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部分基因组DNA文库测序,获得了总长度为622409个碱基的基因组DNA序列,从中找到微卫星重复序列(1~6bp重复)697个.统计微卫星重复类型,以两碱基重复数目最多,为445个,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目的63.84%;其次是三碱基重复152个,占21.81%;再次分别是单碱基重复45个,占6.46%;四碱基重复31个,占4.45%;五碱基重复14个,占2.01%;六碱基重复1个,占1.43%.在单碱基重复类型中,重复拷贝类别全部为A:两碱基重复类型中,AG重复数目最多,其次是AC和AT;三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CT最多,其次是AGG和AAT;四碱基重复类型中,AGAC重复数目最多;五碱基重复类型中,以AACCT重复拷贝类别最多;六碱基重复中以AGGGGA重复数目最多.GC重复拷贝类别的重复数目很少,只发现1个(GenBank注册号为EU113241).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全基因组(mt DNA)SNP突变位点,本研究针对其mt DNA全序列设计了179对引物,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检测技术对SNP进行了筛查。在179对引物中,有89对引物具有特异性扩增结果;进一步研究表明,89对引物中共有22对引物的扩增区域含有SNP突变位点,共包含24个SNPs。统计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中的SNP分布频率为0.15/100 bp,其中转换突变比例为79.1%、颠换突变比例为16.6%;C/T(G/A)突变比率为79.1%、G/T(C/A)突变比率为8.3%、A/T突变与G/C突变的比率均各占4.16%。本研究中所获得的SNP位点分布于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的11个区域,且分布不均。其中COX1基因区域的SNP数目最多,其次在D-LOOP、ND1基因区域分别为3和4个SNP位点;而t RNA、12S r RNA等其他区域尚未发现突变位点。本研究所建立的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全基因组SNP的快速筛查方法及发现的SNPs,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种质遗传资源多样性、增殖放流标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普通的对虾育苗室,于1994 ̄1995年进行了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性试验,其结果:1994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苗220万只,计21.5kg,199年在360m^3水体中育出C1苗882万只,计80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志洲 《海洋渔业》1999,(3):129-130
<正> 三疣梭子蟹广泛分布于我国近海,而以东海、黄渤海产量较大。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梭子蟹自然资源急剧衰退,商品价值倍增,人工养殖迅速兴起。1994~1998年我们在杨岐垦区虾塘进行示范养殖,1998年100亩示范池,共收获梭子蟹6350kg(其中雄蟹2100kg,雌蟹4250kg),产值46.65万元,利税31.65万元,平均亩产63.5kg,投入产出比1:3.1,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将养殖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核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5):649-653
实验用三疣梭子蟹于2003年3月-2004年6月购自浙江象山石浦港。以成熟卵、精巢、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组织切片法和气干法,用Olympus显微镜进行观测、摄影,依据Levan等的染色体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精巢最适宜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计数,卵内溞状幼体最适宜做核型分析。三疣梭子蟹染色体的数目是2n=106,n=53。核型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有20对(第1~20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对(第21-23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30对(笫24~53号)端部着丝粒染包体(t)。因此,三疣梭子蟹核型为2n=106=40m+6sm+60t,染色体臂数NF=152;没有检查出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 uberculatus)属甲壳纲、十足目、短尾派、梭子蟹科。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早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至70年代已能进行工厂化苗种生产。在因内,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82)和中国水科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1986)曾进行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均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对梭子蟹的开口饵料进行了4组对比实验,比实验中可以看出,喂轮虫加豆粉的变态率高于单一喂轮虫的变态率,喂轮虫变态率高于喂卤虫的变态率,喂卤虫的变态率高于喂蛋黄和酵母的变态率。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蟹类.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沿海进行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肥和蓄养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目前,我国沿海各省均开展了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尤其在山东、江苏和河北等省养殖规模较大.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养[2],另一种是与对虾、贝类等综合养殖[3].笔者对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的锐减,开展人工育苗及养成势在必行。根据1996年 ̄1998年连续3年的人工育苗试验研究,详细阐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全套成型技术,其中,挂网笼作附着基防自残,摘除眼柄X器官促抱卵,培育单胞藻控制水质等是本文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0.
王友松  余海 《海洋渔业》1994,16(3):108-112,124
<正>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Miers)隶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浙北俗称“枪蟹”,浙南俗称“江蟹”或“蜞”(闽语),台湾亦称“截”。是一种暖湿性多年生食用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以及朝鲜、日本、菲律宾近海,均有分布。三疣梭子蟹一向是捕捞主要对象,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  相似文献   

11.
张健  邱昱  裴占文  吴建辉  石建高  陈锦辉 《水产学报》2023,47(6):069715-069715
为了检验蟹笼渔具逃逸口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实验使用红外水下摄像装备观察了三疣梭子蟹对3种不同配置逃逸口(位于侧网底部、开口高度3.2 cm和4.0 cm以及位于侧网顶部、开口高度4.0 cm)的反应行为。水下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在笼底的探索行为使其能轻易发现和接近底部逃逸口,而垂直搜索行为能使其发现和接近顶部逃逸口,虽然发现并接近顶部逃逸口所需的时间显著大于底部逃逸口,但平均次数无显著性差异;87%接近逃逸口的个体企图穿越逃逸口,且逃逸口位置对此无显著影响;所有个体均采用侧身姿态穿越逃逸口,甲高是决定个体成功逃逸的关键因素;穿越顶部逃逸口的三疣梭子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整姿态和位置以更好地匹配逃逸口,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逃逸口位置对个体逃逸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三疣梭子蟹具有较高的个体姿态操纵能力,而笼内个体数量对逃逸成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合水下观察,研究认为个体在探索行为的活跃程度和浸泡时间会影响逃逸口的性能;考虑到东海近海蟹笼的结构和渔业现状,研究认为在蟹笼侧网靠近底部安装一个逃逸口是目前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陆俊锴  张伟仁  简杰亮  张可馨  陈清伟  李荣华  王春琳  母昌考 《水产学报》2023,12(3):039612-1-039612-12
为探讨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和雌雄差异,本研究对1~6月龄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三疣梭子蟹的体重 (BW)、体长 (BL)、体高 (BH)、全甲宽 (FCW)、甲宽 (CW)、大螯长节长 (MLC)、大螯不动指长 (FFLC)、第一步足长节长 (MLFP)等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雌性和雄性的生长存在差异,早期雄性生长较快,后期雌性生长较快,而雌雄混合分析介于二者之间。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性状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除雌性MLC和MLFP以及雌雄混合分析的MLFP之外,其余性状R2均达到0.990以上;雌性和雄性体质量的极限生长值分别为290.27和195.91 g,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2.74~5.10月龄和2.33~4.14月龄,拐点分别为3.92和3.24月龄。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过程均符合“慢-快-慢”的特征,雄性比雌性更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是快速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不及雌性。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指标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指标在混合养殖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优势阶段进行了研究,为实现三疣梭子蟹精细化高效养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头胸甲颜色进行观察及大螯斑点、头胸甲斑点、游泳足斑点数量统计,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头胸甲颜色存在显著差异,斑点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53.3%,其中海州湾最高,为83.3%;莱州湾最低,为30.0%;说明根据斑点数量不能精确完成个体群体归属判定。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同样环境下养殖的4个群体子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子代间差异减少;而家系结果显示,子代头胸甲颜色和亲本差异较大,斑点为中间型。综合以上数据初步判定,三疣梭子蟹体色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且环境因素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精子活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冬发  周帅 《水产学报》2008,32(5):765-771
采用染色法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法,对三疣梭子蟹精子的活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台盼蓝染色无法清晰辨别死、活精子.采用曙红B染色,精子分别呈现不同的染色特征:活精子无色,细胞边界清晰可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顶体中央突起的圆锥状结构和辐射臂;死精子细胞边界有稍许模糊,核杯和顶体均着色.最适的曙红B浓度和染色时间分别为2%和2 min.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的结果显示:在诱导时间和A23187浓度分别为50 min和30μg·mL-1时,校正顶体反应率达到(92.73±2.43)%.对这两种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显示,曙红B染色法和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精子顶体反应法的活力检测值与样品理论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他们二者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精子活力检测,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实验中采用梭子蟹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方法,构建了32个全同胞家系,包括9个半同胞家系。测定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在盐度11胁迫下的存活率分别为55%和64%,差异显著。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存活率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分析显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Ⅱ期幼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18,属于低度遗传力;而80日龄稚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20,属于低度遗传力。因此,家系选育方法更适于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6.
付萍  吕建建  刘萍  李健  高保全 《水产学报》2017,41(3):374-381
为探究不同盐度环境下三疣梭子蟹肌肉和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s,FAAs)的含量及浓度的变化规律,明确FAAs的组成以及在盐度适应中发挥的作用,丰富FAAs在甲壳动物盐度适应领域的研究,为后续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实验设定胁迫盐度分别为10、20、40、50,以正常海水(盐度33)为对照,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与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组分,分析不同盐度环境下三疣梭子蟹肌肉和血淋巴中FAAs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正常海水中三疣梭子蟹血淋巴和肌肉中含量较高的FAAs主要为牛磺酸(Tau)、精氨酸(Arg)、甘氨酸(Gly)、脯氨酸(Pro)和丙氨酸(Ala)。盐度为10~50,梭子蟹肌肉和血淋巴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TOFAA)的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cal free amino acid,NEAA)的含量随盐度的升高而上升,而必需氨基酸(essentical free amino acid,EAA)的含量变化不显著,因此,TOFAA在渗透压调节方面的作用主要取决于NEAA。发挥主要渗透压调节作用的FAAs为脯氨酸(Pro)、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Ala、Gly、Asp、Glu属于鲜味氨基酸(taste amino acid,TAA),研究表明,NEAA中的TAA在渗透压调节方面作用显著,Pro含量的升高对TOFAA含量的增加作用显著,盐度为40~50尤甚,表明Pro在梭子蟹高渗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牛雪莹  任志明  吴佳颖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24,308(1):019609-1-019609-9

为了探究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技术及效果,本研究先后开展了受精卵块最适分离液种类及作用条件的筛选、分离液处理不同发育期受精卵离体孵化的差异、分离液处理对受精卵卵膜的结构影响,及分离液处理受精卵对孵化后幼体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液,在浓度为0.09 g/mL,分离时间30 min时,分离率可达到99%以上;经过分离液处理后的各期受精卵均能孵化出幼体,卵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9.0%±3.3%,未经处理的对照组为70.0%±4.8%;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58.0%±3.9%,对照组为31.0%±2.3%,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孵化率明显提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经过分离液处理的受精卵卵膜结构疏松,且厚度降低,符合处理组孵化率增加这一现象,干露、福尔马林溶液胁迫和行为学测试对不同处理组的幼体进行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幼体活力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实验所获得的分离液可以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分离率和孵化率,且不影响幼体质量,可为三疣梭子蟹及其他甲壳动物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提供参考。本研究可为三疣梭子蟹的苗种繁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也将为基因编辑辅助育种等技术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8年6—8月在辽东湾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后进行的4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了辽东湾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调查数据,对辽东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开展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6月上中旬辽东湾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相对资源密度为2.80只/h;在6月下旬共放流苗种3 678.94万只,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三疣梭子蟹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6.60、2.20和13.33只/h。通过6月上中旬放流前本底调查和8月下旬放流后跟踪调查分析增殖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量的变化,通过内禀增长率来计算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计算出2018年辽东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为30.10%;同时采用世代分析法,分析出2018年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比为94.54%。统计2018年秋汛期间三疣梭子蟹捕捞产量为1 890 t,增殖放流回捕产量538 t,回捕率9.36%,投入产出比为1∶12.02。通过扫海面积法估算三疣梭子蟹的资源量为2 056 t,接近于回捕调查的实际产量。建议可以适当加大辽东湾三疣梭子蟹的放流量,促进辽东湾三疣梭子蟹资源修复和渔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饲料磷脂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雌性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组织学结构和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2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日粮类型:0%和4%大豆卵磷脂;三疣梭子蟹交配处理:已交配和未交配),共4个处理组,以大豆卵磷脂0%和4%两种人工配合饲料分别投喂交配和未交配两组三疣梭子蟹雌蟹,进行了为期12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无论三疣梭子蟹是否交配,饲料中添加4%大豆卵磷脂可显著增加三疣梭子蟹的卵巢指数,提高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增大卵母细胞直径;同时上调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 RNA相对表达量,但无显著性差异,肝胰腺指数呈现出和卵巢指数相反的趋势;交配后的三疣梭子蟹卵巢指数、肝胰腺卵黄蛋白原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交配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交配使得三疣梭子蟹卵母细胞沉积更丰富的卵黄颗粒,促进卵母细胞成熟,交配处理对肝胰腺指数和血清中卵黄蛋白原及孕酮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此外,饲料磷脂水平和交配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血清中类固醇激素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本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大豆磷脂和交配处理均能促进雌性三疣梭子蟹的卵巢发育,交配处理对卵母细胞成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