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列举了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对湖南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取了湖南省较详细的土地流转资料。目前湖南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土地流转率不高;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服务滞后;政策对土地流转指引性不强等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的自身原因、法律意识淡薄、服务组织缺失、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今后湖南农村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应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清查;加强服务管理;完善相关法规法律。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上,农户将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过程和现状人手,系统探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五种主要形式,以及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村发展的四个建议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正是对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与补充,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农民自发、无监管、随意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已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劳力、共用设施及资本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很有必要创建一种新型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集约化、长期稳定经营相适应,使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新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主要包括设立监管(托管)组织,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形式、期限、规模,合理定价及政策法规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主要对长泰县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防止或减少农村承包地弃耕抛荒、统筹发展城乡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当前各界关注的“三农”焦点问题之一.在对衡阳市630户农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特点及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障碍,探讨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民弃耕,转行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土地流转明显加快,引导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长泰县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欧定海  李艳青 《作物研究》2012,26(5):571-574
根据靖州县烟叶生产现状,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对烟叶生产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靖州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靖州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提出对策措施:明确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培育职业烟农、推进烟农合作社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烟叶特色、夯实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建设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对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农村土地政策进行了解析,着眼于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关系,总结了具体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农业规模经营的现状等,以便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和农民提供借鉴和参考,促使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承包地流转:特征、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了我国农地流转的主要特征,即土地流转的加速性、土地流转规模的地域差异性、土地流转主体的多元性、土地流转中介的成长性、土地流转的政府引导性以及流转地块的分散性,并分析了土地流转中政府与市场、收益与风险、固定租金与土地增值等方面的矛盾,从完善中介、强化政府管理、科学用地、协调收益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受益权的条件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土地托管专营公司,把粮食生产全过程引入市场商品化运作机制,是土地流转中的一种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为例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按农户在流转中不同的地位进行分类,对流转过程中农户的意愿和行为差异以及农地流转后农户分化所形成的农业经营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地从年龄较大、老年人口较多的贫困家庭以及较为年轻化的富裕家庭流出,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年轻化家庭流入;农地流转多以口头实现;在农村实际发生的农地流转规模远高于官方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利用存在多种问题,土地利用规划随意性大、农村土地产权不清、耕种地块分散、农地质量下降、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等问题共同制约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发展。加强土地规划、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模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培育新常态下的乡村休闲产业等举措将有利于推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及发展。研究表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推进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是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必要推动因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19年国内19省(市)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探究玉米价格、农地流转租金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玉米价格、农地流转租金与农业产业结构都具有一定经济惯性,能实现自我促进,且3个变量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作用,有些促进作用或力度比较小,或具有滞后性。方差分析表明,玉米价格变化的80%以上可由其自身解释,农地流转租金是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确保粮食安全下,探索玉米价格可变化区间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既要突出省域特色,又要整合资源突出合力的作用,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相似文献   

14.
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土地经营散碎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制约,提出建立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以促进海南休闲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泰鸽  范静 《玉米科学》2023,31(1):179-185
本文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样本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兼业化程度对玉米种植农户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影响的作用机理,为加快农地经营权流转进程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回归结果显示,兼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首先,非农户与二兼农户更愿意参与农地经营权转出,即农户收入中非农收入比例越高,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其次,农户兼业劳动力人口比越高,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经营权。同时,研究发现户主最高学历、户主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农机具总价值、流转价格认知都对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转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为促进玉米种植农户农地经营权快速流转,应提高农业兼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依据干热河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结合生态农业在金沙江典型区域元谋干热河谷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分析、探讨了在干热河谷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必要性,并提出在该区域发展旱坡地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为干热河谷区域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干热河谷旱坡地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寻求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玉米农作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红  岳丽杰  杨勤  李卓  李奇 《玉米科学》2017,25(3):99-104
分析西南地区农业分区情况和旱地农作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未来农村劳动力变化,以全程、全年、全面机械化农艺农机融合为目标,结合近年的研究与实践,深入讨论旱地三熟改两熟、间套作改贴茬平作的"三全"机械化农作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分析配套建立玉米保墒培肥耕作、精量栽培、多抗高产新品种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吴迪  刘文明 《玉米科学》2022,30(3):178-18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衔接我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发展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是促使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及提升黑土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采取二元Logistic选择模型,对吉林省玉米种植户购买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化服务认同感、土地总面积、土地细碎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质量4个因素最为显著,社会化服务了解程度和土地流转面积、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和社会化服务价格等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合建瓯农村实际,探索和创新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的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通过2 a的实践表明:与传统的户用沼气比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具有节约投资成本,有效解决沼气池建设土地,保障沼气发酵原料供给,便于维护维修和运行管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Human-wildlife conflict (HWC) is a growing global issue that seriously threaten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s.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dlife damage, land use, and livelihood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dilemma facing current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olicies and to amend existing policies effectively. Using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a Multilevel Logit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d land use and livelihoods among 160 households subject to wild boar (Sus scrofa) damage in four villages within Youyang County in the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China. The findings showed the following: (i) wild boars in Youyang County were responsible for large-scale crop and property damage; (ii) cultivated land abandonmen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rend in land us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erceived driver for abandoning farmland is the land plot's vulnerability to wild boar damage; (iii) when protecting cultivated land plots, households tend to protect those plots that are close to the road, have larger land area, and have a slight or abrupt slope; however, households with more members working in non-farm labor, more female agricultural workers, and/or higher non-farm income are more inclined to abandon protection of their plots.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n main measures that are frequently adopted by farmers to protect their crops and livestock and are perceived by these farmers 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ensible counter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