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建平  戚磊  赵波 《畜牧与兽医》2005,37(12):62-62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在鹅群中出现了一种以排出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鹅感染后,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鹅群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40%左右,给养鹅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鹅副粘病毒是最新发现的,能引起各种年龄鹅发病的并致死的一种病毒。我们通过SPF鸡胚分离的病毒尿囊液第4代,对鹅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后,成年鹅群的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达30%,15日龄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这与自然发病鹅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本相同,而且人工感染后不管成年鹅还是雏鹅其临床病状和病理变化均与自然发病的鹅的病理变化相同,从而证实了该病理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病原性。  相似文献   

3.
1鹅副粘病毒病的危害。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川白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狮头鹅、扬州鹅、朗德鹅以及其它品种的鹅均易感染本病。各种日龄的鹅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鹅群日龄有一定关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对300余群不同日龄的鹅群的调查统计。其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40%左右。发病日龄最小为3日龄,最大为300日龄以上,两周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其危害程度已超过小鹅瘟,因为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鹅。患病鹅群内饲养的鸡在鹅群发病后2~3d也会感染发病,鸡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其症状及病变与鹅基本一致,而同群鸭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4.
宁康健  王彬 《当代畜牧》2004,(10):11-12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能使各种日龄鹅发病,以消化道粘膜坏死性结痂和溃疡病变为特征,并引起死亡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本试验采用具有该病特征性病变肝组织对健康鹅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后,成年鹅的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达到80%,10日龄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自然发病的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鹅副枯病毒病(GPM)是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本病最早于1997年2月由扬州大学王永坤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在国内首次发现。王永坤等首先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鹅群中分离出GP—MV/YG97、GPMV/JG97等多株病毒,并经病毒形态r、结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等研究,证明本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此病发病率为40%-100%,病死率为30%~100%。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染,但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其中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随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下降,部分病鹅可逐渐康复。种鹅感染发病后,除死亡外,产蛋量下降,受精率也很低。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在鹅群中出现了一种以排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鹅感染后,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鹅群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40%左右,给养鹅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发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在鹅群中出现了一种以排出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鹅感染后,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鹅群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40%左右,给养鹅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感染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室分离的鹅副粘病毒是一侏对鹅具有料强致病毒,它也能实验感染雏鸡,且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50%以上。人工感染的鸡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鹅自然发病的病变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接触(混养)均能感染发病,并且在感染发病及死亡时间上也与鹅感染情况相似,因此该病毒感染鹅同时又能实验感染雏鸡,而且传播之迅速,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养禽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鹅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鹅的非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总称、鹅大肠杆菌随着鹅日龄的不同可出现多种病型,主要有败血症型、浆膜炎型、肉芽肿型、气囊破裂型、蛋子瘟型、小鹅肿头型等。其中鹅的蛋子瘟型能导致大批种鹅发病和死亡,发病率最高达35%以上,致死率高达70%左右,而且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还可以穿过鹅蛋蛋壳引起鹅胚感染,造成死胎增多、孵出率下降和弱雏鹅增加。雏鹅及仔鹅发病率增高,鹅群一旦发病,则不易根除,其发病率达45%~90%,死亡率可达10%-47%。  相似文献   

10.
小鹅瘟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 ,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尚未见有发生的报道。本病易发生于 3~ 2 0日龄的雏鹅 ,发病后传染快、死亡率高 ,是危害养鹅业的重大疫病之一。1 流行特点在自然感染情况下 ,最早发现本病的雏鹅为 3~ 5日龄 ,2~ 3天内迅速波及全群 ,7~ 1 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高峰 ,一般死亡率为 70 %~ 95% ,最高达 1 0 0 %。随着日龄的增加 ,雏鹅的易感性逐渐下降 ,1 0日龄以上雏鹅感染后死亡率一般不超过 6 0 % ,2 0日龄以上发病率较低 ,30日龄以上极少发病。但近年来亦偶…  相似文献   

11.
鹅副粘病毒(Goose’s Paramyxovirus)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用含该病毒的鸡胚尿囊液做成水相制出油包水型油乳佐剂灭活疫苗。从该疫苗的免疫结果来看,疫苗在免疫后第7d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4 1og2),第15 d可达到91og2;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5 d,用强毒攻击,免疫组全部保护,而对照组.20只鹅全部发病,其中有18只死亡。从区域性中试调查结果来看,该苗安全、有效,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调查采用MAT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清远市12个规模化养鹅场的520份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清远市8个肉鹅场中,有2个场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均为2.22%,其余6个场未发现阳性样品;4个种鹅场均有弓形虫血清阳性样品,阳性率分别为:2.5%、5%、7.5%、2.5%。种鹅的弓形虫感染率(4.38%)明显高于肉鹅(0.56%)。结果表明,清远市规模化养鹅场的鹅弓形虫血清阳性率较低,种鹅弓形虫血清阳性率高于肉鹅,差异显著(P<0.05),种鹅可能成为弓形虫的传播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重庆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收集以肝、脾肿大瘀血,肠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病死鹅,无菌取其肝脏、脾脏组织,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分离鉴定出一株鹅副黏病毒;并做了鸡、鸭、鹅的鹅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HI抗体检测,以了解该地区鸡、鸭、鹅群中副黏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鸡的阳性率分别为70.1%、83.9%,鸭分别为1.7%、6.8%,鹅分别为61.2%、55.4%。证实鹅副黏病毒在这些地区感染比较严重,同时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交叉免疫原性。应引起当地养鹅专业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Duck hepatitis type 1 virus (DHV-1) causes a fatal disease in ducklings but there is no report of DHV-1 isolation from goose. Recently, cases of a new disease in overfeeding geese were reported from China. The cas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aemorrhagic hepatitis lesions on liver after post mortem examinations. The flocks showed about 20-40% morbidity and less than 5% mortality. The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 showed destroyed structure of hepatocytic tissue, severe vacuolation and necrosis of hepatocytes. Viral antigen could be detected by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duck hepatitis type 1 virus (DHV-1) in the cytoplasm of positive hepatocytes. PCR amplified viral sequences with primers specific for recent Korean-like duck hepatitis type 1 virus (DHV-1C). Alignment of the complete seque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 isolated JT strain from goose exhibiting 95.9% identity to DHV-1C AP-03337 strain, and only 75.3% to classical DHV-1 virus. 80% goslings developed haemorrhagic hepatitis after infection with JT strai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nvolvement of a DHV-1 virus in goose.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是一种引起多种家禽疾病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鸡胚和雏鸡试验,其结果表明本病毒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特征,并且可导致10日龄的鸡胚100%死亡,对雏鸡的致死率为85%。因此,可见其致死率高,广大养殖户应重视鹅副粘病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用分离的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尿囊液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和NDV油乳剂灭活苗分别接种10日龄未免疫雏鸡和未免疫雏鹅,并设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21 d,试验组和对照组每只鸡和鹅分别注射0.1 mL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尿囊液10-1稀释液,结果对照组鹅和鸡分别出现典型的鹅新城疫和鸡新城疫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而试验组鹅和鸡全部健活。结果表明,鹅新城疫病毒KM2007株油乳剂灭活苗及NDV油乳剂灭活苗均可保护鹅和鸡免受鹅新城疫病毒野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鹅干扰素,本实验参考GenBank中鹅IFN-α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扬州鹅IFN-α的全基因。将去除信号肽的IFN-α克隆至pET32a(+)以构建pET-mGoIFN-α,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的蛋白(mGoIFN-α)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western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同时,将IFN-α全长基因克隆至pcDNA3.1(-)以构建pcDNA-GoIFN-α,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rGoIFN-α在鹅胚成纤维细胞(GEF)中的表达,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其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活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扩增得到576bp的扬州鹅IFN-α全基因与486bp的成熟基因片段;原核表达的mGoIFN-α为36.3ku,免疫小鼠后可产生具有良好特异性与抗原活性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6000;pcDNA-GoIFN-α可在GEF中表达,并具有较高的抗VSV活性。本研究为制备安全、高效的重组鹅干扰素,为研制鹅病毒性疾病的新型生物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BVD)引起牛腹泻、呼吸系统疾病、生殖功能障碍、免疫抑制、母畜流产、死胎等,对牛产业发展危害严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 BVDV)在我国大部分牛群中普遍存在,各地流行情况严重程度不同,本调查旨在调查云南省BVDV的流行情况。[方法]调查通过采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对BVD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调查,采集了云南省4个州10个县(市)的部分规模牛场及散养户的牛血清样品456份。[结果]结果发现,云南省不同地区所检的牛血清样品总抗体阳性率为16.45%(75/456),抗原阳性率为0.53%(2/378),其中抗体阳性率以大理州洱源县60.0%(9/15)最高,而丽江市华坪县的血清样品中未检测到抗体阳性,大理州宾川县和丽江市宁蒗县的抗原阳性率较低,分别为7.69%(1/13)和4.00%(1/25)。云南省规模场牛的血清样品抗体总阳性率为27.27%(45/165),抗原阳性率为1.15%(1/87),散养户牛的分别为10.31%(30/291)和0.34%(1/291)。[结论]云南省的牛群中存在着BVDV感染的情况,其抗体抗原的阳性率水平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养殖方式抗原抗体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必须要加强云南省BVDV监测与防控,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本组王永坤等首先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27.7%和18.2%。为了控制该病的流行传播,本课题组在研究该病的病原特性和防制方法的基础上,尽快研制了油乳灭活疫苗。从该疫苗的免疫结果观察,疫苗在免疫后第七天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2^3.9),15天达到2^6.7,30天可达到2^8.8;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5天,用强毒攻击,免疫组全部保护,而对照组5只鹅全部发病,3只死亡。从区域性中试调查结果来看,该苗安全、有效,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