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29个陆地棉常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所考察性状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4.7%,反映了所有性状绝大部分信息.选择株高适当偏低、节位低、棉铃大小适中、铃数多、果节数多的性状,可同步提高衣分,对提高皮棉产量非常有利,是选育高产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铃数、铃重和衣分是皮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在育种实践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增加铃数作为首要目标,其次协调好铃重与衣分的关系,不可片面地追求大铃.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棉花品种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大田试验,测定了27个陆地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7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以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品质性状以断裂比强度的变异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性状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单株铃数>单株铃重>单株果枝数>衣分,纤维品质性状依次为伸长率>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2.5%,可反映所有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对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进行品种综合评价排名,并把27个棉花品种聚类为4类,与生产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2005~2007年河北省审定的抗虫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霜前皮棉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单株结铃数>铃重>霜前花率>株高>子指>单株果枝数>衣分>第一果枝节位>生育期.单株铃数和铃重是影响河北省春播棉区抗虫棉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黄芪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对三年生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9个农艺性状和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果荚数(Py7=0.805)>每果荚种子数(Py8=0.556)>株高(Py1=0.146)>千粒重(Py9=0.059)>果层高(Py3=0.014)>每丛单株数(Py4=-0.090)>每株分枝数(Py5=-0.091)>每株果荚枝数(Py6=-0.110)>冠幅(Py2=-0.134)。因此,要提高黄芪种子产量,应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措施,以增加单株果荚数、每果荚种子数和株高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鄂杂棉30构建的F2:3群体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鄂杂棉30五个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株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75、0.28,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增加单株铃数、提高衣分、株高是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通径分析表明衣分对皮棉产量有最高的直接效应(通径系数为0.321 4),其次为单株铃数(通径系数为0.010 9),但单铃重与皮棉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因而,棉花高产育种中应注重植株中等偏高、衣分高、单株铃数多性状的选择,但不应过分强调单铃重,即不应过分强调对大铃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环境对陆地棉杂交F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新乡(环境Ⅰ)和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石河子(环境Ⅱ)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陆地棉杂交F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性状的变异系数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均最大,生育期均最小,铃重、籽指和衣分存在较大差别。两种环境各性状间的相关不尽一致,单株铃数与衣分、衣指、籽指,衣分与衣指,皮棉产量与始节高度、衣分、籽指间均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别。两种环境株高、总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和衣指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衣分在环境Ⅱ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可通过衣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促进作用;一些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其选择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Ⅰ中株高、单株铃数和衣指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环境Ⅱ中生育期、总果枝数、单株铃数和铃重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为棉花产量的生态穿梭育种明确了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14个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棉花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排列顺序为:霜前花率衣分株高单株果枝数单铃重子指单株铃数第一果枝节位生育期。在育种工作中,为提高棉花产量,应以霜前花率、衣分两个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主攻目标,进行高产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北疆棉花“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为北疆早熟棉种植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新陆早"系列41个品种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皮棉产量与生育期极显著负相关,与铃重显著正相关,与衣分极显著正相关,与籽指、绒长、比强度、马克隆值无显著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生育期、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226、0.203和0.501,回归方程为^Y=819.61-16.83X1+78.47X2+65.13X3;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9.371%,依次为产量和品质选择综合因子、产量制约因子、籽指选择因子、生育期选择因子和品质选择因子。【结论】北疆早熟棉较好的协调了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矛盾;生育期、铃重和衣分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增大衣分是提高皮棉产量的重要途径;新陆早13号、26号、36号、40号和42号品种综合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棉花植株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互关系,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对湖北省2012年棉花区域试验常规棉组的28个品种的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7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1.57%,分别为籽指因子、产量因子、早熟因子、生育期因子、衣分因子、果枝数因子。利用不同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将28个供试棉花品种聚为6类,同时从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铃期病指等性状对各类品种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转基因棉花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研究和利用,对山东省审定的37个棉花转基因中早熟类型常规品种12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中早熟类型常规品种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枝节位(2.16),其次是麦克隆值、果枝数和单铃质量;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铃数(9.12%),其次分别是皮棉产量、株高和单铃质量,最小的为霜前衣分。12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9%,第1和第2主成分反映产量因子,第3主成分反映生育期、籽指和麦克隆值,第4主成分反映断裂比强度和单株铃数,第5主成分反映纤维长度和株高,第6主成分反映株型。聚类分析表明各品种间性状的遗传差异较小。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中早熟类型常规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不适合同时做双亲使用。  相似文献   

11.
对129份湖北蚕豆(Vicia faba L.)地方种质的外观特性和品质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这些品种的外观特性表现为中小粒型、粒色为乳白色和深绿色。品种的品质特性表现为蛋白质含量24.48%~30.93%,脂肪含量1.09%~2.58%,直链淀粉含量7.92%~12.99%,支链淀粉含量27.28%~42.25%,总淀粉含量36.62%~50.99%。品质特性与子粒大小无关,但与子粒颜色关联紧密,乳白色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深绿色品种淀粉含量较高。品质性状之间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品质性状可将129个地方品种聚为四类,第Ⅰ类和第Ⅲ类为高蛋白质品种,第Ⅳ类为高脂肪和高淀粉品种,第Ⅱ类为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适中品种。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湖北地方品种选育和改良蚕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索氏抽提-单一色谱柱净化-负离子化学电离源(NCI)-气质(GC/MS)方法对湖北省地区的17个市(州)的5种动物性食品(鲫鱼、猪肉、鸡蛋、鸭蛋、牛奶)共计206个样品进行监测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湖北省动物性食品中PBDEs主要同系物为BDE-183(47.56%),BDE-153(20.18%)和BDE-47(11.73%),根据其污染特征确定主要污染源为家具、汽车配件生产过程中释放的PBDEs。将食品中PBDEs的污染水平与动物性食品消费状况相结合,估算湖北省居民通过饮食摄入PBDEs的情况,确定猪肉(47%)和鸡蛋(44%)对全省居民饮食摄入PBDEs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陈君  游颖 《湖北农业科学》2016,(24):6592-6596
根据产品设计中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灵敏度与客户需求变化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构建了设计柔性度量模型,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设计柔性度量方法,并以汽车钢板弹簧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进行实例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缺硼和硼毒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日趋严重,要解决生产中硼利用的问题,还需要从植物对硼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硼对植物细胞膜的渗透性、植物对硼的吸收和转运机制、硼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转运系统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对植物硼吸收和转运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以0.01%芸苔素内酯乳油为对照药剂,进行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调节试验,测定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而言,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株高、穗长、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提高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及垩白粒率影响不显著,但可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水稻的垩白度,从而提高水稻品质。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 kg/hm~2 P2O5、180 kg/hm~2K2O和3 kg/hm~2持力硼基础上,利用线性+平台模型得到棉花中高产量水平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80 kg/hm~2。在不明显减产的条件下,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尽量降低氮肥投入的角度,可以将氮肥用量降低到240kg/hm~2左右,在此施氮水平下仍然可能通过改进田间管理措施获得高产。因此,江汉平原棉花氮肥减量空间为20~6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兰察布市1971-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数值模拟的方法,从气温常态变化和气温变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模式模拟来对实况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同时评估模式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全市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48℃/10年,远高于全国水平0.22℃/10年。乌兰察布地区的近40年气温变化主要以准10年周期为主,气温正处于偏高时期,未来仍会有所上升。CCMIP5的CCSM4模式的历史试验结果验证了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特点,可以模拟出观测区域的气候特点,尤其是对于气候突变的模拟更接近实况观测,但总体上模式结果偏高,模式误差在1~2℃内。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共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pH和6种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再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个土壤样点pH范围为4.59~8.42,42.2%样点偏酸性;重金属含量均在《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标准以内,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单项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Cr、Cu和荆州市Cr单项污染指数超过0.7,临近警戒线;综合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影响柑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和果实品质变化的因子及机理,为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连续3a(2013~2015年)对柑橘不同幼果大小与其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及品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表明,(1)幼果大小与果实纵径、横径年生长量及日生长量的生长高峰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有关;在果实年生长量方面,纵径有8~10次生长高峰期,横径有8~9次生长高峰期。在果实日生长量方面,纵径有5~7次生长高峰期,横径有7~9次生长高峰期。(2)柑橘幼果大小与果实纵径日生长量、横径年生长量和横径日生长量的生长高峰期次数呈正相关,与果实纵径年生长量生长高峰期次数呈负相关。(3)柑橘幼果大小与成熟果实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果皮厚度呈极显著相关,与果形指数和果汁含糖量呈显著相关。生产上以选留大的幼果效果最好,其次是选留较大幼果。建议把幼果大小作为柑橘疏花疏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和影响果实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湖北青砖茶叶片发酵前后形态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试验分析了湖北青砖茶在发酵前后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菌体明显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分减少显著,而黄色的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发现,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所以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