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0,22(2):38-39
唐代社会兴起饮茶风尚,陆羽(733~804年)应时著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欣慕,好事者家藏一列”(唐《封氏闻见记》),于是专用的饮茶器皿需求增加,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唐宋以来凡与茶叶有关的行业,都因社会饮茶风俗的盛行而获得利益。《茶经》问世,在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茶经》文字本身,于是陆羽闻名大江南北。 1.造陆羽瓷偶人祀为“茶神” 我国唐代烧制茶碗茶具的北方邢窑,曾用瓷泥塑制陆羽瓷偶人像,给茶肆和爱茶者供奉。这桩趣事,唐宋有关文献每有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  相似文献   

2.
正屏南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脉中段,产茶历史悠久。《新唐书》《茶录》《东溪试茶录》和《屏南县志》等古籍都有详实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屏南遗留下了大量古老的茶叶生产工具、茶具等文物,遗留下茶坊、茶行、茶盐古道、茶岭、茶亭和与茶相关的古城门等遗址,还遗留下具有地方特色茶产品的制作技艺以及带有浓厚乡村色彩的茶艺、茶俗、茶礼、茶诗、茶谣、茶歌和关于茶的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屏南茶叶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茶具与儒家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中庸和谐的思想在古代茶书的茶具设计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中国古代茶书中记载的茶具之制造设计往往体现了浓厚的礼仪观念,茶具在儒家礼仪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些茶书中的茶具强烈表达了儒家的人格思想,最典型的是宋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种茶具和明人喻政《茶集》所辑明支中夫《味苦居士传》中的茶盏。儒家有很强的崇玉观念,这极大影响到了茶书中的茶具,这些茶具普遍有类玉的倾向,最典型的是茶盏和茶壶。儒家有很强的入世精神,这在唐人陆羽《茶经》中的风炉、宋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十二种茶具和明人顾元庆《茶谱》所附盛虞《竹炉并分封六事》中的几种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淋 《茶叶》2016,(4):224-225
《二之具》是《茶经》中专门介绍唐代采茶、制茶工具的篇章,详细介绍了十六种茶具的材质、大小、形状及功用等。其中对茶具"穿"的理解,各家学者的观点略有不同。通过对比总结各家观点和查阅工具书,作者对茶具"穿"有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品茶、饮茶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茶文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积淀。而以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为基础,形成了茶马古道,进行民间贸易。古代有许多的关于茶的书籍,如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张源的《茶录》;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  相似文献   

6.
茶录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名臣蔡襄所著的《茶录》,是研究宋代茶史极有价值的茶书,也是继陆羽《茶经》以后最有影响的茶书。本文就蔡襄修订《茶录》的起因、《茶录》的书法艺术、《茶录》墨迹流传诸方面作个介绍,以图能对《茶录》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良种优势我区地处南岭山脉北麓。五岭南来,潇湘北去,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苦茶就载入史册。以后又记于《桐君录》,《茶经》、《本草纲目》、《南越志》、《湘侨闻见偶记》、《九嶷志》等历  相似文献   

8.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扩展到长江、珠江流域,习惯上称为南方菜区。从上古秦汉到中古唐代,留存下来的茶事记载有产条地点的,基本上是在南方的10余个省区,如《汉志》茶陵,《僮约》武阳买茶,《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孙楚歌》茶荈出巴蜀,《华阳国志》巴郡、涪陵郡、什邡、南安、武阳、平夷等县出茶,《吴兴记》乌程出御荈,《神异记》余姚有大茗,《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出好茗,交广有皋卢,《图经》茶生山南汉中等等。总之,茶树分布于现在的滇、黔、川、鄂、湘、赣、皖、苏(含上海市)、浙、闽、粤(含海南)、陕、豫等省  相似文献   

9.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所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迺至数十尺……”。宋子安(公元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也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可  相似文献   

11.
乐素娜 《茶叶》2006,32(4):55-58
《西湖茶思录》;《茶经(上、下)》;《品茶说茶》;《图说中国茶艺》;《没事来喝茶》……  相似文献   

12.
陆羽茶道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我国被赞誉为"茶"的故乡,一代茶圣陆羽在他流传千古的巨著《茶经》里这样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我国具体出现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我国确实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饮用茶的国家,并且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茶具作为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光辉璀璨的历史。直到今天,茶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茶具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每一种茶具的诞生,都包含着茶具制造艺人们的奇思妙想,洋溢着他们对茶文化的热情。本文就是对当代陶瓷茶器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水仙是乌龙茶类无性系优良品种,属小乔木型大叶类,枝条粗壮,叶椭圆形,叶向较厚,叶脉明显,叶齿疏粗,叶面平滑,富有光泽,芽叶肥壮.水仙茶具有香高、味醇、耐泡、回甘等特点.南洋水仙茶经国家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和省农业厅进行检测,无农药残留、无杂质、无有害物质、无污染,理化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要求.在福建省历届名茶评比鉴评会上共荣获12枚名茶金奖和优质茶银奖.一九九五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并被列入《中国名茶录》. 南洋水仙茶有散装茶和纸包四方块茶. 散装茶制作工序:晒青→摇青(凉青与摇青反…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走进了当时上至士大夫下到黎民百姓的生活当中,这期间唐代茶具也有了巨大发展。研究唐代茶具的设计艺术,对研究我国传统茶文化以及当代茶具设计都有鲜明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茶文化研究者,多引《封氏闻见记·饮茶》一文,论述各自对茶史的解释,但多裁其所需,去其原意,将"见记"的作者观点扭曲。至今广大读者很少能读到《封氏闻见记·饮茶》的原文。余因空闲,录《四库全书·封氏闻见记》的全文,并作浅注,复其全貌,助读者了解唐代茶饮实况,免除似宋·陈师道所言:"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被诱导为"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谬说。原文:《封氏闻见记·饮茶》(唐,封演撰)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 《来自中国的茶、艺术、茶具展》荣获"2009年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宣传推广奖"。《黑白之美———磁州窑茶具展》荣获"2009年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最佳综合效益奖"。  相似文献   

19.
<正>杭州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宋代尤盛。宋代诗文中对杭州茶事的记述最广泛最完整的应是吴自牧《梦粱录》(共二十卷)。因该书所记最晚到咸淳年间为止,而《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等都较《梦粱录》出版为早,吴自牧必有所参考,并采用其内容。吴自牧,钱塘(今杭州)人,生活于宋末元初,其撰写的《梦粱录》所述内容,涉及临安四时节序、朝廷典礼、大内宫观、省部官署、桥道坊巷、山川湖塘、三教外地、茶坊酒肆、户口物产、历代人物、民俗风土、百戏伎艺等等,而且这些史料往往为正  相似文献   

20.
吴觉农先生的新著《茶经述评》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陆定一同志为该书题了书名,并作了序言,在序中指出,《茶经述评》“是20世纪的新茶经”。该书内容很丰富,是茶叶著作中难得的一本好书。九十高龄的吴老先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精心编著30余万字。全书分10章,从茶叶的起源叙述开始,对采制工序,茶的制造、器皿、烤煮、饮用、史料、产地、茶具与茶器以及《茶经》的挂图,都作了释注与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