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香蕉叶斑病的为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香蕉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0年代以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广东等省的香蕉主产区在叶斑病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了叶斑病原真菌约有20余种.80年代以来,由于蕉区面积迅速扩大,推广的品种越来越多,因此对现阶段我市香蕉叶斑病的种类、分布、为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等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2.
1986年结合药剂防治,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指标作了探讨.试验资料经回归分析,得出株产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11.1771—0.0364X:株减产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0.01242+0.32085X: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8961%时,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1.96/5株.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市场价格、所用防治费用和防治效果的不同,建立了计算防治指标的动态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蕉叶班病是我区香蕉上为害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蕉果的产量和质量。叶斑病病原苗上要有尾孢属(Ceroosporamusac)、小窦氏霉(Deightoniellatorulosa)、暗双孢零(Cordanamusae)和大茎点霉(Macroplomamusae)等4种真菌。这些病菌都引起枯叶、早衰、穗小和减产,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产区蕉农试用波尔多液、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常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却未能控制病害的流行,为此,本站对几种新引进的杀菌剂进行防治试验,以筛选药效高的药剂,进行推广应用,控制购斑病的流行。现将1996年试验结果简介如下:材料和方法试验地…  相似文献   

4.
香蕉黑斑尾孢霉[Cerospora musae Zimm]是闽南香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4~5月的流行盛期叶发病率为40~100%.本文通过对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国内外十种杀菌剂进行抑菌和田间小区筛选表明:50%速克灵1500倍液和多菌灵加代森锰锌(2:1)800倍液在5~7月份喷药三次,每月一次,能控制该病的危害,防效分别为70.9%和69.3%.大面积使用成本较低的国产多菌灵加代森锰锌混合剂,防效达71%,是目前防治香蕉叶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5.
香蕉叶斑病是属真菌性病害,我省闽南香蕉产区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三种.褐缘灰斑病:先是叶面或叶背出现淡褐色条纹,沿叶脉纵向扩展为圆形斑或长条斑,暗褐色至黑色,后期条斑周缘呈褐色,中央灰白色,长有稀疏的灰白色雾状物,病斑大量发生时,会出现全叶枯死,挂果株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6.
化学药剂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杀菌剂的类型尧作用机理、化学结构、防治效果及在我国的登记情况等。  相似文献   

7.
“敌力脱”防治香蕉叶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斑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普遍。叶斑病包括褐缘灰斑病、灰纹病、煤纹病。褐缘灰纹病病原是香尾孢(Cercosporamusaezimm),灰纹病原为香蕉暗比抱[Cordanamusae(zimm)horn],煤纹病原为簇生长蠕泡[Heiminthosporlumtorulosum(syd)Ashbyl。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暗梗泡科。其病菌主要侵害香蕉的中、老龄叶片,后再向嫩叶及心叶发展,发病部位一般从叶缘开始,渐向中脉内延,也有的见于叶面,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整株叶片枯死。发病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始见新病斑,6月下旬7至下旬而多,传染迅速,8月…  相似文献   

8.
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叶斑病防治上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择了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25%腈菌唑1200倍、12.5%烯唑醇1000倍、20%三唑酮1500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和25%腈菌唑1200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好于12.5%烯唑醇1000倍和20%三唑酮1500倍,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互相代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香蕉叶斑病 (香蕉黄条叶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 )是香蕉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 ,在华南香蕉种植区广泛流行 ,受害面积常占片总面积的 2 0 - 4 0 %,严重时达80 %以上 ,严重影响蕉株的光合作用 ,产量大减 ,品质下降。本试验探讨 43%大生富悬浮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一、供试作物 ,防治对象和供试药剂1.供试作物 ,漳选一号香蕉 ( 99年4月 2 0日种植 )2 .防治对象 ;香蕉叶斑病3.供试药剂 :43%大生富悬浮剂 ,美国罗门哈斯生产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日本生产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河北辛集生产二、试验时间和地点1.试验时间 :1999年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香蕉抽蕾前20d,抽蕾期、抽蕾后20d连续用必扑尔防治处理叶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必扑尔防治香蕉叶斑效果良好,可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省河口地区3个不同地理方位上高、低海拔地区香蕉灰斑病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口地区香蕉灰斑病的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2013年3~4月。随着温度升高,病害迅速发展,8月雨季高峰期发病率达到最大值,11月温度降低,病情回落;该病在常年保持高湿条件下的河口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主要受降雨量及温度的影响;不同地理方位上病害的危害情况呈现东部地区(DI=7.23)>中南部地区(DI=7.01)>西部地区(DI=6.13)的规律;同一地理方位高海拔地区的病害情况较低海拔地区稍重。  相似文献   

12.
选用45%醚菌·腈水悬浮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开展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6种施药倍数,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效均大于60%,其中45%醚菌·腈水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的防效达76.96%~81.90%,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相当,且防效均显著高于12.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相似文献   

13.
叶斑类病害是危害大田期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大多由真菌侵染所致,病害易暴发流行,对烟草的品质及产量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广西‘K326’烟叶具有典型病斑的叶片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致死温度处理以及10种常用化学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该叶斑病的典型病症为:初期烟叶产生灰白色小圆斑,病害加重圆斑逐渐扩散成不规则状,病斑中心形成穿孔,颜色为灰白色,边缘棕褐色,伴随褪绿的黄色晕圈。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个菌株,分别命名为HZFC36和HZZS7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个菌株均可在叶片无伤条件下导致健康‘K326’烟叶部产生病斑。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位点(LSUITSRPB2TUB2)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将引起广西烟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该病原菌在CM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佳碳源、氮源为蔗糖和牛肉浸粉,全光照条件更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致死温度为47℃,水浴10 min。室内药剂初步筛选结果显示,50%啶酰菌胺和25%吡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EC50值分别为4.752×10-2、4.989×10-2 mg/L。本研究结果为E. latusicollum引起烟草叶斑病的田间防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抗病品种在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51%和77.5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应用防病微生物菌剂(肥)为主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3个示范片连续3年对病害的总体防控效果达90%以上,从而有效控制了香蕉枯萎病的为害,同时减少了香蕉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甜菜褐斑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生 《中国糖料》2012,(2):47-48
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甜菜褐斑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甜菜褐斑病发病初期施药,225g/hm2连施3次,间隔7~10d,对甜菜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甜菜生长安全,是防治甜菜褐斑病的理想药  相似文献   

16.
香蕉枯萎病发生普遍,危害巨大,选择合理的轮作作物对该病防控意义重大.本研究在25个蔬菜品种接种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 4)后,调查Foc 4对不同种蔬菜的致病性,测定不同时期蔬菜根际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的数量;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和240 kg(N4)五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旗叶PSⅡ 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后14~35 d,小麦旗叶Fv/Fm在N3和N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二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后0~35 d,N3处理的旗叶ΦPSⅡ最高,施氮量再增加至N4时,ΦPSⅡ无显著变化。花后14~28 d,N3和N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后35 d,N3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粒重和灌浆速率在灌浆前期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灌浆后期N3与N4处理间粒重和灌浆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二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在N3处理下最高;在施氮量增加至N4时,籽粒产量不再增加,且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下降了14.6%和24.0%。在本试验条件下,210 kg·hm-2是兼顾高产和高效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热区4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和发病特点调查,同时评价了人工摘除病叶法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拉比品种抗病性优于其它3个品种,同一品种植株上各部位发病严重程度依次为下部>中部>上部。用20%噻菌铜SC 300倍液进行病害防治时,辅以人工摘除下部重病叶的措施可显著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1~200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叶瘟平均级分别为1.4和1.7级,最高级为5.0级;穗瘟平均级分别为1.6和1.3级,最高级为3.0级;抗谱频率分别为70%和60%;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1.4级,最高级为5.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浙10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