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23份耐寒腰果种质的坚果产量、坚果重量、坚果大小、坚果出仁率、果仁重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其中17份腰果种质的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可进入下阶段的种质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广东省湛江市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圃内28份澳洲坚果种质的果实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28份种质中大部分果实形状为卵圆形,大小在15.0~20.0 g,果皮为光滑亮绿色,腹缝线不明显,果顶乳头状突起明显;(2)多数壳果为扁圆形,腹缝线明显,表面斑纹分布分散、珠孔密闭;(3)果仁颜色以乳黄色和乳白色为主,大小在2.0~3.0 g,出仁率在31.0%~37.0%,一级果仁率在88.0%~98.0%;(4)从带皮果到果仁,形状由卵圆形变为扁圆形,腹缝线明显程度也增强。  相似文献   

3.
46 份国外腰果种质生物学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续2年观察国外引进的46份腰果种质植株株高、冠幅、两性花和座果数。结果表明,46份参试腰果种质中,39份种质的生物学性状优良,可进入种质比较中试试验。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调查、收集和筛选,农业农村部乐东腰果种质资源圃已收集和保存了400余份腰果种质资源,这些腰果种质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海南省和云南省,以及巴西、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越南、泰国等地,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腰果品种DUS测试指南,难以有效保护腰果种质资源和腰果育种者的合法利益。在参考腰果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农村部“乐东腰果种质圃”的资源进行性状测试调查,收集了丰富的腰果种质资源各类性状数据,研制了腰果品种DUS测试指南。本研究详细介绍了指南的研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繁殖材料的要求、测试性状的选择、DUS判定标准、性状表和技术问卷等,其中性状表是本测试指南的核心内容。腰果品种DUS测试指南仅适用于目前世界热区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一个种。腰果的繁殖材料一般为嫁接苗,有时为了缩短测试时间,也可将接穗作为繁殖材料。测试性状总共41个,包括35个基本性状和6个选测性状。叶片、果梨和坚果是测试性状的主要来源,其测试性状分别为11个、11个和10个,分别占性状总数的26.8%,26.8%和24.4%。植株、枝条、花、果仁和物候的测试性状均较少,分别只有1个、2个、2个、3个和1个。分组性状6个,包括植株类型、叶片形状、果梨形状、果梨颜色、坚果基部形状和坚果缝合线突出部与顶点相对位置。标准品种共20个,其中优良腰果品种FL30和HL2-21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3次和10次。指南还提供了55张实物图和11张示意图,可为腰果品种DUS测试提供帮助。腰果品种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申请腰果新品种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的21份种质资源果实的平均鲜果单重、果仁干重、出仁率、可溶性总糖含量、粗蛋白、含油率等6项指标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提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评价系统中这些性状的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为我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描述系统数量化、规范化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澳洲坚果优种选育及发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技术,对75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利用45个随机引物对75份腰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40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为294条,多态率达72.24%,表明75份腰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75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0.93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841;通过UPGMA法建立了75份腰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聚类图,当D=0.79时,将75份腰果种质划分成16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相同的种质资源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澳洲坚果不同种质果实数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实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实数量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4.04%~24.06%之间,变异幅度以带壳果果形指数最小、带壳果单粒干重最大。带皮果单粒鲜重、带皮果横径、带皮果纵径、带壳果单粒干重、带壳果横径、带壳果纵径、果壳厚度、果仁单粒干重和果仁横径等9个性状之间互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一级果仁率与带皮果单粒鲜重、带皮果横径、带壳果单粒干重、带壳果纵径、果仁单粒干重、果仁横径等6个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出仁率仅与果壳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类间平均法,基于果实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28份澳洲坚果种质划分为4个不同性状表现的类群。  相似文献   

8.
澳洲坚果果实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分析法可将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实的11个数量性状归属于2个弱相关的主因子,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0.353%,具有较好地反映这些性状所包含的信息。按照主因子所包含的性状及其所反映的生物学含义,可把2个主因子按方差贡献大小依次命名为果实重量因子F1和带壳果质量因子F2。采用正交因子和斜交因子模型分析了性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根据各种质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澳洲坚果不同种质果仁粗脂肪及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8份澳洲坚果种质果仁的粗脂肪含量和8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的粗脂肪含量和油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肉豆蔻酸及二十一烷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7.61%、65.51%、12.57%、9.44%、4.32%、3.00%、2.41%、0.51%、0.32%;种质粗脂肪含量普遍较高,但其变异系数较小且与各脂肪酸组份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种质脂肪酸组份含量变异系数在5.08%~40.10%之间,变异幅度以肉豆蔻酸含量最大,油酸含量最小。8种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28份种质分成4个具不同脂肪酸含量特点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澳洲坚果新品种‘南亚3号’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亚3号’澳洲坚果是从实生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如下特点:树势中等,结果较早,丰产优质,适应性强;壳果表面光滑,深褐色,大小中等,平均单粒质量6.95 g;果仁乳白色,平均单粒质量2.63 g;出仁率、一级果仁率及果仁含油率高;在广东湛江地区9月上中旬成熟.  相似文献   

11.
灰色关联度对腰果新品种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选育的11个腰果(Annacardium occidentale L.)品种从产量、品质、花期和果实形态等16个性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GA-63和FL-30的关联度大,与参考品种最接近,综合性状表现优,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雌花比例高、着果率和成果率高等特点:同时,FL-30还具有坚果大、果仁大的特点;GA-63也具有出仁率高、早熟等特点。GA-51的关联度小,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其余各参试品种综合性状经加权后,由好到差的排序为CP-63—36、HL-2—21、HL-2—13、CP-6.15、B-1、HL-7—23、CP.5-11、HL-6-3。结果分析指出,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估排序结果是符合各品种的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以6龄腰果无性系FL30为对象,采集全年12个月腰果成熟叶片样品,分析腰果叶片N、P、K年周期变化规律;并采集腰果衰老叶片样品,分析腰果树N、P、K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腰果叶片N、P、K含量随生育期的改变而变化;叶片N含量从抽梢期至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果实成熟后明显下降,休眠期叶片N含量变化不大;叶片P含量从抽梢期至初果期总体呈下降趋势,初果期至休眠期则呈上升趋势;叶片N/P呈现出与N相似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叶片K含量在抽梢期呈下降趋势,初花期骤然上升,盛花坐果期继续缓慢上升,果实生长期至休眠期则呈下降趋势;腰果成熟叶片N、P、K含量显著高于衰老叶片,N、P、K再吸收率较高,再吸收效率顺序为REp>REN>REk.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高效的利用,本研究对新引进的9个油棕品种,90份油棕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0份材料果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26),最小的为果实形状(0.865)。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最大的为果穗重(43.99),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小(10.41)。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株高、果穗重、果实总重量、果肉含油率及种仁含油率,累计贡献率为70.27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I的36份油棕材料总体表现为矮株、矮茎、产油量高、棕榈油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选育高含油量、高品质棕榈油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坦桑尼亚腰果主产区对腰果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为害腰果的病害12种,害虫24种。其中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叶果回枯病和炭疽病,主要害虫有棉角盲蝽和安氏角盲蝽。还对坦桑尼亚主要腰果病虫害防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CIMMYT小麦种质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黄淮南片冬麦区小麦育种提供种质信息,将1 328份CIMMYT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IBWSN)的种质于2011-2015年度种植于黄淮南片冬麦区的新乡,调查了42nd ~46th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分析了45th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种质的品质表现及优质亚基基因状况。结果表明,CIMMYT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种质均表现为春性,综合农艺性状差;株高不低于80 cm,大多数(84.6%)在90~110 cm之间;千粒重高于45.0 g和50.0 g的比例分别为28.4%和10.0%。CIMMYT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种质的花期与黄淮南片冬麦区品种一致,多数小麦种质白粉病发生比较轻。45th国际面包小麦观察圃种质的湿面筋含量为23.6%~41.6%,其中,13.2%的小麦种质湿面筋含量大于35.0%,40.8%的小麦种质湿面筋指数不低于80.0%;49.7%的小麦种质携带Dx5+Dy10基因,3.0%的小麦种质携带Bx7OE 基因;有 10个小麦种质含有优质5+10亚基及7超量表达亚基,可作为优质亲本改良黄淮南片冬麦区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6.
非洲种质在黄淮海的改良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4个非洲种质和4个常用种质组配的16个组合的玉米穗部性状、抗病性及病害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坦桑尼亚种质ZB903所配制的组合产量表现较稳定,综合抗病性强,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埃塞俄比亚种质与黄改系种质选育的CM07组配的组合产量最高、百粒重大、穗行数多,对产量影响最严重的茎基腐病表现达高抗水平。直接利用非洲种质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与黄改系种质杂交选育的自交系可在黄淮海重点利用。瑞德×(塘四平头+非洲种质)是黄淮海利用该种质比较理想的杂种优势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分亏缺对青稞产量性状和籽粒N、P、K含量的影响,采用温室抗旱鉴定池种植的方法,对10个青稞品种设置水分充足(CK)、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分析其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和籽粒中N、P、K的累积状况。结果表明,水分轻度亏缺下,导致各品种产量降低的因素不尽相同,昆仑14号和肚里黄的成穗数降低,柴青1号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其他7个青稞品种的穗粒数、成穗数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水分重度亏缺下,10个青稞品种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导致其籽粒产量显著降低。10个青稞品种的籽粒减产幅度随水分亏缺程度加剧而增大。昆仑15号、昆仑14号、肚里黄和柴青1号可作为不同生态区重要的高产种质资源;康青8号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氮素积累的种质;旱地紫和昆仑14号可作为高磷素积累的种质;藏青2000可作为高钾素积累的种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耐旱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系统地研究了玉米产量抗旱性状在正常条件和水分胁迫下杂种优势的变化,比较了不同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分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的杂种优势明显;高抗种质×低抗种质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为中抗种质×低抗种质和高抗种质×中抗种质杂交模式;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为59.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