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种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夏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不同沙丘土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变化情况。[方法]以9个沙地土样与1个土壤土样作比较,对不同时间、不同土层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同一样地环境、不同空间层次以及不同样地环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真菌数量变化均较大,而各土壤类型的真菌数量分布均以翠柳沟(天然荒漠草原)最多、流沙最少;在不同固沙地类型中,翠柳沟真菌种类和数目最多。[结论]人工植被区土壤真菌的数量随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加强沙地的植被建设和人工管理有助于改善沙漠化现状。  相似文献   

2.
以滨海盐土、扰动人为新成土(客土)为对照,就利用海湾泥、碱渣和粉煤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基质的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防护林〉客土绿地〉滨海盐土,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是20~40cm的3~4倍。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滨海盐土微生物的季节变化不大,防护林试验地和客土绿地微生物总数最多时均出现在秋季。芽孢杆菌的11个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态分布明显不同,最常见的是蜡质芽孢杆菌、拟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蜂房芽孢杆菌。放线菌主要是链霉属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的10大类群,分布最广的类群是灰褐类群、金色类群和青色类群。真菌分布有11个属,在不同土样中其组成的差异和生态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祁连林区不同植被类型下三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祁连林区几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的测定,表明土壤中细菌数量远远大于放线菌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土层垂直分布是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1~2种微生物配比,以减缓辣椒连作障碍。【方法】以辣椒连作8年大棚为对象,通过不同微生物菌剂配比的施用,研究连作辣椒土壤对不同微生物菌剂用量的影响特征,测定辣椒连作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离子变化。【结果】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为8.1×10~6,真菌数量最少,为1.2×10~6,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降低土壤中有害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防止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最强,分别为777.07、201.53 mg/g·24h。【结论】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1∶2处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减少了土壤中离子的富集,能有效减缓辣椒土壤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5.
<正>以辣椒品种苏椒5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育苗基质中添加4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剂(芽孢杆菌、菌根菌、丛枝菌根菌和安克菌剂),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处理能显著降低辣椒结果期土壤中真菌数量,而增加细菌数量,与对照相比,芽孢杆菌处理后真菌数量下降54.8%,而细菌数量增加69.2%。芽孢杆菌显著提高辣椒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长期进行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变化,以长期稻-稻连作土壤为对照比较。在连续30年轮作和连作的大田(湖南安仁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类土壤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试验于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4月3个时期对定点试验土壤进行取样。通过枯草芽孢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3个时期采样土壤的检测结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比连作土壤分别增加37.50%,27.06%和20.20%;轮作和连作2015年7月采样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大于2016年4月采样土壤测定值,大于2015年10月采样土壤测定值。研究结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提高了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使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益的特定功能微生物数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土壤氮素垂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分内设立标准地,对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土壤不同氮素的垂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0-20 cm土层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而20-40 cm及40-60 cm土层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层深度对土壤不同氮素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寿光及禹城地区不同连作年限(1~21年)的54个设施番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随连作年限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而分析土壤中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菌随着连作年限的持续增加而逐渐减少,连作年限少于6~10年时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数量为增加趋势,连作6~10年后表现为减少趋势;PCR-DGGE(变性浓度梯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作为土壤优势种群的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也在连作4~5年后减少,均与连作障碍发生(集中于5~10年)的时间基本吻合。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碳随着连作年限呈增加趋势,符合指数增长模型(R2分别为0.30及0.20,P0.001)。由于设施番茄土壤肥料投入量大,土壤有机碳、C/N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C/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设施连作番茄土壤分析可知,连作番茄土壤中土壤细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呈减少趋势,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变化与土壤连作障碍出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能是导致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carbon,ROC)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高度(3 000,3 200,3 500,3 700及3 90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5,5~10,10~20,20~30,30~40,40~50cm土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SOC、ROC及TN含量,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及剖面土壤SOC、ROC及TN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述SOC、ROC及TN含量的海拔及剖面效应。【结果】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SOC、R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主要集中在表层(0~5cm)土壤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ROC/SOC)总体呈增加趋势,而土壤C/N(SOC/TN)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SOC和ROC平均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大趋势;除3 500m海拔高度TN含量较低外,其余各海拔的TN含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ROC/SOC随海拔增加总体呈减小趋势,而C/N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色季拉山森林SOC、ROC和TN主要储存于表层土壤和高海拔区域土壤中,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区域表层土壤将成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潜在碳源。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海拔高度的烟田土壤中微生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高度烟田土壤中,烟草采收期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固氮菌变化速率和细菌变化速率高于放线菌变化速率和真菌变化速率,细菌和固氮菌变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采收期细菌和固氮菌变化速率高于旺长期.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根土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海拔高度为1 095 m,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根土比最高.不同海拔高度烟田土壤中采收期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高于旺长期,海拔为746m的烟田土壤中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小于海拔933和1 095m.  相似文献   

11.
庐山土壤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庐山的海拔高度(包括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土壤样点分析[1-3],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通过其差异性对比,得出不同海拔高度发育的土壤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土层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中的速效钾的含量与高度成负相关,随着海拔的增高,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减少,为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同一土壤不同土层的速效钾含量与深度成负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减少,为A〉B〉C层。  相似文献   

12.
以猪粪堆肥为原料,建立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与猪粪堆肥提取液的配伍技术工艺,并研究其对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技术工艺是多粘类芽孢杆菌添加到猪粪堆肥中发酵72 h,再按照水∶堆肥8∶1(质量比)浸提48 h。不同工艺提取的猪粪堆肥提取液均能有效抑制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生长。与对照相比,施用辅以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堆肥提取液处理土壤疫霉ITS基因拷贝数减少了18.15%~53.33%,土壤中芽孢杆菌数量增加了45.63%~255.00%,同时增加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但是减少了真菌数量。辅以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猪粪堆肥提取液处理增加了Bacillus niabensis和B.aryabhttai的丰富度和细菌遗传多样性,但降低了真菌的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涝池流域分布的4种典型植被类型:祁连圆柏林、青海云杉林、灌木林和干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调查和土壤取样测定,分析能反映土壤质量的主要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结果】在不同植被同一土层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质地(除粘粒40~60 cm土层外)等在0~10 cm差异性不同于10~6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碳、水解氮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在0~20 cm差异性不同于30~60 cm土层,这些指标在30~60 cm土层的差异性均为一致;土壤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土层差异性均为一致;土壤速效磷在不同土层中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一植被不同土层中,除干草原土壤速效钾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外,土壤容重、粉类和粘粒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不断增加,而土壤质量含水量、总孔隙度和砂粒及有机碳、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其含量不断减小,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显著性各不相同。不同植被类型0~60 cm土壤剖面深度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4.
吴江奇 《北京农业》2011,(15):178-180
对雅砻江流域植被进行系统分类,并结合样点分布对雅砻江流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证明了随着雅砻江海拔高度的增加,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越多;而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越偏碱性,即pH越大,土壤溶解性有机氮的含量就越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利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全氮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海拔、土壤深度、植被类型、气温、降水量对土壤有机质有着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海拔高度2500 m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略有降低再增加;在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20 cm土样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呈显著性差异,而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差异不显著;海拔、土层深度、全氮含量、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植被类型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寒温性灌丛草甸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由于植被生长良好,群落结构复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土壤有机质随气温的增加而减少;随降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恢复退耕坡面土壤磷素的分布及其迁移特征,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王东沟小流域退耕年限、土壤和地形条件较一致的柠条灌木地、苜蓿草地和荒地等3种典型植被恢复的长坡面为研究对象,以谷子农地为对照,通过采样测定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坡面的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植物磷库)的差异及其在不同坡位、土层间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地上生物量、植物磷含量和植物磷库均表现为灌木地>草地>农地>荒地,且从坡顶向坡底方向逐渐增加.对于土壤速效磷,灌木坡地在坡面和垂直方向分布较均匀,其他样地则总体表现为坡底速效磷含量较高;不同土层间相比,除草地坡底部位及农地0~2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0~100 cm土层以上的植物磷库均表现出从坡顶向坡底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分布受退耕植被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结论]退耕坡面植物磷、土壤磷和土壤—植物系统磷库及其分布受恢复植被措施及其不同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灌木地和草地对退耕坡地磷素具有一定保持作用,能够减少流失的磷素对下游水体的影响,而荒地和农地表现出明显的磷素侵蚀流失趋势.  相似文献   

17.
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塔里木河上游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水盐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群落0~150 cm的平均含盐量高于其他群落,各植被群落0~2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基本高于20 cm以下土层的盐分含量,并且各植被群落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盐分变化规律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胡杨-铃铛刺群落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其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增加;除表层(0~5 cm)外,土壤其他各层盐分含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表层(0~5 cm)外,多枝柽柳群落下的土壤其他各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海拔高度喀斯特断陷盆地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土壤理化因子、植物养分含量、微生物类群丰度以及微生物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变化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0%,为弱变异性;土壤速效钾的变化是一个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变化的过程,只有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差异才显著;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容重、pH值以及含水量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变化差异不显著。2)不同土壤层次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在10—20 cm土层中,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速效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最大;在不同土层中的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也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土层中微生物三大类群丰度与土壤pH值没有显著相关性。3)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磷钾比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微生物量磷与微生物量氮、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植物全碳与微生物碳氮比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微生物氮磷比以及土壤磷钾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土壤营养状况、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分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9.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P<0.01);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但各恢复阶段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短期和长期中水和清水灌溉下3种常见绿地植物根系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金叶假连翘和黄金榕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真菌在短期清水灌溉下20~40cm土层中数量分布最多;台湾草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在各土层间的数量分布与金叶假连翘和黄金榕相似,放线菌在20—40cm土层数量分布最多;与清水灌溉相比,3种植物在短期中水灌溉下,其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O-20cm土层差异显著,20—4J0、40—60cm土层中的数量分布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