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者在试验对此基础上,针对大豆的生物学特性及机收难点,提出了人割晒或机割晒,机拾禾的分段收获工艺,并与机械联合收获或人工收获进行了技术、经济性能指标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豆联合收获机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当前农机发展趋势,提出大豆专用联合收获机的研制。通过研究大豆秸秆的特点,对已有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割台、拨禾装置、脱粒部件及相关装置的作用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适合于大豆收获的新型联合收获机械的设计思路,提高大豆收获质量,为我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关乎我国大豆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我国大豆种植情况、大豆机械化生产情况及技术装备应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我国北方、黄淮海及南方大豆产区在大豆耕整地、播种、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发展动态、技术特点及机具装备,分析我国大豆主产区在大豆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针对北方大豆产区依赖进口机具、黄淮海大豆产区机收效果不理想、南方产区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大国产大型农机具研发、完善黄淮海地区技术规程和优化种收机具性能、农机农艺结合缓解南方大豆机收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械除杂装置和切段式甘蔗收获机械的除杂装置工作原理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除杂装置除净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庆亮 《农业工程》2020,10(6):7-10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国际竞争力较弱,机械化生产水平尤其是机收率低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九三农场管理局红五月、荣军、嫩北、建边农场,在豆收期间采用各种收获方法及不同机型的收获损失进行的田间调查,提出了减少大豆收获损失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产量的稳定是我国粮食稳定安全的基础。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采用小麦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但在小麦收获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小麦机收作业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收损失。减少损失就是增加粮食产量,而机收减损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有效减少机收过程中的损失,通过对影响小麦机收作业因素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机收减损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行走路线、适当的作业行进速度,选择合适的作业时间和时期,拨禾轮、脱粒机构、清选机构的正确调整、加装在线监测装置、对农机手进行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培训等,并为推进机收减损技术措施的应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阿勒泰地区大豆机械化收获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阿勒泰地区大豆种植面积1.5万hm2,主要集中在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和阿勒泰市。随着布尔津县年处理5万t大豆加工厂的建成,解决了卖大豆难的问题,广大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当前阻碍农民大面积种植大豆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机械问题。近几年来,地区农机局和县(市)农机局,通过考察、引进、试验等方式,在大豆机械收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大豆收获模式及工艺流程(1)传统收获模式:人工钐镰割倒→集堆→装车拉运至晒场→人工翻场→压场(小四轮)→人工扬场清选→装袋。(2)分段收获模式:人工钐镰割倒→集堆→装车…  相似文献   

9.
玉米摘穗装置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摘穗装置是玉米收获机械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玉米收获机的玉米损失率、玉米籽粒破损率及机具稳定性等问题.为此,分析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4种摘穗装置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玉米摘穗装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温州市鹿城区引进收割机进行油菜机收推广试验,目的是探索不同油菜收割机机收效果和人工收获与机械收获的对比效果,为油菜实行机械收获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阶段我国大豆、玉米进口逐年增加,粮食安全有较大隐患的问题,我国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以“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以“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对农业机械提出提升通过性能、提高作业效率的总体要求,在播种方面发展小株距精密播种技术、大豆玉米播种分控技术、玉米大排量施肥技术、秸秆防堵技术、均匀接行技术;在田间管理方面发展双喷雾系统分带定向施药技术、自适应喷杆调节技术、植保机轮距调节技术、防飘移喷雾技术;在收获方面发展密植玉米低损摘穗技术、玉米低损低破碎脱粒技术、大豆低损割台技术、大豆低破碎柔性脱粒技术、大豆高效清选技术、大豆低破碎籽粒输送技术、大豆机收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现阶段需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装备,进一步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特点与作业机具特性,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加强创新机具研发,提高机具对种植模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收获机械切割机构虚拟设计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于大豆收获机械的特点,采用Solid Works软件对其切割机构进行虚拟设计,将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运动学仿真,并采用离散柔性连接件法构建大豆茎秆柔性模型,与切割机构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动刀片的绝对运动为复合运动,在切割方向做往复运动,行程为76mm,最大速度为1.72m/s,证明所设计切割机构的运动状态与物理样机相符,满足设计要求;得到了大豆茎秆在切割机构作用下的一系列运动曲线,为大豆收获机械切割机构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而大豆机械化程度及水平是保证大豆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我国大豆主产省区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依据各省区大豆总产量确定了我国大豆的主产省区;进而从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大中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小型拖拉机总动力、单位面积联合收割机总动力、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及小型拖拉机配套比7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农业机械化现状,指出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以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同步分带喷杆喷雾机、大豆玉米一体化收获机等同步作业专用机具,以及高地隙玉米收获机、小型窄幅收获机等分步适用机具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研制试验和推广应用情况,深入分析总结各类专用机具的技术特点、研发生产、试验验证、推广应用和注意事项,掌握当前专用机具发展现状,从提高作业效益、作业质量、适应性、关键结构等方面明确机具研发趋势,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化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围绕机具改进熟化与推广应用,从同播同熟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鉴定评价方法制定、适用机具机型遴选、试验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模式凝练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国大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促进我国大豆产业振兴以及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国大豆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大豆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制约因素,探讨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其发展对策,为我国发展大豆机械化收获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大豆产业振兴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简单概述大豆感化作用的表现方式、作用效果及作用对象,综合论述大豆化感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农业生产种植模式和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大豆产量及品质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超声波法提取大豆多糖的工艺,利用响应面试验对影响大豆多糖提取率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16h、料液比1︰24、超声波功率90W、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5℃,在此条件下大豆多糖的提取率为11.86%。  相似文献   

18.
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增产技术,但由于缺乏成型的、适应农艺要求的播种机械,使窄行精密平播技术的推广受阻。为此,在2BZ-4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使用改进的播种机进行了中试推广。试验证明:改进的播种机工作可靠,性能优越,增产明显,使窄行精密平播技术的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豆品种收获时期生物学及力学特性,对黄淮海地区12个大豆品种收获期的植株高度、底荚高度、蓬面直径、豆荚长度、豆荚个数、草谷比、百粒质量、豆粒厚度方向直径、籽粒和茎秆含水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收获期黄淮海实际种植的主流品种平均植株高度78.3cm,平均低荚高度18.9cm,平均蓬面直径10.0cm,豆荚平均长度4.9cm,豆荚平均个数61个,平均草谷比1.40,平均百粒质量19.9g,籽粒厚度方向平均直径5.7mm,大豆平均含水率12%,茎秆平均含水率28.4%。在含水率为13.0%,加载速度10、30、50mm/min条件下,运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不同大豆品种进行植株力学特性试验,分析了植株豆荚脱离和炸荚所需破坏力、破坏能与加载速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单个大豆植株豆荚脱离和炸荚所需的破坏力和破坏能比较小,且在不同的加载速度下区别不大;豆荚炸荚时所需破坏力小于豆荚脱离时所需破坏力,在大豆收获过程中,避免炸荚、减少炸荚损失应是重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进行水肥试验,对不同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水、氮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氯素作用大于灌水作用;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