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更新和恢复的物质基础,对地面植被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兴国县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理化性状测定及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分析土壤种子库的萌发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有23种植物,隶属于17个科,0~10 cm土层种子密度为9.8×102粒m~(-2)。不同坡位土壤种子达到萌发最高峰的时间、萌发平缓期持续的时间相差不大,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间达到萌发峰值点的时间有所差异;萌发种子数与时间关系呈双"S"型曲线,表现出"平缓-上升-平缓-上升-平缓"的变化过程。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非毛管孔隙、土壤含水量、全N、全P、有机质5个变量进行冗余分析,得出对土壤种子库影响较大的是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等阔叶树种的1 a生幼苗,16年后形成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土壤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除青栲外)明显增加了林下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含量。各林分下土壤全K、全M g、全C a、全N和全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1,6.64,4.33,1.45,0.46 g/kg,表明土壤K、M g、C a的含量比较丰富,而N和P则相对缺乏,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P含量。所有混交林深层土壤(20~60 cm)的有效N、P含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而有效K的含量则相反。混交林下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的平均pH值分别为4.40,4.61和4.68,而马尾松纯林下各土层的pH值则依次为4.39,4.41及4.42,说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20 cm以下土层的活性酸度。套种阔叶树(除苦槠外)后由于降低了土壤交换性酸度,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壤盐基饱和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黔中地区不同马尾松群丛生境下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以黔中地区6种典型马尾松群丛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根据各群丛优势种将其命名为马尾松+杉木—茅栗—寒莓群丛(群丛Ⅰ)、马尾松+白栎—茅栗+白栎—寒莓+蕨群丛(群丛Ⅱ)、马尾松+响叶杨—山胡椒+白栎—芒草群丛(群丛Ⅲ)、马尾松+枫香—茅栗—姬蕨+凉山悬钩子群丛(群丛Ⅳ)、马尾松—白栎—荩草+针毛蕨群丛(群丛Ⅴ)、马尾松—白栎+白花悬钩子—芒萁+地果群丛(群丛Ⅵ)。比较不同群丛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同时探究二者间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0种,隶属62科,99属;不同群丛植被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群丛Ⅳ>群丛Ⅲ>群丛Ⅱ>群丛Ⅰ>群丛Ⅵ>群丛Ⅴ。此外,群丛内各层次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马尾松群丛土壤容重、湿度、含水量、pH、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群丛Ⅳ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其他群丛类型。C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海拔、郁闭度、容重、有效磷可能是影响马尾松群丛植物物种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与木兰科几种阔叶树混交后水源涵养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马尾松与木兰科几种阔叶树混交后水源涵养的功能。结果表明:地上部分持水量以马尾松纯林最大,其次是混交林,最小为阔叶树纯林;活地被物枯落物部分持水量以阔叶树纯林最大,其次为混交林,最小为马尾松纯林;土壤渗透能力和贮水能力以混交林最大,其次为阔叶林,最小为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5.
赣南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盖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林下植被盖度对赣南飞播马尾松林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3种林下植被盖度(> 70%,30%~70%,< 30%)的林分,对其表层(0—10 cm)土壤理化性质的16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磷、pH值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理化综合指数评价不同林下植被盖度下土壤质量水平。结果表明:3种林下植被盖度间,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pH值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不同林下植被盖度的土壤理化综合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土壤质量随着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鲁中南石灰岩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及水文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选择出适宜鲁中南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模式,以山东省新泰市扒石山小流域栽植的5种10a生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针阔混交林模式下的枯落物蓄积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渗透速率、土壤水文效应等指标,研究不同针阔混交林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5种混交林模式下的各项指标均差异显著,且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优于侧柏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各项指标均以侧柏刺槐混交林最优,侧柏黄连木混交林较差;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水文效应的改良效果依次为:侧柏刺槐混交林侧柏苦楝混交林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臭椿混交林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在鲁中南石灰岩山地营造针阔混交林时,应优先选择侧柏刺槐混交林和侧柏苦楝混交林,其次可选择侧柏五角枫混交林和侧柏臭椿混交林,应尽量避免大面积营造侧柏黄连木混交林及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研究了镁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和交换性镁对土壤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镁盐阴离子对镁离子侵入土壤吸收复合体能力的影响为:CO32->SO42->Cl-。在低浓度下,Mg2+在Na+陪伴下较其单独存在时更易被含MgCO3的石灰性土壤吸附。在混合盐溶液中,当盐渍度和SAR一定时,Na+在Na+-Mg2+体系中比在Na+-Ca2+体系中更易被土壤吸附。当ESP一定时,随着土壤吸收复合体中交换性镁百分率(EMP)的增加,分散系数逐渐增加,饱和导水率和毛管水上升高度逐渐降低,当EMP>60%时,不再发生变化。随着ESP的增加,交换性镁的不良影响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9.
以2年生桉树人工林及桉树、格木混交林为对象,对其造林初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酚类物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根区土壤pH值较小,0—20cm土壤pH值大于20—40cm,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通气度均较桉树纯林大;对林间20—40cm土层而言,桉树×格木混交林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度、排水能力均比桉树纯林大,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相反。(2)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脲酶活性最大,为1.46mg/(g·h),脲酶、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桉树根区大于格木根区,且较桉树纯林桉树根区大。(3)桉树纯林根区总酚、复合酚含量最大,混交林林间0—20cm水溶酚含量最大,土壤水溶酚含量范围为0.62~2.04μg/g。桉树纯林造林初期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未造成土壤酚类物质的积累;桉树与格木混交初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酚酸物质含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磁场对土壤理化和机械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土壤磁效应的研究表明,磁场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物理性质变化,在适宜的外加磁场作用下,土壤电位,土壤比表面,土水势,膨胀量,剪切力下降;土壤胶体电荷密度升高,土壤微团聚化作用增强,土壤结构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13.
长期定位施肥对非石灰性潮土粘土矿物组成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粘土矿物中层状硅酸盐与氧化物共存及晶质和非品质共存。土壤中含钾的粘土矿物主要有水云母、蛭石和绿泥石等。这些粘土矿物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进而影响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演变的关系。例如在云母风化初期,通常会出现水化云母,在钾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就会出现伊利石;水化云母进一步风化并释放出更多的钾以后,则形成蛭石和蒙脱石。相反,蛭石和蒙脱石在吸收了钾离子并脱水后,也可以向伊利石及云母类矿物转变。 相似文献
14.
灌溉水质对土壤水力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研究了灌溉水质对田间原状土壤非饱和导率水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土壤导水率有显著影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土壤导水率变大,而灌溉水钠吸附比(SAR)则有相反的作用,SAR愈高,土壤导水率愈低,本文还研究了灌溉水非常低的矿化度对土壤导水率产生的不可逆效应以及表土和度土导水率的差异,同时还研究了灌溉水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北部天然分布的尖果沙枣林的土壤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土壤质地多为壤质砂土或砂土;林下土壤特征表现为:土壤表层养分含量高,自上而下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呈下降趋势;与裸地相比,尖果沙枣林明显改善土壤肥力,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明显高于裸地,尤其土壤表层养分富集特征最为明显;针对具体样地的分析表明:受土壤结构及其他条件(土壤发育程度与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少数样地表现出特殊的土壤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林型下土壤腐殖质研究表明:(1)当年枯枝落叶及表层土壤C/N值均以油松林地最大,沙棘林地最低;表层土壤C/N值与林龄、枯枝落叶C/N呈正相关,与枯枝落叶灰分含量呈负相关。(2)剖面中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各平均值为白桦林地>辽东栎林地>辽东栎×山杨林地>山杨林地>沙棘林地>油松林地,即阔叶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针叶林地;胡敏素平均值大小顺序与此完全相反。(3)表层土壤胡敏酸芳构化程度在子午岭的为:白桦林地>辽东栎林地>辽东栎×山杨林地>山杨林地>油松林地>沙棘林地;六盘山为:山杨林地>辽东栎林地。剖面芳构化程度为:三层>二层>一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