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民族村寨型旅游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区位条件、环境条件、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等因素是基础,旅游吸引物是核心,旅游产业集群建设是方向,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体验经济是满足人们各种体验需求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文章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的三大构成要素,即:主题、活动和形象,剖析三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并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对旅游产品三大要素进行体验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研究从乡村旅游业的精准扶贫绩效满意度出发,应用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与精准管理三大方面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与精准管理三大因素对乡村旅游业的精准扶贫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精准识别为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本研究以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POI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结果表明,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三大特性,即景区依赖性、集聚性和向心性,以“一片区,两个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格局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北部密度高、南部密度低。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于蓟州区西部与北部,以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格局,并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在集聚区内进一步增加;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蓟州区中部与西部,呈现出以增长极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格局是基于自然本底因素形成,并受到社会经济和客源吸引潜力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因素按解释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度(0.81)、A级旅游景区数量(0.68)、旅游发展政策(0.55)、旅游收入(0.53)。自然本底奠定了空间集聚的资源基...  相似文献   

5.
“农家乐”旅游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及价值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要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81-14883,14886
归纳分析了影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因素,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发展"农家乐"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模型,进而对影响"农家乐"旅游核心竞争力的2个关键因子进行了深入的价值提升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晓梦  曾江辉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125-127,13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旅融合理念给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契机.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的主要支撑,然而在乡村发展局限的影响下,最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瓶颈期,有效加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是对瓶颈进行突破的重点.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分析了湖北荆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了文旅融合视域下湖北荆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培育,以便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00名大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灌输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的社会认同理论,坚持知行合一,在健全体制、增强认知、促进认同、推动践行上下功夫,构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分析了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其中包括产业基础资源、旅游核心资源和文化融入资源。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受限于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不足、产业竞争优势弱、产业协同不明显的“小、散、弱”发展困境。依据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加强引导培育,强化核心主导产业;增强文化融入,促进文旅耦合互动;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区域文旅品牌;促进创新驱动,打造文旅产业示范。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是我国旅游业的三大经营实体。其中,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载体,是旅游产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对饭店管理及旅行社管理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但对于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研究却很匮乏,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相对都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测算了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程度,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较高,市场因素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设施投资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最后,提出创新旅游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方式、依靠科技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乡村旅游的"软环境"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Ninety one isolate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ice growing regions in China and determined for their virulence on 24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containing single resistance gene and 2-4 genes:IRBB1 (Xa1),IRBB2 (Xa2),IRBB3 (Xa3), IRBB4 (Xa4), IRBB5 (xa5), IRBB7 (Xa7), IRBB8 (xa8), IRBB10 (Xa10), IRBB11 (Xa11),IRBB13 (xa13),IRBB14 (Xa14), IRBB21 (Xa21), IR24 (Xa18), IRBB50 (Xa4 + xa5), IRBB51 (Xa4 + xa13), IRBB52 (Xa4 + Xa21), IRBB53 (xa5 + xa13), IRBB54 (xa5 + Xa21), IRBB55 (xa13 + Xa21),IRBB56 (Xa4 + xa5 + xa13), IRBB57 (Xa4 + xa5 + Xa21), IRBB58 (Xa4 + xa13 + Xa21),IRBB59 (xa5 + xa13 + Xa21) and IRBB60 (Xa4 + xa5 + xa13 + Xa2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isolates were less virulent on lines with more than one genes pyramided than those with single resistance gene. The isolates tested were more virulent on IR24 and IRBB10,less virulent on IRBB5, IRBB7 and IRBB21. Based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isolates and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7 cultivars with single gene (IRBB5, IRBB4, IRBB3, IRBB14, IRBB2, IRBB1 and IR24) were chosen as the differentials, and the tested isola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7 virulence groups. The reaction patterns of the 7 groups in order were: RRRRRRR,RRRRRRS, RRRRRSS, RR/SRRSSS, RRRSSSS, RRSSSSS, RSSSSSS. The virulence frequencies were 7.69, 6.59, 14.29, 12.09, 14.29, 28.57 and 16.48% respectively. The elementary system for races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will be possible to compare with race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results will facilitate the evelopment of rice resistance breeding to bacterial bligh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两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IR36 的抗性则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1985~1986年分析了Tetep等8个高抗稻瘟病品种对病菌小种ZB_(15)、ZC_3和ZC_(15)的抗性遗传,结果如下:Tetep、矮梅早3号、红阳矮4号、IR_(36)、IR_(9782)对每个小种的抗性都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所控制.其中前4个品种的抗性基因都是等位的,对3个小种的抗性基因分别为基因1,4,9.IR_(9782)分别为基因2,6,12.水源300、矮脚白米仔和国际油占1号对3个小种的抗性由1对或2对显性重复抗性基因所控制.其中水源300对3个小种的抗性基因分别为基因1,4和5,9和10.矮脚白米仔分别为基因1,4和5,19和11.而国际油占1号分别为基因3,7和8,13.各抗病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抗性基因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连锁关系.抗性的表达可能受到一些修饰基因的影响,或者在同一基因位点上存在抗性程度不同的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4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稳定菌系闽选1号或闽选4号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以感病品种矮南特为杂交亲本之一的情况下,对闽选1号菌系的抗性,菲一、双抗77015受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双抗77023受2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IR29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闽选4号菌系的抗性。菲一由1对显性基因支配;双抗77015由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寒地核心种质抗病基因组成,利用日本7个单基因鉴别菌系(P-2b、研53-33、稻72、北1、研54-20、研54-04、稻168)接种鉴定了丽江新团黑谷×龙粳10号、丽江新团黑谷×垦稻10号组合10套F3系统,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粳10号对P-2b、研53-33、稻72和北1四个菌系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4-20的抗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4-04和稻168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垦稻10号对研53-33的抗性基因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4-20的抗性基因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4-04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龙粳10号、垦稻10号可作为寒地水稻抗稻瘟病的核心种质,为抗病育种者选择亲本提供优质粳稻抗瘟源,并为寒地水稻核心种质库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生产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种植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源于Pib Pita基因本身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了2009年黑龙江省种植面积0.67万hm2以上的36份水稻品种的Pita和Pib抗性基因型.结果表明,垦稻13、垦稻14、龙粳22、松粳9等4份材料含有Pib基因,而不含有Pita;东428、龙稻5、龙粳18、龙粳28、绥粳4、绥粳9等6份材料含有Pita基因,而...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个稻瘟病田间采集菌株Y95-223和Y94-64的杂交后代的54个菌株对合系35号、楚粳3号及日本鉴别品种新2号、梅雨明、PiNo.4和K60共11个水稻品种致病性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陆稻菌株Y94-64对合系35号、楚粳3号、PiNo.4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新2号、K60分别持有一个无毒基因;菌株Y95-223对梅雨明持有一个无毒基因,因为Y95-223对梅雨明不致病,Y94-64对它致病,而杂交后代非致病菌株与致病菌株比为1∶1.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的抗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中国育成的158个抗白叶枯病品种(系)的抗源系谱,并推断其抗病基因,比较了主要抗源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在育成抗病品种(系)中,籼稻抗源主要为IR系统,部分抗性中等的地方品种如矮种水田谷,花龙水田谷,玻璃占等也具有一定育种效果。IR品种中,以IR20,IR29转育品种(系)最多。粳稻主体抗源为农垦58,农垦57及其衍生抗病品种南粳11和南粳15。籼稻抗病基因多为Xa-4,部分粳稻品种带有X  相似文献   

20.
水稻亚种间杂交后代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稻亚种间杂交后代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后代的成株期抗性呈现单个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抗性的遗传,与亚种内杂交基本一致,但在全抗亲本的亚种间杂交后代中,部分植株苗期感病,以后转为抗病。早生爱国3号、中新120、南粳15、辛尼斯的抗病基因分别与IR_(1545-339)和IR_(28)的抗病基因呈独立遗传,IR_(28)的抗病基因与南粳15的抗病基因连锁,其重组率为20.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