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艺人李国安先生值得敬佩,因为他敢直言:"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应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原文见《中国盆景赏石》2012年1月号)  相似文献   

2.
创作盆景心理状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作者对自己创作对象在认知上的“模糊性”。这种理论,同仁似乎是不能认可的。难道作者对自己要创作的盆景还不清楚吗?但事实的确如此。德国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说“艺术是模糊地感觉到‘美’向‘真’和‘善’的演变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盆景界也吹起了一股“争鸣”之风,这是一种喜人之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艺术事业的发展应该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中国盆景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例如“盆景与盆栽”之争。明眼人都看得出,海外盆栽的艺术含量、技术含量均远远胜过大陆盆景,而有人偏搬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某报刊发了罗昌爱同志《“根雕热”的隐忧》的文章。拜读之后,实在迷惑不解。罗昌爱同志认为根雕热“使人类宝贵的绿色王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指责根雕爱好者“把眼睛盯在未成年的幼苗小树上”,还说“根雕者之举,实实在在是‘斩草除根’,给大地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痕”云云。因此他提出“请根雕、盆景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们冷静一下,为‘根雕热’和‘盆景热’降降温吧!”在这里,我们对罗昌爱同志那种让“绿色生命焕发出内在的自然之美”的心情表示由衷支持和理解,但对他关于根雕艺术取材的无知甚为遗憾。考虑到罗同志所发表的种种议论,可能在客观上会伤害根雕爱好者的积极性,使刚刚兴起的“根雕热”冷却下去,故有必要明辨是  相似文献   

5.
这是介绍祖国宝岛台湾盆景艺术一组文章的最后一篇。作者在四篇短文里,就台湾“盆景热”的掀起、盆景的风格、发展趋势及其原因,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我们相信,对于大陆的盆景工作者是颇有启发的。在这里,我们愿借此机会,代表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向宝岛上的“中国树石艺术学会”、“雅风盆栽学会”以及各市、县的学会,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并祝愿海峡两岸的盆景艺术家们,都能尽力创造条件。为推动同胞之间的技艺交流、事业合作而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以笔者之浅见,盆景的美是否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悲壮美。它以‘老’为出发点,借助树石以表现人类历尽沧桑而又不甘屈服的精神境界。悲壮美的盆景以浑厚、‘博大’、苍劲、舍利、一寸三弯、扭曲、蟠扎、伤痕、凹凸、险峻、枯槁……为选材和造型标准。这类盆景在大陆、台湾及日本占主流。  相似文献   

8.
贵刊近几期相继刊出了对“舍利型”盆景不同看法的文章。这是办刊者的大度和责任。在对“舍利型”盆景的讨论中,有人顶礼膜拜,有人杜绝宣传,也有人要求做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舍利型’盆景”。余以为礼赞也好,鄙视也罢,这都全属个人好恶。没有必要就不同的声音动辄上纲上线,如临大敌一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论“舍利型”或其他什么型迟早都会“吹入”中国盆景界中来,这是  相似文献   

9.
盆景艺术     
《中国花卉盆景》2005,(1):50-52
。‘移.二:二蘑51瘴露霸’≯’’,一。一黎霪溅=一一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0.
盆景是一种观赏艺术,作品的优劣应取决于它所达到的总体效果和所体现于其中的诗情画意。不能单独的就其中某一方面来鉴赏、评论。同时,目前在我们盆景的创作和评比中,存在着偏面追求“奇”“古”“大”的倾向。如在1985年全国盆景展览评比中,一盆地柏被评为一等奖。这盆地柏在制作栽培上确实花个很大的功夫,枝片有二十层左右,生长势也很好。但我总认为这盆作品在构图和意境方面都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1.
潘明德同志在1990年第二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的《根艺作品中的‘神’》一文中,提出如何领悟和表露神韵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如何表露“神”这一方面作些探讨,作为潘同志“神”说的一点补充吧!  相似文献   

12.
去年,盆景艺术家潘仲连先生提出了研究盆景的优美与壮美问题,这对我们深入认识盆景艺术本质、开拓我们视野很有意义。关于“优美与壮美”的提出,这已超越了以往多年来对盆景艺术分为“海派”、“岭南”等多种派别的区域性认识,为我们从盆景本身的特性上认识一盆一景的艺术风格开启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艺术最忌雷同,最忌‘千人一面’。程式化的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正是由于缺乏个性。反之,作品的个性愈鲜明,其吸引力就愈强烈(徐晓白、赵庆泉《论中国盆景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劫后新生榆树玉树临风雀梅层林竞秀榆树小叶罗汉松Z‘,‘刺柏王恒亮制作{‘池流水榆树_’一蔷来-徐长启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5.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在盆景艺术的创新上作了一些尝试,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意趣清新、格调高雅的“挂屏盆景”,或叫“挂屏风景”,简称“挂景”。这一艺术创作,是国画与盆景的有机结合,它含有浓厚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李国安先生在92年的海峡两岸盆景会议上对记者说了一番“……忘掉自己,重新开始!”的话,大陆同人中就有人以为揪住了人家的小辫子,接二连三地对这话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抨击。这似乎是热爱我们民族,热爱民族文化艺术,但骨子里流露的却是浅薄和缺乏起码的修养(请恕直言),其对中国盆景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盆景》2014,(12):F0003-F0003
为促进云南省内外花卉、盆景、赏石、根艺艺术的交流,搭建一个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打造区域性展会特色。全面提升云南花卉、盆景、赏石、根艺的创作技艺和鉴赏水平,在第16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举办之际,经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报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国际盆景协会(BCl)中国地区委员会、世界盆景友好联盟(WBFF)中国地区委员会研究同意,决定于2015年1月15~20日举办“2015年昆明‘斗南’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云南赏石根艺展”。  相似文献   

19.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盆景旧时也称盆玩或盆栽,它包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遗弃“盆玩”一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盆玩”总有点玩物丧志之嫌。不用“盆栽”一词,也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盆景栽培手法与盆栽花卉的栽培手法大相径庭,用盆景一词加以区别也合乎情理。随着盆景艺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对盆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盆景”一词不能很好地概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的艺术本质。一般认为,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