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病鸡场病鸡气管中分离到一株能使鸡胚绒毛尿囊膜产生典型痘斑的病毒。鸡胚分离物能使健康鸡发生与病鸡同样的临床症状。病愈后的血清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诊断抗原出现阳性反应,并能中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使绒毛尿囊膜不产生痘斑。鸡胚分离物置400倍“畜禽消毒液”和“抗毒威”溶液中,室温30分钟,失去在鸡胚中产生痘斑的特性。从临床症状和鸡胚分离物的各种特性证明,该场流行的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从平顶山市某养鸡场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PS株)。分离毒经鸡胚传代后可使鸡胚出现死亡、卷曲胚或侏儒胚;不能直接凝集1%鸡红细胞,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干扰试验表明分离毒有干扰NDLaSota株在鸡胚上生长的特性;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与M41株抗原性差异较大,而与T株抗原性基本一致,这与肾型IBV一致;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冠状结构;回归试验能使雏鸡死亡,出现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酢盐沉积等特征性病变。因此认为分离毒为肾型IBV。分离到的PS株是从外地购买…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Ⅰ群禽腺病毒鸭源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接种鸡胚和鸭胚,攻毒SPF鸡和雏鸭,并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肝细胞(CEL)培养观察细胞病变。试验结果表明,SPF鸡胚和鸭胚均出现死亡以及心包积液等典型症状,SPF鸡和雏鸭也引起不同程度死亡,且出现与临床送检病例类似的症状,PCR检测与序列分析证实分离的2株鸭源Ⅰ群禽腺病毒均为FadV-4血清型,病毒接种CEF细胞后没有细胞病变,而接种CEL细胞后则出现很强的聚集性、细胞变圆等典型病变。表明分离的鸭源FadV-4对SPF鸡和雏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CEL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从发病鸡场病场鸡管中分离到一株能使鸡胚绒毛尿囊膜产生典型痘斑的病毒,鸡胚分离物能使健康鸡发生与病鸡同样的临床症状,病愈后的血清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诊断抗原出现阳性反应,并能中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使绒毛尿囊膜不产生痘斑,鸡胚发离物置400倍“畜禽消毒液”和“抗毒威”溶液中,室温30分钟,失去在鸡胚中产生痘斑的特性,从临床症状和鸡胚分离物的各种特性,该场流行的 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5.
为了指导蓝舌病(BT)研究中病毒分离工作,确定最佳病毒分离时间,比较鸡胚分离方法和BHK21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绵羊人工感染云南优势蓝舌病毒株BTV-1和BTV-16,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液样品,用鸡胚和BHK21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用鸡胚的分离时间为接种后4~14 d,而BHK21细胞分离时间为2~8 d。本研究结果有助于BTV分离。  相似文献   

6.
从一群自然发病疑似新城疫的病鸡脑中分离出一株野毒株,经过鸡胚传代、HA测定、电镜观察以及回归试验等确认是新城疫病毒。该分离毒株毒力极强,以100倍稀释后,接种SPF鸡胚,24-60小时内鸡胚全部死亡,接种易感雏鸡后,潜伏期短、发病早,呈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省红河州猪繁殖障碍较为严重的部分地区大批死亡的新生仔猪和流产胎儿的内脏中分离到2株衣原体.将分离株鸡胚卵黄囊膜悬液接种7日龄鸡胚能致使规律性死亡;该分离株对磺胺嘧啶(SD)具有抵抗力;碘染色阴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对鸡胚致死毒价为10-8EID500.4 mL.用分离株接种豚鼠和小白鼠后,豚鼠在15d后出现流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掌握鸡毒支原体的致病性,从某养殖场分离一种鸡毒支原体的毒株,开展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选择使用20枚孵化5日龄的SPF鸡胚,使用2种不同浓度的菌液进行攻毒试验,观察鸡胚的死亡情况和解剖情况,并按照支原体培养方法分离得到病原后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确定哪种抗生素对支原体敏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均会造成鸡胚死亡,低浓度鸡胚死亡率70%左右,高浓度造成鸡胚全部死亡。分离得到的毒支原体对盐酸沃尼妙林、盐湖索酸泰妙菌素、强力霉素敏感性最强,其次是盐酸大观霉素、水溶性氟苯尼考、酒石酸泰乐菌素。研究结果可知,分离得到的一株鸡毒支原体的致病性较强,同时分离出的高敏药物对支原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一群自然发病疑似新城疫的病鸡脑中分离出一株野毒株,经过鸡胚传代、HA测定、电镜观察以及回归试验等确认是新城疫病毒。该分离毒株毒力极强,以100倍稀释后,接种SPF鸡胚,24-60小时内鸡胚全部死亡,接种易感雏鸡后,潜伏期短、发病早,呈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为通过复制不同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感染模型,筛选出毒力较强的M.bovis分离株,本研究采用等浓度的6株M.bovis分离株(W70、1738、677、Q1、Q3、JX02)感染7日龄健康鸡胚和6周龄~8周龄SPF级BALB/c小鼠,观察并比较各组受试动物死亡情况及病理剖检变化,取死亡鸡胚尿囊液或卵黄液,以及小鼠肺组织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PCR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各感染组BALB/c小鼠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体重增长抑制,但小鼠并无任何临床呼吸道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并且病原学分离培养及PCR鉴定结果也均为阴性.在鸡胚感染试验中,6株M.bovis分离株对鸡胚表现出较好的感染性和致死性.感染组鸡胚致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6个分离株间鸡胚致死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W70株感染后鸡胚死亡率最高,达63.3%;677株感染后死亡率最低,仅为20%,鸡胚死亡情况大多发生在感染后一周内,而后期仅有零星死亡.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初步筛选出W70株、1738株、Q1株、Q3株为毒力相对较强的分离株;与此同时,BALB/c小鼠的建模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试验使用低剂量的鸡毒支原体(MG)培养液(液稀释至10~4CCU/mL)经卵黄囊接种5~7日胚龄SPF鸡胚,结果:鸡胚死亡高峰时间发生在孵化后期(17d以后),疫苗6/85株导致SPF鸡胚死亡情况及死亡鸡胚病理变化与MG强毒S6株和临床分离株无明显差异。从孵化后期死胚中采集不同样品进行MG分离鉴定,最终确定死胚最佳分离部位为卵黄囊膜。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从发病鸡群分离一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命名为NM98a),并用分离株和ILT王岗株对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尿囊腔及鸡胚肾细胞上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LTV经不同途径接种鸡胚和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肾细胞上引起的病变不同,但最终增殖达到的感染性病毒量没有明显区别。鸡胚尿囊腔接种是ILTV增殖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禽腺病毒(FAV)家禽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病毒凝集试验、电镜观察、细胞病变试验以及接种鸡胚或鸡体,研究了3株A型FAV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具有腺病毒的典型形态,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不引起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可导致鸡胚肾细胞变圆、折光性增强;对SPF鸡胚无明显致病作用;以1.0×1010TCID50的剂量,经皮下注射和口服2种途径接种1日龄的SPF鸡,攻毒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重和免疫器官的重量基本不受影响,除肝脏出现一过性病变,大部分脏器基本无病变。因此,FAV分离株致病性低,生物安全性高,可能是较好的FAV载体。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目前引起传染性囊病的病毒对2017年5月山东青岛某蛋鸡养殖场疑似感染传染性囊病的病例进行了诊断和病毒分离。采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诊断该病;SPF鸡胚培养、动物接种分离培养病毒,用RT-PCR和琼扩试验鉴定鸡胚分离病毒。结果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中该病毒能与传染性囊病阳性血清呈现白色沉淀线;在SPF鸡胚接毒后第3~4天出现鸡胚死亡现象,且胚体皮下出血、绒毛尿囊膜增厚混浊等特征;RT-PCR反应中该抗原能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对30日龄SPF鸡攻毒试验中出现腔上囊肿大,黏膜面有点状出血等病变。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确诊了传染性囊病并在鸡胚中成功增殖了该病毒。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vvIBDV)不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其分离鉴定通常采用直接接种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的方法。然而该方法需要特殊设备,成本较高,较繁琐。研究旨在探讨SPF鸡胚作为IBDV分离工具的可行性,将IBDV阳性病料混悬液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9~11日胚龄SPF鸡胚,并盲传三代成功分离获得vvIBDV(IBD16GX01株)。分离毒各代次序列一致,且与SPF鸡分离氨基酸同源性100%。结果表明,SPF鸡胚可用于vvIBDV的分离鉴定,为vv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旨在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进行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的分离,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本研究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的带菌死胚卵黄组织中分离禽支原体,通过菌落观察、血清学试验、16S rRNA支原体通用引物序列鉴定等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将分离的毒株对鸡胚和SPF鸡进行攻毒试验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显微镜下菌落呈典型的“荷包蛋”状。平板凝集试验显示其与MG阳性血清有凝集反应,与MS阳性血清不反应;16S rRNA序列测序发现各分离株与MG相似性达99.9%,因此确定分离株为MG。将各分离株感染7日龄SPF鸡胚,结果显示感染鸡胚大多于临近出壳时死亡;感染3周龄的SPF鸡,3周后解剖发现鸡气囊发生显著病理变化,说明其具有较强致病力;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对盐酸沃尼妙林、多西环素、泰万菌素及泰妙菌素有较高敏感性,对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恩诺沙星、红霉素、吉他霉素、林可霉素呈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综上,从广东某规模化鸡场死鸡胚中成功分离到5株MG分离株,各分离株均可引起红细胞凝集,导致鸡胚死亡,对SPF...  相似文献   

17.
为对某鸡场发生的呼吸道疫病进行确诊,并对致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进行了发病鸡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分离毒株血凝试验、分离毒株RT-PCR检测以及序列分析等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病的临床特征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临床病料样品接种鸡胚后可引起鸡胚死亡以及"侏儒胚"等典型症状,分离毒株无血凝性,分离毒株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且序列分析显示RT-PCR扩增产物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核苷酸序列,表明引起鸡场此次疫病的致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9.
将从临床采集的发病鸡组织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7日胚龄SPF鸡胚,通过PCR方法对鸡胚培养物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到4株Ⅰ群禽腺病毒。结合免疫学试验、病理学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进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均能致鸡死亡并表现出临床症状。使用针对Ⅰ群禽腺病毒Hexo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分离株均属于基因C型血清4型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SPF鸡胚作为绵羊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可行性,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绵羊肺炎支原体(108、109、1010 ccu/mL)经由卵黄囊和尿囊腔两个部位接种7日龄SPF鸡胚,通过统计鸡胚死亡情况和不同鸡胚组织样品中绵羊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PCR检测和支原体分离鉴定),确定绵羊肺炎支原体鸡胚感染方式、感染剂量和最佳分离部位,再用3株不同来源的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株感染鸡胚,观察其对鸡胚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鸡胚最佳接种途径为卵黄囊接种,感染剂量为109 ccu/mL、0.2 mL/只,最佳分离部位为卵黄液。3株支原体均能感染和致死鸡胚,并均能从卵黄液中分离到绵羊肺炎支原体,但对鸡胚的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FL3株致鸡胚死亡率为45%,略高于MoGH3-3株(40%),二者均高于A3株(25%),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FL3株鸡胚检测阳率为100%,高于MoGH3-3株(85%)及A3株(90%),但差异也不显著(P>0.05)。本试验初步确定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可感染和致死SPF鸡胚,不同分离株对SPF鸡胚致病力有差异,表明SPF鸡胚可作为下一步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候选,为绵羊肺炎支原体致病性研究和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