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棉花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棉花的生育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达到棉花高产优质的目的。通过详细介绍棉花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作用机理、增产效果、使用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为棉花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栽培调控措施之一,能有效解决肥水等常规栽培措施难以解决的生产问题,在提高种子活性、促进壮苗培育、提高抗倒性能、增强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念、作用机理、分类与功效等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上的主要应用目的及其调控效应机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施用规范,指出当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发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推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高产、高效、抗逆、优质、绿色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漆放云  杨知建  余清 《作物研究》2006,20(Z1):530-534
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冷季型草坪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效果的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药时间和施药频率,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冷季型草坪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冷季型草坪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效果的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药时间和施药频率,并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效果初报邹如清,刘靖,徐天友(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新疆农八师一四七团)新疆石河子垦区重视多元微肥在生产中的利用,1989~1992年累积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为了摸清石河子垦区甜菜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对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水稻倒伏问题,从化控角度出发,介绍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应用情况。其中着重从水稻株高、茎粗、节间长等形态指标上诠释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简要的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形态解剖微结构的影响,展望了化控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提出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烟草源库关系上对烟草化学除芽、培育壮苗、促进发育、延缓衰老及催黄催熟等方面阐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并讨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烟草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PGRs)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一类物质[1]。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现今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和园艺植物[2]。植物生长调节剂依据对植物茎顶端的作用方式分类,分为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抑制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三大类[3]。植物生长延缓剂能够抑制植物茎部近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伸长和生长速度,而对顶端分生组织不产生作用。但由于作用特点是抑制赤霉素生物合成,所以其抑制作用可以被赤霉素逆转,根据抑制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季铵类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合物和酰基环己烷二酮三类[4]。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化学封顶上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及在棉花化学封顶方面的应用概况,并对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棉花化学封顶在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势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植物生长调节剂(PGR)在茶树上的研究与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结合作者本身的研究指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从茶树生长的内源生长调节剂的变化规律出发,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其在体内含量,达到人为控制茶树生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茶园昆虫群落稳定性机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茶园常绿郁闭 ,茶丛内昼夜温差、湿度差小 ,小气候稳定 ,这些是形成稳定的茶园昆虫群落的基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增大了茶树昆虫的多样性 ;我国拥有的群落茶园、纯茶园等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以及单行条植、双行和多行密植及间作等栽培模式的多样化皆丰富了茶园昆虫的物种多样性 ,从而强化了昆虫群落稳定性。茶园昆虫物种的多样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链 ,成为茶园昆虫群落稳定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敏  周淑新  崔彦宏 《玉米科学》2006,14(1):127-131
采用频度统计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对近30年来国内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产中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生长促进剂、生长延缓剂、生长抑制剂和乙烯利类,但以延缓剂应用居多。在各类用途中,以抗倒伏和抗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多,且抗旱成为抗逆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居住区植物的种植设计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景观元素设计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植物景观种植设计原理,探讨了海南居住区植物景观种植设计特点、种植模式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饲草2号为试验材料,设6.0万、6.75万、7.5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于拔节期分别喷施多效唑、饱玉、矮跺垛3种化控剂,探究化控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3种化控剂均显著增加各时期叶片SPAD值。多效唑喷施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系数,饱玉、矮跺垛喷施则使其降低。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在多效唑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2%和3.1%,饱玉、矮跺垛喷施后则显著减少了3.7%和3.8%、6.0%和5.7%。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多效唑处理获得青贮玉米最高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82 877 kg/hm2和26 189 kg/hm2。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扬麦13茎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高产小麦合理选用生长调节剂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矮壮素、拌种剂、种衣剂、多效唑)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拌种处理均能有效降低扬麦13的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对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的调节效应因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低密度条件下拌种剂处理的小麦茎壁厚度增加显著,而高密度条件下多效唑处理小麦的茎壁厚度增加显著。生长调节剂拌种处理提高了扬麦13的抗倒伏能力,其作用效果表现为多效唑种衣剂拌种剂矮壮素。相关分析表明,降低植株株高、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增加基部第一、二节间壁厚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性能。拌种处理下小麦产量均高于对照,300×104株·hm-2群体的产量高于150×104株·hm-2群体,均以种衣剂拌种处理增产最明显,平均增幅达11.68%,在倒伏年拌种处理增产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有机茶是现代茶叶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如何解决有机茶种植过程中的养分来源问题,关系到有机茶园建设的成败.本文从表土利用、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阐明有机茶园的土壤培肥机制,为解决有机茶园建设过程中养分来源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方式和栽培方式对低桩水稻再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低桩收割,在收割前后采用不同的施肥比例及收割后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不同的栽植方式、田间密度、丛内密度来研究施肥方式与栽培方式对水稻再生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芽苗肥配比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低桩再生稻割前可不施催芽肥而只施促苗肥,在中等地力和N:P:K固定配比为1:0.3:0.5的情况下,12kg/667m...  相似文献   

18.
王碧林  俞燎远  钟海东 《茶叶》2016,(3):159-161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怕强光直射的特性,适度遮阴的条件下,可改变茶园田间小气候,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茶叶和杜瓜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作者认为,一般茶树品种皆可套种,然白化类黄化类茶树品种尤为适应。杜瓜密度以每667m~220~30株为宜,杜瓜藤蔓在棚顶30%~40%左右的遮阴率为佳,将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茶叶品质。过密藤蔓造成茶园过度遮阴,茶树冠面阳光不足将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质量。杜瓜套种使春茶开采期提早2~3天;每667 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杜瓜籽增收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  相似文献   

19.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20.
研究赤霉素(GA3)、6-苄氨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设不同溶液浓度、不同浸种时间处理对爪哇葛藤、无刺含羞草及羽叶决明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对促进种子发芽率有一定作用;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绿肥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尽相同,以GA3促萌发效果最好,以无刺含羞草受影响效果最显著;低生长调节剂浓度水平(15或25mg/L)和浸种24h或48h是较佳的处理组合,而高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促进发芽率无影响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