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部分茶区茶网蝽暴发成灾,缺乏高效安全防治技术.以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为对象,从施药方法、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农药残留等方面,研究了茶网蝽药剂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药的防效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且防效随施药用水量增加显著提高.8种低水溶性化学农药单剂中,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药减量下植保无人机施药对水稻病虫害防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长兴县2017年开展了大面积水稻病虫害植保无人机施药试点,并进行了减少农药使用量20%和助剂应用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药使用量减少20%时,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下降,添加助剂具有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接近常规用药量。应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试点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2005—2006年在稻瘟病重发区及不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以下简称药剂防治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药剂防治新技术可有效防控稻瘟病重发区、3种施肥水平及2种耕作(免耕、翻耕)条件下超级杂交中稻的主要病虫危害,且防效和稻谷产量高于常规施药技术;稻瘟病重发区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分蘖末期、破口前3~7d、始穗期施药时,除选用30%爱苗EC、5%锐劲特SC、25%阿克泰WG等新药剂外,还应加入52.5%F ilia SE或20%三环唑WP等稻瘟病防治专用药剂,才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其中52.5%F ilia SE对稻瘟病防效更好,防效高达94.11%~95.17%;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超级杂交中稻大田生长期只需施药4次便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药剂防治新技术施药次数减少2次,用药量减少86%以上,购药成本相当,节本增效明显,同时可降低农药对稻谷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一、低量喷雾技术 指单位面积上施药量不变,将农药原液稍微稀释,用水量相当于常规喷雾技术的1/10~1/5。此技术提高了作业效率,不仅在温室中得到广泛应用,日本还开发出适合大田使用的低量喷杆喷雾机。 二、静电喷雾技术 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雾滴带电喷施的方法。此法可使药液雾滴在叶片表面的沉积量显著增加,将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90%,缺点是带电雾滴对植株冠层的穿透能力较弱。此技术在非洲已广泛用于棉铃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对比了香蕉果穗不套袋、断蕾后套袋、全程套袋三种不同套袋方式下戊唑醇在香蕉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情况。按推荐施药剂量和推荐施药剂量1.5倍施用3次和4次250 g/L戊唑醇水乳剂,末次试药距收获期42 d时,不套袋处理的最终残留量均高于戊唑醇在香蕉上的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断蕾后套袋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全程套袋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0.025 mg/kg。香蕉套袋可以有效阻挡农药在蕉果上的附着,从而降低戊唑醇在香蕉上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6.
一、低量喷雾技术指单位面积上施药量不变 ,将农药原液稍微稀释 ,用水量相当于常规喷雾技术的1/10~1/5。此技术提高了作业效率 ,不仅在温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还开发出适合大田使用的低量喷杆喷雾机。二、静电喷雾技术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雾滴带电喷施的方法。此法可使药液雾滴在叶片表面的沉积量显著增加 ,将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90 % ,缺点是带电雾滴对植株冠层的穿透能力较弱。此技术在非洲已广泛用于棉铃虫的防治。三、丸粒化施药技术对于水田使用的水溶性强的药剂 ,可以采用丸粒化施药技术 ,只需用手把药丸均匀撒于农田…  相似文献   

7.
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07~2009年新药剂筛选试验基础上,2010年根据洞庭湖区双季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组合农药,通过构建双季稻田农药精准减量技术体系,以期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并达到区内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降低40%以上的目标。试验表明,减量施药处理对早、晚稻螟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大多高于常规施药处理,而对蜘蛛、黑肩绿盲蝽与隐翅虫等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小于常规施药处理。前者农药用量比后者减少70.90%~79.08%,增产0.12~0.20 t/hm2,增效90.0~291.0元/hm2。应用该技术体系有利于减轻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环境及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提高施药技术谈解决农药超量使用问题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农药的使用状况目前已处超量的水平[1]。分析我国的农药使用状况,施药技术问题是导致农药使用超量、药效不高的重要原因。施药技术包括药械的技术性能及农药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应当着重以这两个方面为突破口,来解决农药超量使用的问题。1 更新施药技术观念,提高施药器械的技术性能我国目前的施药技术和药械的研究工作已明显落后于农药工业的发展,两者反差很大:目前全国已有常用农药品种180种以上,而在生产第一线使用的施药器械主要还都是二、三十年前设计的产品;现代农药品种已推广到偏远地区,但那里所用的施…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施药以及其后的田间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都会与农药接触,如果接触过多,或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有关减少施药人员沾染农药的研究工作。我国大多数人口是农民,施药技术又比较落后,农药对施药人员的危害更不能低估。因此,研究农药对施药人员的沾染规律,以减轻农药  相似文献   

10.
25%LS乳剂油是一种防治茶园介壳虫的新农药。该药物能够有效杀灭介壳虫类害虫,除蚧效果达到90.5%~98.0%,特别是对普通杀蚧类药物均难以防治的角蜡蚧,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并且该农药属低毒农药,施药后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目前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请受理了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1.
香蕉黄胸蓟马是为害香蕉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目前急缺高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应用的花蕾注射法为控制香蕉黄胸蓟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施药方式,但适用该方法的药剂筛选鲜有报道。为了获得适用于此方法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本文采用花蕾注射法在田间筛选了22种化学农药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等6种杀虫剂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处理后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0%、99.67%、99.48%、99.61%、99.33%和98.96%;同时,研究还发现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当其制剂用量分别在0.5 mL/L+0.5 mL/L和0.5 mL/L+0.25 mL/L时增效作用明显,防治效果分别为98.75%和95.81%,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用于花蕾注射防治香蕉黄胸蓟马高效、可行,另外,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复配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蓟马防治中的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碧护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在福建省漳州市香蕉主栽品种天宝高蕉的喷施试验,表明“碧护”能显著提高香蕉的抗叶斑病力和抗寒力,消除或减轻田间肥害或药害,促进香蕉平衡生长发育,还可明显提高香蕉果实的外观质量和商品性能,而对蕉株及其生长发育均无任何不良影响。“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使用是安全的,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后,橡胶与香蕉的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 间种香蕉的橡胶树幼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高于无间种(对照)的橡胶树幼林,水分利用效率间作香蕉的胶树低于无间种的对(照胶)胶树;(2) 橡胶树下间种的香蕉净光合速率与对照香蕉间无明显差异,蒸腾速率以普通对照的香蕉略大,水分利用效率是间作的香蕉略大。幼林胶园间种香蕉,能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生态效应良好,值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对海洋细菌AiL3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作用及对香蕉的促生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处理后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的香蕉苗叶片数、株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AiL3菌株盆栽试验处理6个月后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100%,大田小区试验菌株处理8个月后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71%和46.32%.表明AiL3菌株对香蕉植株有一定的防病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超高压压力100~500 MPa处理10 min和400 MPa处理0~15 min对壳青霉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壳青霉进行菌落总数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紫外吸收检测,探讨超高压对茶叶中分离出的壳青霉致死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是超高压致死壳青霉的显著影响因子,且处理压力和处理时间对菌落总数的影响基本符合Logistic回归方程.500 MPa以上的压力处理10 min或者400 MPa处理12 min以上可基本杀灭壳青霉;超高压处理使壳青霉菌丝和孢子细胞壁破裂,胞内物质外溢.  相似文献   

16.
香蕉枯萎病是危害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枯萎病的有效措施,而开展抗病香蕉品种的果实特性及品质研究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以巴西蕉为对照,对4个香蕉枯萎病抗性品种的果实特性、果实品质及感官评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蕉9号’的单穗重、果梳数和果指直径显著高于巴西蕉,单株产量比巴西蕉增加21.9%,而‘南天红’和‘南天黄’的单穗重、果梳重及果指数均显著低于巴西蕉,‘中蕉4号’的果实性状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南天红’的含水量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含水量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4号’的可食用率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3个品种的可食用率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中蕉9号’的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中蕉9号’和‘南天红’的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巴西蕉,‘南天黄’的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巴西蕉。‘南天红’和‘中蕉9号’的果肉色泽、气味、甜味及口感等感官评价显著高于巴西蕉,其他2个品种则与巴西蕉无显著差异。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表明,4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的综合表现可分为3个等级,‘南天红’和‘中蕉9号’为第1等级,‘中蕉4号’为第2等级,‘南天黄’为第3等级。综上,‘中蕉9号’的单株产量高、综合性状优异,可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抗线虫和香蕉枯萎病菌的天然产物。从链霉菌211726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阿扎霉素F5a,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为供试线虫,采用击倒实验,测定阿扎霉素F5a高(1.0%)、中(0.1%)、低(0.01%)3个浓度的抗线虫活性;同时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为供试菌株,采用牛津杯琼脂平板法,对阿扎霉素F5a的抗香蕉枯萎病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的阿扎霉素F5a溶液在24 h内对供试线虫2龄幼虫的平均校正  相似文献   

18.
以香蕉粘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Tencel纤维为原料,采用烘箱干燥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对不同材料进行了吸湿、放湿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香蕉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放湿性,香蕉菠萝粘胶纤维吸湿率20.5 %、放湿回潮率26.3 %;普通粘胶纤维吸湿率18.5 %、放湿回潮率24.6 %;Tencel纤维回潮率17.1 %、放湿回潮率23.4 %,香蕉粘胶纤维的吸湿速率略高于普通粘胶纤维,Tencel纤维最低;放湿速率香蕉粘胶纤维最高,Tencel纤维粘胶纤维居中,普通粘胶纤维最低。  相似文献   

19.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而日本是我国香蕉出口的主要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农药残留问题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本文系统分析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香蕉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为我国香蕉生产和出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1.2万hm2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每年有3次以上的高峰期分别为4~5、7~8月和10月、12月至翌年3月为发生、危害的最低期;东部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最重,其次是西部及中南部;海拔高度和气候与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危害率、危害指数越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与发生危害。防治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参试的3种杀虫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的马拉硫磷(跳丙)乳油1 000倍较好,在抽蕾初期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后期则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