific cultivars relative to RFLP markers. That indicated that AFLP is more suitable than RFLP in the diversity study and RFLP is more suitable to study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of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3.
以41份大白菜核心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AFLP标记方法检测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12对引物组合多态性条带在4~26之间,平均多态率为45.75%。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在0.127~0.732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01。对4种生态类型的大白菜自交系进行组内多态性分析发现,平头型大白菜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直筒型、卵圆型次之,短筒型遗传多样性最为狭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低的自展值下被分为2个类群,但2个类群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大白菜的生态类型和形态特征。特殊配合力强、杂交优势明显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聚类在不同的类群中。研究结果明确了山西现有大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对于有效发掘和利用山西省大白菜种质资源、杂种优势预测、亲本选配、育种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应分析可用于冬小麦不同抗旱生态类型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对应分析的原理。通过对十五个冬小麦品种(系),二十一个性状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被划分为三个抗旱生态型。抗旱类型的基本特征为:旗叶基角较大,旗叶弯曲度较小,株高较高,顶部三叶总面积较小,穗部三粒小穗比率(占穗部总小穗数)较大,四粒和五粒小穗比率较小。水地类型则相反。中间类型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灰葡萄孢的抗病性,并筛选具有抗性的拟南芥材料,试验通过对拟南芥11个生态型进行接种试验,研究其对21个灰葡萄孢菌株的反应,结果发现,有10个灰葡萄孢菌株对拟南芥的11个生态型表现抗/感差异。其中Col-0、Ws-0和Ler生态型接种灰葡萄孢菌株BC18后表现典型的抗病和感病反应。组织病理学试验进一步确定了Col-0、Ws-0生态型为抗病生态型,而Ler为感病生态型,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的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相关作物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SSR分析中国糜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荧光SSR研究中国糜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为糜子品种改良、种质创新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地理来源且表型差异较大的6份糜子材料对SSR引物进行筛选,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条带清晰、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糜子SSR引物,对筛选出的引物5′末端进行6-FAM、HEX、ROX和TAMRA荧光标记,利用基因分析仪检测不同等位变异的扩增片段大小,并以此来分析131份糜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从202对SSR引物中共筛选出22对扩增稳定、多态性好的SSR引物,能同时适用于传统变性PAGE胶电泳和荧光SSR标记-全自动分析检测技术。22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28个主要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5.82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3572—0.8132,平均0.6284;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934—0.8150,平均0.587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427—1.7681,平均1.2062。不同生态区糜子种质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0764—0.7251,平均0.3121,遗传一致度的变化范围为0.4843—0.9265,平均0.7465。其中,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一致度最高,亲缘关系较近。UPGMA聚类分析显示,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的材料聚为一类,个体间聚类,东北春糜子区的育成品种和农家种聚类结果一致,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的育成品种在多个组群中都有出现。通过绘制K与△K的关系图,K=4时,△K最大,据此将131份糜子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代表北方春糜子区;类群Ⅱ主要来自东北春糜子区;类群Ⅲ主要是北方春糜子区,群组Ⅳ主要是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各群体中大部分品种亲缘关系单一,少数品种含有其他组群的遗传成分。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糜子的遗传差异与地理来源相关。【结论】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东北春糜子区的育成品种主要以农家种为遗传背景选育而来,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在育种过程中引种资源广泛,与其他生态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大白菜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在3种生态型大白菜品系中的分布特性,利用基因型为MsMs的大白菜纯合显性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与68个正常可育的直筒、卵圆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杂交,统计后代育性分离比例,鉴定各品系基因型,计算不同生态型可育品系在核不育位点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直筒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71.43%。可育基因ms频率为76.79%,恢复基因Msf频率为23.21%;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3种基因型MsfMsf,Msfms和msms分别占42.42%,39.40%和18.18%。Msf基因频率为62.12%,ms基因频率为37.88%;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以纯合隐性基因型msms为主,占57.14%。Msf基因频率为33.33%,ms基因频率为66.67%。直筒型和平头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基因为主,而卵圆型大白菜可育品系的核不育复等位基因位点上以Msf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绿化植物的生态型及区域划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毅  常根柱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1):173-175,185
绿化植物的生态型是绿化植物选择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目前对绿化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标准在国际研究层面尚无定论,我国亦处于研究之中。根据我国目前绿化植物的表相特征(地域分布、气候指标)和生态类别(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区系生态型)以及遗传关联性,结合已有绿化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将我国的绿化苗木(乔、灌木)划分为5个生态型:①北方温带抗旱、耐寒型树种: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及其周边地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树木的生长环境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干旱少雨,降水量小,60%的降雨量集中于秋季,空气干燥、蒸发量大;②西北沙漠、戈壁超干旱型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蒙新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沙漠、盆地、荒漠戈壁一带;③暖温带过渡型树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广大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的年降水量(500mm)、温度(年均温10℃)、湿度(50%)等气候条件适中,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树木种类繁多却有南北过渡特点;④南方沿海热带型树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及沿海一带,气候特点以湿热为主;⑤青藏高原抗寒型树种: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的大部,甘肃西南部和川西北高原的高寒草原森林地带。自然条件是:地势高亢,气候寒冷,一般海拔高度为3000~5000m,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0~5℃。绿化植物以常绿冷季型树种为主,北方温带抗旱、耐寒型树种也有大量栽植。将草本绿化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型:①超旱生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甘肃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属于干旱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为100~250mm;②旱生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以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及其边缘地带,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有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类型,区域内年平均气温6~9℃,≥10℃积温2500~3000℃,降水量380~500mm,无霜期120~180d,年日照时数2700~3000h。代表性植物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数量不等的旱生灌木、小半灌木、旱生草本;③喜湿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和沿海地带,北方的河流、沼泽、湖泊周围也有分布。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和高降水量。  相似文献   

19.
熊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814-17816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对Cd的耐性和富集能力的差异。[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东南景天矿山和非矿山2种生态型植物在不同cd供应水平下的生长情况以及体内Cd含量的变化。[结果]非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忍耐环境Cd胁迫的临界浓度是100μmoL/L,而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是400μmol/L。随着供Cd水平的提高,2种生态型植物各部分的Cd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非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叶和茎中的最大cd含量分别为493和934mg/kg(DW),而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叶和茎中的最大Cd含量分别为4933和3874mg/kg(DW)。在相同供Cd水平下,非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各部分的Cd含量大小次序为根〉茎〉叶;而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各部分的Cd含量大小次序为叶〉茎〉根。[结论]水培条件下,东南景天矿山生态型比非矿山生态型具有更强的忍耐、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Cd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风油精法”(EB 法)对不同生态型的1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染色体 G 带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生态型品种染色体 G-带的带纹数和特征均与普通生态型品种不同、在高原生态型内的不同籼粳亚种间,G-带带纹数有差异,而带纹特征无明显区别;普通生态型内不同籼、粳亚种间的 G 带带纹特征略有不同,而带纹数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态型水稻染色体 G-带带型差异大于籼、粳亚种间的差异。两种生态型水稻品种对风油精浓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我们推测,两种生态型水稻可能起源于不同地域。即高原生态型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普通生态型水稻起源于华南地区。各生态型内亚种之间的带纹差异则可能与各自长期生存和演化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