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人为扰动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和监督管理,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生态环境得到好转。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晋陕蒙接壤地区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监管,提升监测能力,推动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16日,2016年度《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具体内容详见http://www.hwjsm.org通知公告栏。《公报》由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组织编制,并经过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主要将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利部批准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  相似文献   

3.
正9月13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以黄管人劳[2016]79号文件批复成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晋陕蒙接壤地区分中心",标志着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正式成立。晋陕蒙接壤地区涉及晋、陕、蒙3省(区)5市13个县(旗、区),总面积5.44万km2,分布有17条面积大于1 000 km2的入黄一级支流,黄河70%粗泥沙来源于该区域。该区域也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截止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土保持》2005,(12):F0002-F0002,I0001,I0002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黄河流域8省区的水土保持规划、监督、科研、示范、管理工作和黄河上中游6省区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行政管理工作,并负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和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进一步掌握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动态,晋陕蒙水土保持监督局于8月上旬组织地方有关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对神华河曲2×300MW(CFB)发电工程、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王家岭矿井及选煤厂、山西同德铝业有限公司保德100万吨氧化铝等3个项目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了督查。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地理背景宏观判析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确定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类型、水文气象等因素与产粗泥沙关系的区域差异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进行了宏观判析,认为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范围内,吴旗—志丹—延安—延长一线以北、东胜—准格尔—清水河一线以南、吴旗—榆林—神木—大柳塔一线以东(风沙区以东)至晋西北黄河沿岸的范围是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宏观待选范围。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粗沙区范围界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下游沉积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粗沙区,但至今粗沙区的范围及面积还未定论,笔者在理解粗泥沙特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划分粗沙区,多沙区和多沙粗沙区的指标,并进行了形态类型区划分和侵蚀产沙模型建设,在上述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粗沙区范围定,其结果是黄河中游粗沙区面积为95515km^2,多沙粗沙区的面积为9412km^2.  相似文献   

8.
晋陕蒙接壤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治理。对在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晋陕蒙接壤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助推区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修建大型拦泥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①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特别是粗沙问题的关键是有效控制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洪水,目前一般规模和水平的水保措施还达不到有效控制。②在多沙粗沙区快速高效解决泥沙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构建支流水保综合防治控制体系。其中,大型拦泥库是支流坝系中不可缺少的骨架工程和支流水保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性治理和大型拦泥库的集中控制,是支流防治控制体系的核心。③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修建大型拦泥库有着特定条件,据此提出了相关技术性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输沙模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根据绘制的黄河中游输沙模数与粗泥沙模数等值线图,研究分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输沙模数与粗沙模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寻找并治理对黄河下游主槽淤积危害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根据1960年未建三门峡水库前自然水沙条件下下游河槽淤积物粒径组成,确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中的粗泥沙界限为0.1mm。利用边际分析法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确定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可产生的全沙、粒径大于0.05mm和0.1 mm的泥沙分别占同期多沙粗沙区相应沙量的34.5%、47.6%和68.5%。由此看出,该区是名副其实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相似文献   

12.
<正> 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已建成淤地坝近10万座,淤地面积27万hm~2,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等问题。治沟骨干工程是在总结过去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一项重要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措施,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从1986年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安排了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试点。经实践证明,治沟骨干  相似文献   

13.
魏学义  时保华 《水土保持通报》1992,12(5):7-49,11,42
该文论述了秃尾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分析了水土流失特点及规律。并对土壤侵蚀方式、强度;风蚀、沙漠化成因,沙漠形态特征和类型分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治理开发途径与措施配置,为治理晋陕蒙接壤区多沙粗沙支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d≥0.10 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1 400 t/(km2.a)的指标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中界定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面积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年产沙量为4.08亿t,占多沙粗沙区年产沙总量的34.5%,产生d≥0.05 mm和d≥0.10 mm的粗泥沙量分别为1.52亿和0.61亿t,占多沙粗沙区相应输沙量的47.6%和68.5%,该区是名符其实的产粗泥沙“大户”。  相似文献   

15.
对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危害最大的是粒径d≥0.10mm的粗泥沙。按照快速减少黄河下游河道主槽粗泥沙淤积和治理面积相对较小、拦减粗泥沙量相对较多的原则,以≥0.10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分别为≥1400、≥700而<1400和<700t/(km2·a)为指标,将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分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粗泥沙区和多沙粗沙区3个治理期(区),其对应的面积分别为1.88万、2.06万和3.92万km2。经分析,该研究治理分期(区)中的划分结果,符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针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先粗后细,分期治理”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6.
<正>30年,弹指一挥间!黄河水利委员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简称“晋陕蒙监督局”)因“黑三角”煤炭开发而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蓬勃发展而兴,又因黄河的保护治理需要而不断得到加强,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守护神、黄河生命健康的守卫者。大河东去,奔流入海。黄河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所形成的“几”字弯环抱地带,由白银、银川、包头、榆林、临汾等20个市(盟)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组成。该区域是我国罕见的能源富集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传统特色农牧区、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区,具有“七区合一”的显著特点。晋陕蒙接壤地区(简称“接壤区”)就位于黄河“几”字弯东北角,涵盖山西、陕西、内蒙古3省(区)5个市(地)14个县(旗、区市),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实施治理,会减少入黄水量,但同时能减少入黄泥沙,因拦减泥沙而节约下游输沙用水使黄河增加的可用水量远大于措施本身的拦减水量。治理程度越高,拦沙比例越大,相对节约的水资源量越多。在同一减沙比例下,因减少输沙用水而相对“增加”的水资源量,一期治理区大于二期治理区,二期治理区大于三期治理区。  相似文献   

18.
由黄委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承担的水利部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研究”,在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及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年均降水总量331.01亿m3,年均水资源量33.93亿m3,其中年均地表水资源量31.18亿m3,年均水资源模数为4.32万m3/km2,产水系数为0.10;多沙粗沙区年均降水量第三期治理区最大、第一期治理区最小,年均水资源模数和产水系数第一期治理区最大、第三期治理区最小;1956~2000年,多沙粗沙区各年代年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多沙粗沙区全沙和粒径≥0.1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单位地表水资源全沙和粒径≥0.1mm的粗泥沙产沙量、单位降水粒径≥0.1mm的粗泥沙产沙量均是第一期治理区最大、第三期治理区最小。第一期治理区是当前向黄河输送粗泥沙的集中区域,应当首先作为黄河“治沙”工程的重点地区,尽快安排实施。  相似文献   

20.
在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即将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初步设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探索有水土保持特点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并进一步对这一新的改革思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