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蛋鸡肾组织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HH06。该分离毒株经SPF鸡胚传代、血凝试验、负染电镜检查以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为IBV。用RT-PCR扩增得到了HH06株S1基因片段,经测序,并与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的相应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H06株S1基因由1620个核苷酸组成,推导的多肽由5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推导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序列为5个连续碱性氨基酸HRRRR。HH06株S1基因序列与除LX4外的其他参考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低,亲缘关系均较远。初步证实HH06株为不同于IBV疫苗株的一个新毒株。 相似文献
2.
3.
参照Gen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利用 PCR 扩增IBV广西株的M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基因全长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近N端含有2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3个跨膜区位于23—98肽段区,亲水区较疏水区更易变异.IBV广西株与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6%~92.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7%~95.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IBV广西株与SAIB20和LX4两参考株位于同一个分支上,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他参考株属于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IBV广西株是1株新的IBV变异株. 相似文献
4.
膜蛋白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可能存在着具有重要免疫作用的抗原决定簇,能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但其免疫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SAIBWJ,通过RT-PCR扩增获得其膜蛋白基因M基因并插入到PGEM-T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GEM-M,将重组质粒中的克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对PGEM-M进行双酶切获得M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菌落PCR、双酶切证明获得了M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DNAstar软件将IBVSAIBwj株的膜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率为91.6%~98.8%,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为91.6%~99.6%。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减少对M蛋白的抗原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M蛋白近N端含有两个糖基化位点,第一个跨膜疏水区距离亲水区大约20个氨基酸。SAIBwjM基因核苷酸、氨基酸进化关系可以看出,SAIBwjM与国内外参考株的同源性均较高,因此可能具有交叉保护性抗原,可望用于制备诊断试剂及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由于IBV变异较大,常规疫苗不能产生完全保护力。在IBV的免疫保护机制中,细胞免疫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进行了IBVDNA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IBV的S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可同时诱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国内分离株D971 mRNA3和mRNA4cDNA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引物,经RT—PCR扩增得到了IBV国内分离株D971约1.3kb的片段,其中包含3a、3b、E及M蛋白基因的完整0RF,并将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国内外部分IBV毒株序列比较表明:D9713a基因与CU—T2、D1466、DE072、M41、GA/99和UK/66的3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3%~89%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7%~91%,其中与CU—T2毒株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83%和77%);3b基因与上述毒株的对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5%~95%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2%~96%,与CU—T2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和96%);E蛋白基因与CU—T2、D1466、DE072、M41、Ark99、H52、Gray、GA/99和UK/6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1%~86%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4%~80%。不同毒株推导的E蛋白C末端表现不同特征,其中D971E蛋白C末端比CU—T2的时应区多9个氨基酸残基,而比本试验选用的其他参考毒株的相应区域短5~7个氨基酸残基。M基因与Cu—T2、DE072、Gray、M41、H120、H52、SD/97/02、LX4及D41的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6%~91%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5%~95%,其中与SD/97/02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1%和95%)。对M蛋白的3个功能区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其N端第1~19位与SD/97/02的同源性最高,达90%,与CU—T2的同源性为80%,而与其他毒株同源性均低于61%;N端第20~100位含有3个跨膜蔬水区,D971与其他参考毒株比较,该部位第20~67位相对保守,其中与SD/97/02的同源性为100%,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在97%以下;在推测的与核衣壳连接的C端,D971与SD/97/02在第101~182位同源性为100%,与疫苗株H52和H120及国内分离株LX4和D41的同源性为97%,而与本试验所选的国外参考毒株同源性在96%以下;在C端第184~219位D971与H52的同源性为100%,与H120和SD/97/02的同源性为97%,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也在96%以下,而且在C末端第220~222及224位与上述国内外参考毒株均不同,国内外各毒株在该4个位点氨基酸为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和丝氨酸,而D971M蛋白的该区域氨基酸突变为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该突变是否与D971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组织嗜性的变化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上结果表明,D971与SD/97/02亲缘关系较其他毒株为近,但其遗传衍化又与国内使用的疫苗株H52和H120具有一定的联系。从其mRNA3和mRNA4cDNA的序列分析来看,D971又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6.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国内分离D971株 5a、5b及核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8.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和东南亚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4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和东南亚分离株的S1基因5′端(含HVRⅠ和HVRⅡ)和N基因3′端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通过与公开的其他毒株序列问的比较和分析,对分离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个分离毒株分属于美洲、亚洲和欧洲3个基因群。其中一些毒株形成一相对独立的亚洲基因群,提示IBV在亚洲已存在相当长时间;另一些毒株则可能来源于欧洲和美洲或来源于不同毒株(包括疫苗株)基因间的重组。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地方分离株S1基因5''端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海南海省、广西省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群分离的4株IBV分离株(HaN-1/95、HaN-2/95、GX-1/98、GX-2/98)的主要免疫原纤突蛋白S1基因经RT-PCR扩增其5'端的1.2kb的目的片段,将其插入载体pMD 18-Tk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目的的基因的克隆。对克隆的目的基因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及PCR鉴定后,以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参考毒株(H120、SD-1/97和Holte)相应序列作比较,分析其同源性。结果表明,HaN-1/95、HaN-2/95、GX-1/98及SD-1/97与疫苗株H12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2%、97.9%和99.5%,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98.9%、96.9%和99.2%。GX-2/98与Holte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99.0%,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6%,而与其他中国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70%左右,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68%左右。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国内分离株核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参考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核蛋白基因的特异性引物NP5、6,经RT-PCR扩增得到了IBV国内分离株DB株、XJ株、DC株、HD株的1199bp的核蛋白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将4个国内分离株核蛋白基因的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参考毒株的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毒株与澳大利亚群的参考毒株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6%-91%。其中DC株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国内分离株核蛋白基因核苷酸的变异引起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部分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分析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Buead株(呼吸型)和Z株(肾病型)S1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经与Genbank中50余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S1基因序列比较研究表明:Beaud株和Z株均存在着高度变异和相对保守区,两株病毒S1基因含有5-6个插入变异区。本文同时分析了两株病毒S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各株传染性支气管病毒之间S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局部变异,其中105-106个氨基酸保持恒定不变。功能位点分析表明:Z株与Buead株抗原位点的位置和组成已发生变异,糖基化位点除Z株出现两个新位点外,其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其组成已发生较多变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血清中和试验、RT-PCR、核酸序列分析和S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表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BJ9601、HN9604与M41株的血清中和效价最高,其次为H120,TJ9602与试验毒株的血清中和效价较低。BJ9601、HN9604的S1基因与H120和H52的同源性很高,与H120和H52同在一个分支,其来源与H120或H52有密切关系。TJ9602的S1基因只与LDT3的同源性达到93%,共同形成一个分支,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均在88%以下。血清中和试验和S1基因同源性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并不能达到完全的吻合,即血清中和效价最高的毒株之间S1基因的同源性并不是最高的。在GenBank中登记的IBV中国大陆分离株的S1基因可分为3个基因群,其中Ⅰ群和Ⅱ群是主要的流行毒株,共有38个分离毒株,占90.48%。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DNA免疫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DNA免疫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可能性,以克隆的Masschusete型类M41地方分离QD株S1基因为免疫原基因,引入终止密码后插入SV40启动子、增强子下游和SV40polyA信号上游,构建了S1基因DNA免疫表达质粒pSVQDS1。将大量扩增并经聚乙二醇纯化的pSVQDS1溶于PBS,以300μg/只的剂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于4周后采集分离免疫小鼠血清进行鸡胚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pSVQDS1能够诱导产生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的中和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Dot—ELISA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差速离心结合琼脂糖凝胶层析纯化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制备抗原免疫兔,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免疫血清,提纯IgG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了检测IBV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对影响本方法因素的研究表明,当酶标抗体作1:100稀释、工作时间为37℃、60min时结果最理想;对待检组织用氯仿处理、对硝酸纤维素膜用0.3%H2O2处理30min可有效地消除组织内过氧化物酶的影响。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病毒的最低检出量为0.0124mg/mL。本法不仅可检测到纯化IBV,而且可直接用于检测鸡胚尿囊液或病变组织(如气管、肾)中的病毒;对临床上疑似IBV感染的病鸡的阳性检出率达78.6%,而病毒分离率仅达60%,两者符合率为90%。试验结果表明,Dot-ELISA可作为IBV早期诊断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样品用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株N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四川省一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infectious bronchitisvirus,IB)的雏鸡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SC。病毒经鸡胚传代、血凝试验监测和负染电镜检查证实为IBV。自接毒鸡胚尿囊液中提取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了IBVSC株mRNA6 cDNA(编码N蛋白)。应用DNAstar5.06,Clustal1.8分析软件将克隆测序的N蛋白基因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和同源性分析,发现IBV SC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