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幼虫GST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两种昆虫GSTs对α-T的反应不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没有影响,而高浓度α-T能抑制棉铃虫离体GSTs活性;高剂量α-T可使两种昆虫活体GSTs活性升高。光照条件下,高浓度和高剂量α-T抑制棉铃虫GSTs活性,而不影响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但低剂量α-T抑制其活体活性,而高剂量α-T则诱导其活性增加。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GSTs对α-T反应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药剂的敏感性以及药剂在两者体内的穿透、运转、贮藏、代谢等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建立Na+-K+-ATPase最佳反应系统,研究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Na+-K+-ATPase的影响。棉铃虫Na+-K+-ATPase 活力最佳测试条件为酶源蛋白浓度6 μg/mL,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6 min;亚洲玉米螟则为酶源蛋白浓度8 μg/mL,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 min。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离体Na+-K+-ATPase活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活体活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两种昆虫离体和活体Na+-K+-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α-T对亚洲玉米螟Na+-K+-ATPase的抑制率高于无光照组,且处理浓度或剂量越高,其抑制率越大;对棉铃虫Na+-K+-ATPase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五种昆虫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比较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5种农业害虫的不同生活史阶段及5龄幼虫各组织中可溶性海藻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种昆虫卵中海藻糖酶的活性最低,其次为蛹和初孵幼虫,取食阶段海藻糖酶的活性比较高,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海藻糖酶的活性也随着升高.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和甜菜夜蛾不同组织部位海藻糖酶的活性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中肠中海藻糖酶的活性最高,分别为316.17和39.35 mU/mg,而甜菜夜蛾体壁中海藻糖酶活性最高,达到139.99 mU/mg.黏虫脂肪体中海藻糖酶活性最高,为11.19 mU/mg.不同昆虫间海藻糖酶的活性差异较大,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各组织的海藻糖酶活性较高,而黏虫各组织部位海藻糖酶的活性很低.  相似文献   

4.
以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 ,建立 Na+- K+-ATPase最佳反应系统 ,研究典型光活化毒素 α-三噻吩 (简称 α- T)对 Na+- K+- ATPase的影响。棉铃虫 Na+- K+- ATPase活力最佳测试条件为酶源蛋白浓度 6μg/ m L ,反应温度 35~ 4 0℃ ,反应时间6min;亚洲玉米螟则为酶源蛋白浓度 8μg/ m L,反应温度 35℃ ,反应时间 6min。近紫外光照 (30 0~4 0 0 nm )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离体 Na+- K+- ATPase活力基本没有影响 ,但对活体活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 ,α- T对两种昆虫离体和活体 Na+- K+- 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 α- T对亚洲玉米螟 Na+- K+- ATPase的抑制率高于无光照组 ,且处理浓度或剂量越高 ,其抑制率越大 ;对棉铃虫 Na+- K+- ATPase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1984年,通过形态鉴定、生殖隔离试验、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及其化学成份分析等四种方法,明确我国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半壁黑龙江至广东的广大地区,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的大害虫。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新疆(伊宁),为害玉米,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永宁)和河北(张家口、芦台)一带与亚洲玉米螟混生(仍以亚洲玉米螟为主),多寄生于苍耳和大麻。  相似文献   

6.
2015年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对照,比较了性诱和糖醋液诱集两种方法对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中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在一年两熟的青贮玉米田中均有发生。春、夏两季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但夏季二茬玉米的害虫发生量远高于一茬。从诱虫动态曲线和诱虫量等方面比较,性诱剂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均高于糖醋液。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Cry9Aa3蛋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最小活性区,根据NCBI BLAST比对结果与SWISS-MODEL同源建模结果,设计了12对截短引物,以cry9Aa3全长序列为模板,扩增出了12种不同截短片段,与pEB载体重组后的阳性克隆,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株Rosetta(DE3)诱导表达,提取蛋白。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活性测定,发现截短蛋白Cry9Aa3-45~700、Cry9Aa3-1~654,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有较高的活性,其中截短蛋白Cry9Aa3-45~700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LC50分别为5.27、7.56μg/g,截短蛋白Cry9Aa3-1~654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LC50分别为7.76、7.79μg/g,与阳性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截短蛋白Cry9Aa3-1~653和Cry9Aa3-46~700(LC50200μg/g)对幼虫几乎丧失生物学活性。这说明Cry9Aa3蛋白对小菜蛾和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区相同,最小活性区位于45I和654P之间。  相似文献   

8.
运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中肠V-ATP酶A亚基基因ofvaa,其c DNA全序列长2535 bp,开放阅读框1854 bp,编码61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68.01 k D,等电点(p I)4.90。序列中包含有V-ATP酶A亚基特征,即ATP-synt_ab_N结构域ATP-synt_ab_C结构域和可供ATP结合的保守区Walker A(GAFGCGKT),以及天门冬氨酸介导Mg2+反应的保守区Walker B(SMMAD)。原核表达并获得纯化的Of VAA多肽片段,配体杂交试验表明其能够与Cry1Ac毒素结合。生测结果表明,Of VAA多肽片段对亚洲玉米螟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当其与Cry1Ac毒素混合时杀虫效果呈现加性效应。鉴定的亚洲玉米螟V-ATP酶A亚基基因ofvaa c DNA序列在Gen Bank登录号为HQ434762。  相似文献   

9.
外源物侵染可引起亚洲玉米螟幼虫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并诱导产生抗菌肽.为深入研究抗菌肽作用机制,作者给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注射大肠杆菌,诱导其产生抗菌肽,并分析该抗菌肽的部分性质.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注射3.0×10~6个/mL大肠杆菌后可诱导其体内产生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2.1 kD的抗菌肽,在12~36h内该抗菌肽的诱导表达量与时间成正比.此抗菌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高温处理5 min后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pH为8.0时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6.9±0.3 mm,且具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 ,研究了甘蓝夜蛾赤眼蜂G品系和F品系对我国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 ,G品系对亚洲玉米螟卵和麦蛾卵的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在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上 ,G品系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差异不明显 ,可作为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候选蜂种。F品系对麦蛾卵的选择性强 ,已丧失对玉米螟卵的选择性。G和F品系以及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弱。在对棉铃虫卵的寄主选择性上 ,G和F品系同螟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 ;但在寄生能力上 ,G和F品系均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 ,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候选蜂种。G和F品系以及广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小菜蛾卵的选择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2019年1月份入侵我国,半年时间已迅速扩散和蔓延至21个省市。在黄淮海夏玉米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劳氏黏虫等鳞翅目害虫常常混合发生。这几种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及取食为害玉米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给田间鉴定带来困扰。本文详细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劳氏黏虫的低龄和高龄幼虫的形态差别,以期为黄淮海玉米田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监测和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Cry9Ee是近年来发现的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等害虫具有高毒力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对Cry9Ee和Cry1Ab蛋白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本文首先分别表达、活化、纯化了Cry9Ee和Cry1Ab蛋白,进而对敏感和Cry1Ab抗性亚洲玉米螟进行生物活性测定;随后对2种蛋白在敏感亚洲玉米螟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简称BBMVs)上的结合进行分析比较。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Cry9Ee和Cry1Ab蛋白的活性片段对敏感亚洲玉米螟的LC50分别为3.04和0.89 μg/g;而Cry9Ee活性片段在5.00 μg/g的浓度下,对Cry1Ab蛋白抗性亚洲玉米螟致死率高达96%,与对敏感种群活性相当。竞争结合试验表明,Cry9Ee和Cry1Ab两种蛋白间不存在竞争结合,推测它们在亚洲玉米螟中肠上存在不同的受体。综合生物活性测定及体外结合试验两方面结果得出结论:亚洲玉米螟对Cry9Ee与Cry1Ab蛋白不存在交互抗性。cry9Ee基因可以作为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我国新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研制,为延缓和克服亚洲玉米螟对转基因抗虫玉米抗性的产生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危害我国玉米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方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3种诱芯(诱芯A、诱芯B和诱芯C)对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引诱活性,并比较了水盆式和三角形两种诱捕器类型及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1.0、1.5、1.8和2.0 m)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芯A(北京中捷玉米螟诱芯)和诱芯B(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玉米螟诱芯)均对亚洲玉米螟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以诱芯B效果更佳;两种类型诱捕器对玉米螟诱虫总数差异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悬挂在2.0 m处的效果优于悬挂在1.5 m处。诱芯B较适合陕西关中灌区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控,建议在田间应用中使用三角形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8~2.0 m为宜。  相似文献   

14.
白鲜皮含有多种有效杀虫成分并对多种害虫表现出杀虫活性。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玉米上的主要害虫。本文以亚洲玉米螟为供试虫源,对白鲜皮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鲜皮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表现出较强的拒食活性和毒杀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16.
提取并纯化Cry1Ba3蛋白截短片段,用饲喂人工饲料的方法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Cry1Ba3截短片段对亚洲玉米螟有良好的杀虫活性(LC50=5.29 μg/g,95%置信限为3.96~7.10 μg/g)。而纯化的Cry1Ac蛋白60 ku的活性片段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LC50为0.83 μg/g。提取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的BBMVs,用纯化的Cry1Ba3和Cry1Ac蛋白进行竞争结合试验,结果显示Cry1Ba3与Cry1Ac在亚洲玉米螟中肠的结合没有竞争作用,说明两种毒素在亚洲玉米螟BBMVs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受体。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幼虫腹侧可外翻腺(ventral eversible gland,VEG)分泌物对植物抗虫反应的影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分校校园日光温室大棚内分别测定取食未损伤、机械损伤后涂抹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和机械损伤后涂抹VEG分泌物3种处理的番茄叶片后美洲棉铃虫幼虫体重增加量,不同处理番茄叶片中防御关键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proteinase inhibitors,TPI)抑制率以及防御相关的蛋白酶抑制剂Ⅱ(proteinase inhibitor Ⅱ,PIN2)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3种处理中,取食机械损伤后涂抹VEG分泌物的番茄叶片的美洲棉铃虫幼虫体重较处理前增加量最少,为4.27 mg,显著低于其它2种处理;机械损伤后涂抹VEG分泌物的番茄叶片中PPO活性和TPI抑制率最高,分别为109.16 U/mg和27.48%,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种处理;同时机械损伤后涂抹VEG分泌物的番茄叶片中PIN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分别是未损伤和机械损伤后涂抹PBS缓冲液处理的11.83倍和1.17倍。表明美洲棉铃虫幼虫VEG分泌物能够促使防御关键酶的大量积累,使得防御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显著诱导番茄的抗虫反应,阻止后续昆虫的取食。  相似文献   

18.
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害虫有明显的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毒杀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测定了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海藻糖酶、碱性磷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碱性磷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 h-72 h,0.2%萃取物处理的海藻糖酶和碱性磷酸酯酶平均相对活力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2.3%和34.1%;48 h和72 h,酸性磷酸酯酶相对活力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6.8%和38.0%;0.05-0.2%萃取物处理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也明显被抑制。对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则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再恢复的趋势。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结果提示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碱性磷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等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在甜玉米地的周年发生动态、产卵寄主选择与甜玉米生育期的关系、卵期寄生性天敌种类、优势种寄生蜂及其种群消长规律以及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 Panget Chen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这一地区的甜玉米上除在1月份没有查到玉米螟落卵外,2~12月均有产卵,种群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即5~8月是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对甜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抽雄期的植株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最具吸引力。玉米螟赤眼蜂是当地亚洲玉米螟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甜玉米田赤眼蜂寄生率的季节变化符合典型的天敌跟随现象,即2~6月卵块寄生率较低,7~9月是赤眼蜂寄生的高峰期,田间寄生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