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城市滨河植物景观为研究内容,通过对适应性设计概念和理论的引述,剖析滨河植物景观适应性设计的3大内涵,并从植物材料选择、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等多方面探讨滨河植物景观适应性设计的策略;对滨河植物景观营造理论进行探索,以期寻求滨河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滨河植物景观为研究内容,通过阐述适应性设计概念和理论,剖析了滨河植物景观适应性设计的3大内涵,并从植物材料选择、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等多方面,探讨了滨河植物景观适应性设计的策略。对滨河植物景观营造理论进行有益探索,以期寻求滨河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势必会促进城市附属绿地的开发,它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科学合理地规划并开发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河绿地的作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对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河地带是打造城市特色生态景观的重要区域,利用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营造滨河特色风景,改善生态环境,达到提升人居生活质量的目的。以城市滨河地带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滨河植物的种类、观赏特性及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滨河植物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提升城市滨河景观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滨河绿地植物配置的分析,将不同形态、结构、特性的植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景观且适合滨河绿地的植物配置模式,使植物景观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滨河植物景观分为3个部分:陆域植物景观区、水陆交界带植物景观区、水域植物景观区.陆域植物景观区分为生态密林区、疏林草地区、开敞植被区、林荫广场区,另将4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搭配并找出最佳植物配置组合模式;水陆交接带植物景观区以生态驳岸为主,分别为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水域植物景观区从植物生活型、色彩运用、质感搭配、季相变化4个方面对水生植物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以达到净化、美化水体景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滨河绿地的设计中,特别是在绿地空间有限的带状绿地中,如何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满足景观视觉需求,提升区域综合价值,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城市带状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以及特殊美学要求,并以甘肃徽县滨河带状公园规划设计为典型案例,提出"时移景异、季相突出,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生态廊道、城市绿脉"的植物规划设计理念,阐述构建具有生态美、地方美、文化美的植物景观群落的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带状公园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和生态构建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熊儿河滨河绿地植物配置及其景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所选4处熊儿河滨河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所选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及主要配置方式,以期对今后景观规划中植物种植设计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熊儿河滨河绿地4处园林植物中郑东新区段的植物种类最多,且常落比最低;在植物配置方面,郑东新区的植物景观效果较好,基本上可以做到乔灌草合理的搭配,乡土树种运用较多的基础上加强了外来树种的引种。通过调查对熊儿河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提出4点建议:植物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在设计理念上对地域文化多加考虑;加强养护管理;注重新老城区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规划城市滨河绿地景观,提出切实有效的设计手法,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针对城市滨河绿地这一特殊场地特性,在规划设计上要合理控制场地,特别在对微观细节的处理中,在遵循宏观规划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具有针对性及代表性的微观设计元素,打造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5大类,它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根据不同绿地类型的功能和现状对其土壤加以合理利用、改良和保护,对保护城市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使用RS和GIS技术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提取,以Sentinel-2A的遥感数据组建南昌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数据集,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定量研究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并探讨不同类型及区域城市植被覆盖度和绿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研究区绿地斑块构成总数庞大,其中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率最高而东湖区最小,附属绿地相对其它类型绿地占比最大;绿地分布不均匀且总体绿地斑块边缘较规则,遭受严重的人为因素干扰;旧城区尤以附属绿地和广场用地破碎化水平较大,无法发挥其生态效益;高植被覆盖度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形状趋于复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景观斑块,植被覆盖度越高,破碎化水平越低.对分析结果提出规划建议,均衡各类型绿地分布,增加景观多样性;结合城市文脉,改造旧城环境面貌;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合理化开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逐步推广,高校校园的绿地景观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高校校园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各高校绿地景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的重视却远远不够。植物景观作为集美学、生态学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及经济发展的综合体[1],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方式诉说着校园悠久的历史[2]。东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以林地为主要景观,是以马家花园为历史背景的大型校园附属绿地。以东北农业大学校园教学区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植物应用种类,空间造景手法等方面系统分析,并结合具体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评析,最后提出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八大关景观形态的基本构成,是八大关整体形态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侧重针对八大关别墅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块状公共绿地——嘉峪关路紫荆关路绿地进行调研考察,结合景观形态对青岛城市肌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今的居住绿地尤其是别墅区附属绿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市交通受地形起伏变化限制,形成了道路护坡、隧道口堡坎护坡和立交桥附属空间等大量具有立体属性的附属绿地。这些附属绿地多以立体绿化形式呈现,它们是改善城市景观、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正视国内山地城市立体绿化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重庆市主城区典型交通附属绿地立体绿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其植物配置欠佳、景观功能单一、养护管理缺失等问题,并从提升生态效益、丰富景观功能、增强景观品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以期促进山地城市交通附属绿地立体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秀芬 《现代园艺》2019,(10):110-111
广场绿地植物景观配置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与城市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城市物流等有着直接关联。近些年北海市大力推动广场绿地建设进程,加强了植物景观配置技术分析,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基于此,首先提出广场绿地建设的生态美学,进而提出广场绿地植物景观配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首先阐述了复合生态学与滨河景观的内涵,并从复合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其次以林芝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总体布局的构建、主要节点的规划、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以及功能区的植物种植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滨河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从造园手法特色、功能符号应用、意境创造等方面对林芝市滨河景观规划进行了探究;最后利用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营造设计出林芝市滨河景观样式,以期为高原城市滨河景观在开发建设中对景观评价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群力新区绿地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针对提出的问题,对群力新区绿地系统进行生态规划,确立了"一轴、两廊、三纵、五片、六核"的绿地布局。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绿地规划绿地率指标分别为19%、25%、33%,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4%、30%、40%,人均公园绿地为8.5、10.0、12.0m2。规划公园绿地为研究区绿地系统的核心绿地景观,均衡分布各个公园绿地的位置与规模,提高绿地景观均匀性。大幅增加附属绿地面积,注重各类斑块等级的运用,增加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性,降低附属绿地破碎化程度。生产、防护绿地要确保分别达到绿地指标的完成,尽可能的多采用大中型斑块和大型斑块,能更好的发挥其生产、防护的作用。规划湿地公园填补其它绿地类型的缺失,丰富了研究区绿地景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李名地 《花卉》2020,(10):46-47
本文主要以廊坊北三县潮白河项目概况为切入点,分析滨河景观中植物配置的内容,对植物配置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充分发挥出植物配置在打造滨河景观中的积极作用,使潮白河滨河景观具备较高的生态效益与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辽阳市护城河改造工程属于滨河景观改造。通过改造,护城河及滨河景观需要具备泄洪、灌溉和观赏的功能。在景观设计中,采用设置水闸提高水位实现蓄水功能,新建驳岸提高亲水性并进一步增加蓄水能力,利用透水砖路面、"宾格笼"驳岸和浅凹绿地雨水花园的使用实现保水排水,最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滨河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总体景观的构建效果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和人们休闲娱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介绍城市滨河景观的主要特点和设计原则,并以威县金水河滨河景观设计为例,深入分析与总结滨河景观的设计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