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繁实际上就是利用海南天然大温室进行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 ,以缩短育种周期 ,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殖。为了快出品种、出好品种 ,近年来南繁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现结合本人工作实践 ,浅谈南繁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与广大同仁商榷。1 提早制定南繁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各个育种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提早制定南繁计划 ,包括南繁用地计划、财政经费预算、南繁人员数量等。只有提早制定计划 ,工作才不会被动 ,既可以协调解决冬种瓜菜和南繁用地的矛盾 ,避免中介入炒作哄抬地价 ,又可以减少隔离纠…  相似文献   

2.
北粳指的是北纬33.以北种植的粳稻.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和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育种单位或个人为了快出品种、出好品种,近年来到海南育种和繁种的越来越多了.为了保证北粳南繁顺利进行,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几点应注意的事项,供广大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南南繁大豆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大豆育种进程,近几年,全国各地大豆育种单位到海南冬繁的较多,且大豆品种推出的速度快,南繁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南繁的技术问题显的尤为突出,为此把大豆南繁的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利用海南岛亚热带冬季气温高的条件进行冬繁加代工作,是现今的育种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棉花南繁在棉花科研、育种、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棉花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品种推出速度加快,南繁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南繁工作的技术问题也越显突出。为此,将南繁各项工作中总结的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南繁在世界农业育种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性突破。成长于海南省的南繁具有科技性、商业性、全国性、区域性、季节性、历史性、服务性、会聚性和文化性,这些特性使得海南的南繁有别于国外的穿梭育种和冬繁,使海南的南繁基地比其他省份的冬繁基地更具战略意义,并直接影响了南繁基地规划思路和南繁产业化战略。对照南美州智利种业发展,南繁产业同样也是种业的特殊形态,需要政府建立起创新机制,全力引导和推进南繁产业化发展。现今南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将向平台化、融合化、国际化、产业化、集群化和产业链条化等方向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1 南繁40年的回顾 新疆赴海南岛进行作物繁种和育种加代,自1963年开始至今已40年了.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初创阶段(1963年冬到1972年春)当时是由各南繁单位自立课题,自筹经费,自选地点,自行前往.  相似文献   

7.
南繁可以促进早代育种材料的快速稳定.加速育种进度,缩短育种年限,还可以扩繁上年紧缺优良材料种子。随着各地区各单位间玉米育种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育种单位意识到南繁育种工作的重要性。笔者简要介绍自己多年在海南从事玉米育种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以期为广大玉米育种工作者南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冠铭  李劲松  林亚琼 《种子》2012,31(12):62-65
国家南繁育制种经过55年的发展,它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为了明晰南繁发展历程,以更好地服务南繁基地建设和南繁种业产业发展,现通过文献梳理和调研,将南繁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提出了每一阶段的特征,理清了南繁发展脉络。南繁在缩短育种周期、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关系到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稳定性、安全性的核心政治与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南繁作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环节,具有缩短育种周期,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优势。根据海南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因素,结合玉米南繁育种的选地、整地、播种时间、田间播种、除草、病虫害管理、田间防鼠、玉米间苗、定苗、田间灌溉、玉米中耕追肥、人工授粉、田间除杂和收获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玉米南繁栽培管理进行阐述,并总结出一套合理且实用性较强的南繁栽培技术,为玉米南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