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市场上食品专用油脂的随机取样,分析了其甘三酯分子结构和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得到食品专用油脂产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的现状和甘油酯分布情况,有利于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使用专用油脂,也利于消费者对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反式脂肪酸的定义、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甲酯化-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阐述了氢化技术、油脂脱臭技术和酶法酯交换过程中控制反式脂肪酸产生的措施,展望了开发氢化油脂替代物及基因改良技术等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茶树菇油脂的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茶树菇中的油脂,并用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油脂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将油脂水解后再进行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茶树菇油中含有1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到总脂肪酸的43.70%,茶树菇油中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22.08%)、油酸(9.03%)、亚麻酸(7.22%)等,茶树菇油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蛋黄油甘油三酯脂肪酸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42.86%、亚油酸22.95%、棕榈酸19.91%、硬脂酸7.89%、棕榈油酸2.25%、亚麻酸0.94%,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到69%。蛋黄油的功能成分表明,蛋黄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5.
曹维金  陈娜 《农业机械》2011,(17):48-51
用溶剂浸出法、索氏抽提法和氯仿-甲醇法提取分离对罗勒子油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以出油率作为考察指标。结果表明:氯仿-甲醇提取法的油脂提取率在3种方法中最高为15.00%,并且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提取时间更短,效率更高。将罗勒子油经甲酯化处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脂肪酸成分,鉴定出亚油酸、油酸、棕桐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亚麻酸等17种化合物。归一化结果表明:其中主要存在着4种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分别为亚麻酸(53.88%)、亚油酸(22.16%)、油酸(13.798%)、肉豆蔻酸(5.94%)。  相似文献   

6.
近期,国内媒体关于植物黄油、氢化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关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各种危害的说法已在普通消费者中引起恐慌。为了促进公众对反式脂肪酸和含有反式脂肪酸食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引导健康消费,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王瑞元会长于2010年11月20日在无锡主持召开了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研讨会,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中国农机院、国家粮食局北京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研设计院、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研设计院等20多位与会专家在综合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相似文献   

7.
蛋黄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蛋黄油甘油三酯脂肪酸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42.86%、亚油酸22.95%、棕榈酸19.91%、硬脂酸7.89%、棕榈油酸2.25%、亚麻酸0.94%,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达到69%。蛋黄油的功能成分表明,蛋黄油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营养保健油脂。  相似文献   

8.
几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式脂肪酸(TFA)是所有含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已有研究表明食用油中大部分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为了比较常规浸提-精炼工艺和冷榨冷炼工艺提取的花生油、大豆油和核桃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采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对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冷榨冷炼工艺制取的油中未检测到反式脂肪酸,浸提-精炼工艺生产的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两种工艺生产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都低于欧美标准,是非常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花椒籽仁中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辉 《农业机械》2011,(32):60-62
分别对提取的花椒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花椒籽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占80%以上,主要是常见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且亚油酸和亚麻油含量近60%;花椒籽仁中的挥发性成分有10种,其中亚乙基二磷酸四乙酯含量最高,达到74%,含量较多的有左旋香桧烯、4-甲基-1-环己烯、1,8-桉叶素及2-羟基-4,6-二甲氧基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10.
Sn-2位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Sn-1,3位为中链脂肪酸的中长链结构酯具有很好的医疗营养作用。金枪鱼油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因此,以金枪鱼油和正辛酸为底物,Lipozyme RMIM酶为催化剂进行酸解反应来制备结构酯。确定试验最佳条件为:金枪鱼油与正辛酸摩尔比为1:5,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5%,50℃反应24h。在最优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构酯中正辛酸含量为22.50%,且Sn-2位DHA和EPA含量与金枪鱼油原油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1.
几种沙棘果实与种子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拉浩地区(半干旱地区)与斯皮特(干旱地区)的8年生沙棘种子与果肉粗提物中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所选的中亚沙棘产自拉浩与斯皮特,同时研究的还有来自拉浩地区的柳叶沙棘与HI-1型沙棘(外来品种),该外来品种种植在喜马偕尔邦农业大学高山农业研究与推广中心。该研究中心位于拉浩-斯皮特地区的拉浩谷地的库坎姆西瑞(海拔2730m),处于印度温和干燥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所有种类的果肉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例(52.8%~60.7%)高于饱和脂肪酸(10.6%~29.9%)。同样,除了柳叶沙棘以外,种子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1.7%~86.5%)要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12.5%~27.2%)。在果肉油脂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是棕榈油酸(37.1%~46.4%)、亚油酸(6.4%~15.0%)、油酸(4.0%~6.9%)和软脂酸(9.1%~28.1%)。柳叶沙棘果肉油脂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15.0%)和α-亚麻酸(1.3%)。棕榈油酸是最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37.1%~46.4%),在拉浩种群中含量最高(46.4%)。软脂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除了斯皮特种群(9.1%),其他类型中的含量基本相同(26.4%~28.1%)。在种子油脂中,斯皮特种群中含量最丰富的是亚油酸(39.8%)和α-亚麻酸(25.4%)。在柳叶沙棘种子中软脂酸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29.3%)。其他脂肪酸含量很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2.
食用油脂的营养与安全关系到人类健康。本文探讨了食用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油料中有害物、环境污染、溶剂残留、加工助剂、反式脂肪酸、氯丙醇脂肪酸酯、缩水甘油脂肪酸酯等对食用油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油脂营养物质及不安全因素的变化情况,提出了保留营养物质,降低不安全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新鲜芝麻油脚为原料,经过滤和离心分离,再经正己烷萃取、丙酮脱油及真空干燥得到丙酮不溶物含量为98.2%的芝麻油磷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芝麻油磷脂的组分,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芝麻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芝麻磷脂中PE、PA、PI和PC含量分别为31.23%、15.54%、14.68%和34.22%。芝麻磷脂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酸的含量分别为20.65%、7.02%、31.41%、38.31%、0.35%及1.07%。芝麻油磷脂与芝麻油的脂肪酸组分差别:芝麻油磷脂中油酸含量较芝麻油低8.66%,亚油酸含量低5.11%,棕榈酸含量高10.69%,硬脂酸含量高1.84%。芝麻油磷脂与大豆油磷脂的组分差别:芝麻磷脂中PE含量较大豆磷脂高9.83%,PC含量低1.98%,PI含量相当,PA含量高15.54%。芝麻磷脂中含有大豆磷脂及其他磷脂中未有的独特成分即芝麻素,含量为11.6mg/100g。  相似文献   

14.
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傅里叶红外光谱重组检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食用油、反式脂肪酸标样及矿物精油为试验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重组(SR-FTI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并与标准红外分析方法(SB-ATR-FTI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R-FTIR模型反式脂肪酸含量预测值与实际加入量高度线性相关,斜率为1.02,标准差小于0.05;SR-FTIR模型的灵敏度要比标准方法模型高20余倍.  相似文献   

15.
脂肪酸联合氧化的力能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中国沼气》1996,14(4):3-7
脂肪酸是有机物厌氧消化的重要中间产物。但是,在标准状态下,长链脂肪酸转化为乙酸的反应是吸能反应。只有在氢浓度很低时,这些转化反应才能进行。在厌氧消化系统中,脂肪酸的降解是由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协同完成的。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能量分配是以20kJ(1/3ATP)为单位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稻秸预处理厌氧强化产挥发性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秸秆厌氧发酵技术进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生产,是一种极具前景的秸秆新型高值化利用方向。研究了水热、稀酸、稀碱等预处理方式在中温35℃、高温55℃、超高温70℃等发酵产酸温度条件下的产酸率及过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挥发性脂肪酸转化率影响从大到小为Ca(OH)_2、HCl、水热预处理,碱性发酵较酸性发酵更有利于厌氧产挥发性脂肪酸进行。Ca(OH)_2能够有效地溶解木质素,35℃时Ca(OH)_2的木质素去除率为63.27%,远高于相同温度的水热处理组的12.45%和HCl处理组的12.40%。中温条件下秸秆挥发性脂肪酸产率最高,虽然35℃时因为温度较低使得秸秆降解率不高,但因该温度下被降解的秸秆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的效率高,从而获得了最高的产酸率,各预处理组单位降解底物产酸率在35℃和70℃分别为0.79~1.20 g/g和0.24~0.51 g/g。最佳的碱处理组35℃的挥发性脂肪酸底物挥发分转化率为0.25 g/g,而70℃时仅为0.09 g/g。研究结果为稻秸厌氧强化产挥发性脂肪酸的预处理和温度等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大豆油和花生油为原料,分别研究了甲酯化温度、时间、试剂用量及浓度对反式脂肪酸酯化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萃取试剂正己烷、乙醚-石油醚(3:1)萃取效果对测定的影响,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不同温度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结构,得出此反应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钾-甲醇试剂浓度0.5mol/L、用量1mL、甲酯化温度40℃、甲酯化时间20min,并且选用乙醚-石油醚(3:1)作为溶油试剂。FT-IR谱说明,在966cm-1处吸收峰强度大,并随温度升高强度不断增强。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脂肪酸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冠华  陈峰 《农村能源》2009,27(3):65-69
通过调节小球藻异养培养的pH值、盐度等环境因子,可在保证小球藻生物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小球藻脂肪酸总产量。试验表明,低pH值环境比高pH值环境更有利于脂肪酸的合成。当pH值为5.0时,可得到最高脂肪酸总产量0.84g/l,比在最适生长条件下(pH=6.O)小球藻的脂肪酸总产量提高了0.28g/l。在浓度为0.1~0.4mol/l的NaCl培养基中,藻细胞的生物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藻细胞的脂肪酸含量比培养基中未添加NaCl的藻细胞有了明显的提高,当NaCl浓度为0.3mo]/1时得到最高脂肪酸总产量1.04胡,比培养基中未添加NaCl提高了0.32g/l。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相似文献   

20.
用乙酸计量各种脂肪酸时的换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荣笃 《中国沼气》1995,13(2):46-47
用乙酸计量各种脂肪酸时的换算方法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胡荣笃在厌氧发酵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发酵液中各种脂肪酸的浓度有时需要换算成乙酸来计理。换算的方法有两种,对不同的换算目的,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换算出的值也不同。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并推导出换算的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