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探讨影响二者耦合程度的因素,对喀斯特山区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贵州省为例,利用贵州省2011—2017年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升高,但仍然未达到高水平的耦合及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发展趋势迅速,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亟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重要集聚极点。因此,维持耦合发展势头、进一步强化土地整治;加强试点研究,突破协调发展瓶颈;培养重要集聚极点,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是促进贵州省土地整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建立了西北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提出了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以SPSS软件为平台,使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西北旱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划分为七个类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旱区耦合发展度整体水平较低,严重失调,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的县域所占比例分别为21.2%,59.2%和18.6%,高水平协调发展仅为1%。各发展阶段存在损益-拮抗-磨合-主导-同步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客观反映西北旱区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耦合发展状况,以期为促进西北旱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是目前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其中资源型城市的此类研究极为典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深度剖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内涵,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变异系数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提高其精度,借助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与比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城市间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水平,大多城市处于中度协调期,研究期内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优化力度较小;大庆市为唯一处于高协调发展期的城市,鸡西市与双鸭山市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期,其余资源型城市处于低度协调期或处于轻度失调期,协调度发展特征呈以大庆市为高值点向周边城市逐步降低的态势;资源型城市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总体表现为由弱相异属性集聚向强相异属性集聚的转化,且空间正相关性逐步减弱,各城市协调度两极差异逐步变大。  相似文献   

5.
为深化农用地可持续利用与乡村韧性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为广西各地市农用地整治、优化农村功能布局及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并构建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了2010—2020年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其空间集聚程度。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局部显著”的片状集聚分布特征,且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最为典型,高值集聚区分布在桂南的钦州、玉林和南宁,低值集聚区分布在百色和贺州。基于此,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乡域抵抗外来风险能力的相关建议,以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22个乡镇为基本单元,选取反映城镇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22个指标构建了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在计算各乡镇城镇化指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指数,并综合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农安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县级行政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是县域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各乡镇差别不大;农安镇、合隆镇和烧锅镇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其余19个乡镇均属于城镇化滞后的耦合失调型。城镇化水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培育中小型城镇是县域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构建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辽宁省的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耦合度较差,但耦合协调度较好,属于初级协调类。  相似文献   

9.
运用博弈论优化模型确定耕地破碎度测算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索两者的空间关系,划分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类型,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减贫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破碎度和贫困发生率均较高,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两者空间分布相对一致,即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耕地破碎与贫困的协调度值呈正态分布,以高度协调为主,空间集聚性明显,且差异性较大,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相互作用和协调程度较强;3)根据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将耦合类型划分为耕地破碎度滞后型、耕地破碎与贫困同步型和贫困滞后型3种类型,并分别提出治贫模式:土地整治模式、特色农业模式和乡村旅游助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生态学角度宏观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为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该研究基于MSPA和InVES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和产业发展变化特征,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该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京津冀不同区域未来五年耦合协调度。  结果  (1)京津冀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连通性较差;生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境质量0.450,水平不高;(2)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农林牧渔业发展稳定,津冀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东部滨海发展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京津金融业发展实力较强;(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状态之间,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度最高,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最低。(4)未来5年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将有所提升,但中部核心功能区仍将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北京和东部滨海发展区仍将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是未来需要优化的重点区域;天津耦合协调度将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将由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是具有协调发展潜力的区域;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类型将转变为中级协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结论  该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预测具有协同发展潜力的重点区域,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群范围内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孙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483-7485,7488
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对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针对其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的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华  孙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65-6267
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对1997~2008年苏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以期为当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协调发展分类指导政策提供依据,也期望对其他沿海地区区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江苏现代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苏南、苏中、苏东和苏西北四大地区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极不平衡。为了推动江苏各地现代农业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根据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指标,分析了江苏四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在区位、资源配置、农业科技装备存在差异的客观原因; 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最后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视角,对江苏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区域间协同发展、土地流机制、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强化科教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珠三角地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采用协调发展度定量评价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度不高;1999-2008年整体好转,但2003-2004年除深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空间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度重心有往东北方向转移趋势.因此,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意识还有待加强;珠三角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可为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珠江口东岸地区宜坚持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发挥示范作用;珠江口西岸地区宜坚持强化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区域间协作.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珲春区域)为例,以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依据驱动力-状态-响应(DF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呈现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但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间发展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2007-2010年处于失调阶段,2011-2016年处于低度协同阶段。建议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建立政府间多部门协作机制,有益提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耦合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城市化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例,运用江苏旅游局公布的历史相关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采用SWOT分析法和鱼骨图多维度分析法,研究江苏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乡村旅游的发展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生态期和价值期四个阶段,并提出培养旅游管理人员、完善配套设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人口非农化、经济非农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土地非农化的过程。文章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但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根本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周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8-10310,10471
旅游业因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江苏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对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999~2008年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旅游人次和收入两方面对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旅游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科学理论视角出发,将城乡协调发展视为一个由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 合系统,并对其进行科学解析借鉴系统协调度分析思路,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系统评价模型并以江苏2002要 2011 年城乡协调发展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证明该模型能够更深入地量化揭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状况, 从而为相关策略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合理的分析视角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