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俗称蛤蜊、黑蛤,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并可出口创汇.浙江省乐清市青蛤养殖历史悠久,但苗种来源基本依赖于江苏等外省的自然苗,而自然苗种因受气候、水文等条件影响,丰歉不定,加上近年来自然海区苗种被滥采酷捕,青蛤资源衰竭,养殖苗源日趋匮乏,从而严重阻碍了青蛤养殖业的发展.为了弥补自然苗种资源的不足,笔者于2003至2004年在乐清市成功开展了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并进行了规模化生产,现将相关技术工艺总结如下,青蛤工厂化育苗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2.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俗称蛤蜊、圆蛤,属帘蛤科、暖水种,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方优势品种。然而,近些年由于滥采酷捕,其自然资源不断下降,而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在不断上涨,这就使青蛤人工养殖悄然兴起,青蛤苗种  相似文献   

3.
青蛤俗称蛤蜊、圆蛤,为亚热带种类,是我国南北习见的经济贝类,生活于沿海泥沙滩中。青蛤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海产贝类之一。据统计浙江省青蛤养殖面积3 333余hm2 (5万余亩),年产量约4.5万t,已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青蛤的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Cyclinasinesis(Gmelin)],俗称黑蛤、羊蹄蛤等,是生活于潮间带的理栖型双壳贝类,为黄渤海常见种。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经济价值较高,是颇具发展前途的养殖贝类。为促进青蛤养殖业的发展,笔者将青蛤的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半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是指在室外土池(或滩涂)对亲贝蓄养、育肥,育肥后期在室内进行强化培育,然后在室内进行亲贝的人工催产,人为控制条件孵化受精卵,培养浮游幼虫至出现眼点或附着变态后,再将幼虫从室内水泥地移到室外土地中进行稚贝的培育。1.1受精卵的获取这一育苗过程室内工作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5.
青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获得低价的青蛤苗种进行滩涂增殖,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利用新建土池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试验,在0.47hm~2土池中进行了亲贝暂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稚贝附着及洗苗移养试验。越冬前获得2—8mm稚贝454万粒/0.067hm~2。越冬后稚贝成活81.4万粒/0.067km~2,实验证明,在北方地区用土地进行青蛤育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青蛤[Cgclina.sinensis(Gmelin)]属帘蛤科,为暖水性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如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和日本本州以南及朝鲜沿海及河口潮间带,多生活在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中,它生长快、适应性强,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贝类,是出口创汇的海产品之一.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人为的酷捕滥采,青蛤资源急剧下降.为适应市场需求,振兴滩涂养殖和推广虾贝混养,为青蛤养殖业的发展提供苗种,在锦州市天桥开发区青蛤育苗及养殖示范基地进行了三年青蛤室内人工育苗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俗称蛤蜊、圆蛤,属帘蛤科、暖水种,是我国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方优势品种。近些年,由于滥采酷捕,其自然资源不断下降,而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在不断上涨,这就使青蛤人工养殖悄然兴起,青蛤苗种日趋紧张。为了恢复资源,加速青蛤养殖步伐,自  相似文献   

8.
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永凯 《水产养殖》2007,28(4):26-26
青蛤为亚热带种,属帘哈科,肉味鲜美,蛋白含量高,还有药用价值,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品种。新世纪以来随着青蛤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熟,青蛤的人工养殖得到迅猛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江苏、浙江沿海池塘的主要贝类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养殖面积的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一、材料与方法 1.苗种来源 苗种来自滩涂培育的青蛤幼贝,2004年12月15日随机选取规格为6245粒/千克、平均壳长为0.8-0.9毫米的幼贝450千克做养殖试验。体质健壮的优良苗种,外壳略显膨胀,光泽度好,腹缘呈现微红色,反应灵敏,一受刺激立即闭合贝壳:质量差的苗种则相反,壳色灰暗,缺乏光泽度,外壳扁平,  相似文献   

10.
青蛤(Cylinasinensis)俗称黑蛤、蛤蜊等,是我国沿海常见底栖贝类,栖息在沿海滩涂泥滩地带。为了推广青蛤育苗技术,笔者把几年来的育苗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育苗池的选择青蛤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幼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发育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  相似文献   

11.
青蛤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蛤俗称蛤蜊 ,生活于近海泥砂或砂泥质潮间带 ,营埋栖生活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及日本、东南亚一带。它可以作为虾塘中的混养贝类 ,因此 ,苗种的供应比较紧张。近年来 ,由于海区污染、采捕过度等原因 ,青蛤苗种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 ,许多地方已绝产。然而人工养殖的面积却在不断扩大 ,解决苗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 ,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已成熟 ,但对苗种的中间培育研究较薄弱 ,成活率不高 ,严重制约了青蛤养殖生产的发展。笔者于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4月参与了玉环县万丰水产养殖开发公司的青蛤苗中间培育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13.
青蛤育苗成败的关键是是否能培养出满足育苗需要的大量优质藻类,而藻类培养并非易事,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藻类的培养有很多文献可供参考,然而大多有关藻类培养的资料理论性强,技术复杂,难以在大规模生产上应用。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藻类培养的实践经验,对青蛤育苗过程中藻类培养的相关技术进  相似文献   

14.
饶军  朱欣 《水产科技情报》2006,33(5):213-214
近年来,随着野生中华鲟资源的逐年减少,中华鲟的保护与增殖放流工作日益受到有关各方的密切关注。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湖北省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日臻完善,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1养殖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中华鲟的苗种培育一般要求在面积5~30m2的圆形玻璃纤维缸、水泥池或方形水泥池中进行,有条件的可在水泥池池底和池壁上铺设浅色瓷砖。要求池深0.6~1.5m。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呈2%~3%的坡降,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本所采用的是直径3m、池深0.8m的圆形水泥池(30个,内铺瓷砖),同…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快,食用价值高,是人工增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其自然资源锐减,人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对优质蟹苗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供规模化养殖所需的苗种,山东省日照市海水养殖试验总场于2002年春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试验获得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褐毛鲿在北方地区人工育苗的技术研究成果。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两城育苗基地利用从深圳移植的350万尾初孵仔鱼,经50天培育,至2006年12月28日共育成全长50.9mm的鱼苗101.8万尾,总成苗率为29.1%,并对褐毛鲿绿色生态防病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管角螺全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俗称角螺、响螺,隶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Galeodiae),为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各省的沿海,生活在潮下带近海11—40多米的软泥和泥沙质海底。其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属名贵海鲜。近年来,我国沿海的管角螺资源量日益减少,市场价格昂贵,供不应求,所以很有开发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8.
洞庭青鲫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苗种培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洞庭青鲫夏花的成活率达89.00%;冬片套养,洞庭青鲫比彭泽鲫的成活率高0.49%~1.29%,个体生长速度快11.44%~12.57%,产量高11.97%~17.76%。  相似文献   

19.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捕野生菊黄东方鲀进行驯养培育,使之达到性成熟,选出6组进行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简称LHRH—A2),剂量为:雌鱼20-40μg/kg,雄鱼减半;在水温21~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48h,催产率83%;产卵量为39万粒。本试验的受精率为80.5%,孵化率为81.7%;鱼苗在水温23~25℃下培育20d,育出体长15mm的乌仔22.87万尾,其育苗成活率为85%.  相似文献   

20.
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年试验,取得了鼠尾藻人工育苗的成功,共出苗数百余万株,幼苗体高达到3.5mm,密度达到12株/cm~2,解决了鼠尾藻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问题。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