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某水利工程为例,从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土石方平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计算了开挖料的分年度利用量和弃渣量,对于料渣场的选择规划和适时开展水土保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具有规模大、取料(借方)量多、弃渣(弃方)处置难度大等特点,从水土保持和综合利用土石方角度,对工程取料来源、弃渣去向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及优化处置措施,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水电工程建设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陆续出台了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对水电工程弃渣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水电工程弃渣处置面临土石方综合利用有限、项目间统筹调配难度高等问题,弃渣场选址受到高山峡谷地形限制和河道管理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选址困难。在分析水电工程弃渣处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优化工程设计,减少水电工程开挖量;提高土石方综合利用率,减少弃渣量;新建库区弃渣场选址纳入审批许可范围,做好弃渣场稳定性论证;完善弃渣防护措施,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实行弃渣场分类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公路水土保持方案中取土、弃渣量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取土、弃渣量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分段土石方平衡,进而确定取、弃方数量的方法,并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建设改善了城乡的交通条件,加快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途经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对山丘开挖形成路堑,沟壑填筑形成路堤,不仅破坏了原有植被,而且破坏了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崩塌,加之弃土弃渣的不合理堆放,极易加剧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防治上,首先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弃土弃渣要采取先拦后弃,实施边坡工程与植物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6.
猴子岩水电站位于高山峡谷区,工程场地条件较差,施工布置紧张。根据施工总布置规划,需要利用弃渣在坝址上游填筑场地,用于布置1号承包商营地。由于场地面积大,弃渣填筑较多,所以需同时满足施工和水保相关要求。介绍了猴子岩水电站1号承包商营地的场平防护及水保工程措施设计,包括设计标准、设计方案及布置、稳定分析计算成果等。  相似文献   

7.
大型线性工程具有工程线路长、扰动范围广、跨越不同地形地貌区、土石方挖填量多、取土场和弃渣场数量多等特点,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带来一定难题。基于河道治理工程、水库灌溉工程、燃气管道工程、引调水工程等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经验,从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土石方平衡分析与综合利用、穿(跨)越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弃渣场选址等方面提出大型线性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点,以期为同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分析、评价和修正主体工程设计的不足,是今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查、审批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比选方案分析评价后,应分不同情况给以"同意"、"基本同意"、"重新论证和选择"建设方案的结论;对工程占地、土石方挖填及弃渣等不符合水土保持规定和要求的,应要求予以改正;对取土(石、料)场、弃渣(土、石)场选址和设计深度不满足要求的,应要求予以完善和修正。  相似文献   

9.
余方处置合理性分析评价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内容,是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重要指标。城区生产建设项目具有土石方开挖量大、余方量大的特点,并且城区不宜设置弃渣场堆渣,余方综合利用为主,城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余方处置评价需从余方材质、消纳场地容量、运距、施工时序、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运输要求等方面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轨道交通、采矿、能源、水利水电等行业大力兴起,各行业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大量扰动破坏原地表,工程开挖、填筑活动形成大量的弃土弃渣。弃土弃渣不仅侵占土地、压毁农田,更可能污染水源、破坏环境、影响市容市貌,与现阶段推行的生态文明背道而驰,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工程弃土弃渣、建筑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将其作为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变资源浪费为资源再生,变污染为环保。目前,大量的弃土弃渣、建筑废弃物及仍在不断增加的固体废弃物为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应用提供了物质来源。以弃土弃渣及建筑废弃物为固体废弃物的典型代表,从研究现状、利用方向方面阐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为建立"无废城市",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有利条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指导生产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总长40.322 km,全线动用土石方总量2 786.68万m3,仅弃方就达1 208.66万m3,占动用土石方总量的43%。为避免因弃渣堆置不当而影响工程建设和工程安全运行,经过多次优化调整,最终确定布设沿渠弃土(渣)场1处、集中弃土(渣)场26处。为保障弃土(渣)场的稳定,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详细介绍了每座弃土(渣)场采取的防护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弃渣场作为生产建设项目重要的水土流失源地,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的重要对象,其设置、选址、堆置方式及措施布设的合理性决定着整个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效果,同时对后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工作实践,从土石方流向、综合利用落实情况、占地类型及运输条件等方面对弃渣场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从选址合规性、安全性、满足建设需要和生态文明需要角度对弃渣场选址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从弃渣场等级与措施标准的选取、措施布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合理性论述,旨在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的设置、选址、堆置方式与措施布设提供参考。同时,探讨了弃渣场定量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滇中调水近、中期重点工程,重点向滇池补充生态水量,改善滇池水环境。工程建设中动用土石方量较大,在分析工程建设特点、项目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弃渣场的弃渣堆放特点、环境特点、安全稳定要求及水土流失防治等,探讨引水工程弃渣场选址及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14.
弃渣处置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佛山市生产建设项目以往及现状弃渣处置为例,综合分析并提出加强项目间的土方利用、利用弃渣打造公园景观、规划渣土消纳场、规划中考虑弃渣可能引起的排涝问题等建议,以期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弃渣对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区水电建设项目弃渣处理思路与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建设项目具有弃渣点多、弃渣量大、弃渣时间长等特点 ,弃渣处理的基本思路是 ,尽可能优化设计以减少弃渣量 ,尽可能使各项主体工程间相互利用弃渣 ,并结合有关规划充分利用弃渣 ,对不能利用的弃渣 ,选择合理的拦挡措施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项目属线型工程,具有建设里程长、土石方开挖及废弃量大的特点,在初步设计阶段其线位常发生变动,施工阶段其取料(土、石)、弃渣场亦常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位置发生变动。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阶段限制,项目沿线地形、土质、村民意愿等客观因素以及施工单位的主观因素等影响,绝大部分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需进行变更设计。笔者就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脆弱且水土流失严重,做好该区铁路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对科学指导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工程占地、土石方平衡及综合利用、弃渣场选址及评价、防治区划分及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预测、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6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方案编制重点关注问题及相关建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完善临时占地设计、加强土石方优化设计和地方综合利用调查、合理确定防治区划分、采取适宜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扰动地表面积大、土石方开挖量大、建设周期长、弃渣处理难度大等特点。该类项目的主要水土流失区域有车站、区间、附属设施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改移工程区等,而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增多,做好该类项目建设期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防治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地形等条件影响,往往开挖弃渣点多、量大,若弃渣防护不当,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根据工程区实际情况,提出浙江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项目弃渣处理的基本原则,并以浙江省龙庆公路庆元段(545、5省道)改善工程为例,论述山地丘陵区公路工程弃渣处理的具体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弃渣场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电项目属建设类项目,其建设周期长、规模大、开挖扰动大、弃渣量大。弃渣是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不仅威胁江河湖库防洪安全、影响生态安全,而且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水电建设项目弃渣特点,提出了针对弃渣全过程监测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了弃渣信息管理平台框架。对现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手段进行筛选讨论,初步确定了可用的信息化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