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重庆市境内的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进行鉴别、检索和分类定名,并与其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41个紫色土典型剖面分别被划归为4个土纲(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6个亚纲、12个土类和19个亚类等系统分类高级单元,被划归为雏形土土纲的剖面最多,其次为新成土土纲,仅有9个剖面被划归为紫色湿润雏形土或紫色正常新成土;雏形土土纲和新成土土纲均分别对应紫色土发生分类的3个亚类(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而淋溶土土纲则仅与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相对应;地形、海拔、母岩和人为活动与紫色土的土壤水分状况、剖面发育、颜色以及其他理化性质等关系密切,是影响重庆市紫色土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划分的重要因素;针对多数紫色土个体达不到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色调标准以及铁质湿润雏形土的下设亚类不能充分反映紫色土属性(如石灰性、酸性等)差异等问题,建议适当放宽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颜色要求或增设石灰铁质湿润雏形土和酸性铁质湿润雏形土2个亚类。  相似文献   

2.
安徽休屯盆地紫色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了休屯盆地不同时期紫红色沉积岩上发育的 6个紫色土剖面 ,系统地研究了其属性特征 ,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 ,鉴定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的名称。同时也指出了现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紫色土系统分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东地区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7,(6):1281-1287
为了研究湖南省东部地区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6个典型紫色土土种的土壤剖面,在对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确定了其在中国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及其土系的划分。结果表明:(1)受局部区域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成土环境的影响,湘东地区所调查的6个典型紫色土土种剖面的发生特性不尽相同,检索出的诊断层包括淡薄表层和雏形层,诊断特性包括湿润土壤水分状况,热性土壤温度状况,准石质接触面,铝质特性,铁质特性,红色砂、页岩、砂砾岩岩性特征和氧化还原特征,分别归属于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包括了普通铝质湿润雏形土、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和普通红色正常新成土4个亚类,可划分为6个土族和6个土系。(2)本次调查的6个典型紫色土土种的色调介于5YR~7.5R,均未满足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中"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色调为2.5RP~10RP的定义,但如果将"紫色"的色调放宽到R,则有3个剖面可满足"紫色"色调。  相似文献   

4.
《土壤》1959,(8):22-22
土壤分区和分类是根据群众的经验加以科学分析,从下而上逐级归纳而成。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系统分类发展认识及其与土壤普查分类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紫色土分类进展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讨论一些长期困以土分类的问题,并根据“修订方案”,逐一检索和对照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所设土种,以期“修订方案”在土壤研究和生产初中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龚子同  赵其国  雷文进  徐琪 《土壤》1978,10(5):177-178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年前,就有了土壤分类的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连捷 《土壤》1990,22(1):53-53
本方案虽为第一次方案,但是个成功的开头,值得重视和赞许。  相似文献   

8.
C. Wang 《土壤》1990,22(1):54-54
作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委员会交换计划的一部分,使我有机会对中国广大地区土壤和自然景观作了广泛的调查。实地考察和同各地土壤学家的讨论使我对你们国家众多的土壤类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次经历无疑有助于我对评价上面提及的主题时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9.
林景亮 《土壤》1991,23(6):332-333,318
作者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一书,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指导,以土壤单元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所制定的土壤系统分类制,既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从完善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制出发,作者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亚类划分依据和标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选择和过渡土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耀先 《土壤》1992,24(1):55-5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将我国原来以地理发生观点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初步改为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依据的新分类系统,从而与国际土壤分类学界有了共同语言。为使系统分类更加完善,作者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曹升赓 《土壤》1996,28(5):225-231
阐述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基本概念,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所设置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了详细说明,并简述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紫色土退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农化通报》1997,12(1):8-16
  相似文献   

13.
生物系统分类的数学结构及其令人信服的解释一直以来是生物学界广泛关注的经典学术问题,然而很少有人用统计分布模型对非生物分类系统(如土壤分类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计算两种系统分类的幂律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土壤植物寄生的线虫类分类体系(垫刃亚目)和非生物系统分类的多样性特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例)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有着相似的数学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据此可认为,两种分类系统都是合理的信息系统,符合相同的分布模型,如幂律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在两种分类系统中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垫刃亚目分类体系较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更丰富的分支体系,而从均匀度指数来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的设计似乎是更加合理。从威利斯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较垫刃亚目分类体系具有更规则的结构,这一特征可能与两种学科中不同的分类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地理发生分类的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以四川盆地分布最为广泛的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岩石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对19个典型剖面的成土条件、剖面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确定了供试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高级类别。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归属于3个土纲、3个亚纲、7个土类和12个亚类;色卡确定的颜色上满足“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剖面仅7个;但若在原颜色定义上增加“或色调为2.5YR~5YR,干态明度为4~6,干态彩度为3~4”条件,则有11个剖面的色卡定色符合“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3个剖面的仪器定色符合该特征。  相似文献   

15.
辽宁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辽宁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修订和补充,修订后的辽宁土壤系统分类,共划分9个土纲,18个亚纲,34个土类,82个亚类。  相似文献   

16.
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宏  厉仁安 《土壤》2006,38(4):499-502
本文对浙江省慈溪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并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系统分类,依据浙江省土系建立的原则和要求,初步建立了慈溪市土壤的土族和土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紫色土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热点以及趋势,以CNKI核心合集中的紫色土土壤侵蚀研究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紫色土土壤侵蚀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长,在2000年后呈急剧增长的趋势;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是主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分别形成了以何丙辉、魏朝富、朱波、王玉宽和蔡崇法等研究者为核心的合作子网络团队。研究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1960~2000):研究热点较少且分散,集中于土壤性质和侵蚀的定性研究;高速发展阶段(2001~2010):研究热点词量高速增长,随着土壤侵蚀预报模型、“3S”技术和人工降雨试验等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开始侧重于土壤侵蚀过程、机理以及水土保持措施控蚀效益等定量研究;研究定型阶段(2011~2018):研究热点变化较小,但交互网络逐渐成熟,加强了土壤自身特性如团聚体、有机质、粘聚力和胶体等较微观层面的研究,侵蚀类型研究不再局限于水力侵蚀,因耕作而引起的侵蚀研究开始增多。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干旱土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查理思  吴克宁  鞠兵  高晓晨 《土壤》2020,52(3):634-640
本文选取4个典型遗址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类归属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分类方案均不能较好地体现遗址土壤的特征,因此建议在CST人为土土纲中增加技术人为土亚纲,并先被检索出来,下设缓透技术土和遗址技术土土类,分别下设遗址缓透技术土和含磷遗址技术人为土、普通遗址技术人为土亚类。修改方案不仅可以较少地改动土壤系统分类诊断体系,也能够较好地将古人类影响的土壤特征和产生的技术物质融合到新增的“人为缓透或不透层次”或“人工制品”中,作为从古到今所有人类活动和技术物质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遗址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