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自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据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出有芳药香茗。”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的发祥地,三国时期,茶进一步在江南地区推广,当时东吴的上层社会已经在饮茶了。《三国志》卷65《吴书二十·韦曜传》载, 相似文献
2.
唐代西南麻的种类有大麻、苎麻、黄麻三种.麻类作物的地理分布极其辽阔,但分布格局颇不平衡,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此外麻类作物的分布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茶文化历史进程上看,唐代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朝代,并且对当时唐朝之外的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唐代茶叶文化的海外传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茶叶文化和佛教、药学、文学以及贸易文化的深刻交融,唐王朝周边各国中,吐蕃、回鹘、朝鲜、日本等国也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茶叶文化。 相似文献
4.
唐代茶叶贸易的发展对唐代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茶叶贸易是了解唐代贸易发展水平和产业管理制度的一面镜子。唐代茶叶贸易发展从性质上来看具备商品属性,在贸易交换中,茶叶的流通领域和范畴非常广泛。同时茶叶贸易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的行业领域快速的发展。本文概述了唐代茶叶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并从茶叶贸易与产业管理制度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肯定了唐代茶叶贸易与产业管理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茶叶贸易日渐繁荣,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此时,茶叶英语研究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茶叶企业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必然要拓展贸易范围,并与更多国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研究茶叶英语文本特征与语言特点,成为了我国茶叶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对茶叶英语的文本特征与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茶叶经济的发展繁荣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中国的特色产品。现如今,我国的茶叶产品已经走向全球化,实现茶叶的国际化贸易。基于此,对于茶叶类专业英语有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介绍了茶叶英语的形成与发展,详细分析了茶叶英语的专业特征和语言特点,以期为我国茶叶国际贸易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以法治茶;科技创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设备,促使茶产品"升级换代;搞活流通;建立"茶市场",规范管理;实施标准,创立名牌;发挥协会、学会、商会的作用.由政府牵头,调动官、企、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建设浙茶为现代化、产业化的强省,为"入世"作好积极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正英山隶属于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北接安徽金寨、霍山,东邻岳西、太湖,南连湖北蕲春、浠水,西与罗田接壤,是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也是大别山脉传统的茶叶产区。全县总面积1449km~2,版图形状似一个斗柄朝南、斗勺朝东的北斗七星。全境以中低山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向东北延伸,构成了云峰顶、石鼓寨、五峰山、黄梅尖等一系列山峰,再向西分支为三大山脊,夹着东西两条河流,贯穿全境,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最高点天堂寨海拔 相似文献
10.
伴随社会长期的发展和演变,我国的书法艺术近些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相对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而言,已经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独特特征.人们在开展书法艺术时,能够有效达到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书法艺术所表达的意境,可以和茶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近些年,书法艺术的特征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茶叶的设计包装上.从实际设计的结果来看... 相似文献
11.
唐代西南麻的种类有大麻、苎麻、黄麻三种。麻类作物的地理分布极其辽阔,但分布格局颇不平衡,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此外麻类作物的分布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兴起,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茶市场和西北市场开始出现,淮南茶区在内的多个重要产茶区也逐渐形成。而此时位于淮南茶区的信阳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优,既生产贡茶,也提供大量的商品茶。学术界对唐代信阳茶的制作加工和品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这一时期信阳贡茶和商品茶的贸易运输通道即茶路的发展、演变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史志资料和茶学著述,结合田野考察,对唐代信阳茶路进行研究和梳理,认为唐代信阳的茶路兼顾陆路和水路两种,以水路为主,且水路主要沿历史悠久的淮颍水道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部位茶鲜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中PAHs的含量和标准偏差值最小,平均含量为126.92 μg·kg-1,偏差值为17.59 μg·kg-1;不同部位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表现为芽<第二叶<第四叶<第六叶,芽头PAHs含量为119.13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4.36 μg·kg-1;不同季节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呈现秋<春<夏的分布特性,秋季茶鲜叶中PAHs的含量为112.75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1.97 μg·kg-1;同时茶鲜叶中16种PAHs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80%左右,4~6环PAHs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丘陵茶区生产名优茶的气候生态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区不同气候亚带、不同海拔气象与茶叶物候同步观测及相应的品质分析资料,论述了长江下游丘陵(海拔二三百米以下)茶区生产早春名优茶所具有的一定气候生态优势,认为这些地区在生产名优茶上,可与“高山出名茶”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文中陆羽的美学形象既存在恬退独善、逃名出世的一面,又存在建功立业、求名人世的一面。造成这种矛盾是因为安史之乱撕裂了陆羽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隐有不甘、仕又不可,从而形成了既非真正出世又非人世、半儒半佛、似隐非隐的陆羽形象。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