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对引种烟台多年海岸松的结实种子进行研究,与进口海岸松种子进行对比,并采用这些结实种子进行育苗及造林研究,得出结论:引种海岸松后结实种子在千粒重、发芽情况方面要优于进口的海岸松种子;引种海岸松后结实种子培育一年生苗存在二次生长现象,且苗高、地径生长表现优于进口种子育苗;引种海岸松后结实种子两年生苗在丘陵壤土区造林形态指标最优,在海防林过渡区域沙壤土造林成活率最高,低山区造林成活率最低;引种海岸松后结实种子培育三年生土球苗在海防林林缘处生长最好,成活率达到75%,裸根苗不宜沙区造林。  相似文献   

2.
沙地海岸松在山东和浙江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种沙地海岸松的育苗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地海岸松第一年幼苗期生长中,播种密度对其影响不大,而适度遮荫(80%透光率)有利于海岸松幼苗的生长。沙地海岸松在养分含量高、偏酸性土壤中生长占优势,且在温州地区育苗及造林后的高与地径生长均显著高于蓬莱地区。海岸松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显著高于裸根苗;不同海岸带造林后,其生长速度在海阳市最快,其次是莱州市和烟台市。  相似文献   

3.
对马银花种子形态和不同培养基质、贮藏时间、培养温度对萌发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银花种子呈纺锤形,扁平,种子细小,千粒重为0.052 8 g;不同培养基质对种子萌发速度影响不大,11d子叶长出,但种子萌发率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贮藏时间种子培养8d后都开始萌发,种子萌发率间无差异;不同培养温度对种子萌发速度影响较大,16℃时种子萌发需16 d,25℃和28℃时种子萌发需8d,萌发率最高的温度是16℃,种子荫发率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从种子发芽、苗木生长、造林初期生长三个环节对马西姆松(Pinusmaximinoi)、卵果松(Pinusoocarpa)、墨西哥松(Pinuspatula)、台库努曼松(Pinuspatulatecunumannii)、湿×加F_1(Pinuselliottii×Pi-nuscaribaeavar.hondurensisF_1简称ECF_1)、湿×加F_2(Pinuselliotii×Pinuscaribaeavar.honduensisF_2,简称ECF_2)及湿地松(Pinuselliottiivar.elliottii)等共28个种源种子与湿地松(Pinuselliottii)种源广东台山的种子进行引种对比试验,选择其可能存在在适宜本试区生态环境的速生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花旗松引种苗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旗松(P。dotsuArQme,。。。)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重要用材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辽阔地区。我国在庐山、北京植物园、延安树木园等地曾有引种栽培。引进花旗松对丰富我国树种资源,提高木材产品的生产意义十分重大。l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西北林学院火地缩教学试验林场,地处北纬33”26(,东经108”27’。据火池塘林场气像台(海拔1620m)10年观察资料,年平均温度SC,l月份平均温度一2.SC,7月份平均温度18.5C,极端最高温度33.9℃,极端最低温度一25.5℃。年平均降水量1133mm,无霜期199天。土壤为棕色森林立,pH…  相似文献   

6.
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苗期抗病性比油松强,幼林抗鼠害能力强,抗寒性稍差,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与油松接近,2年生苗木与对照油松苗木之间苗高生长差异极显著,平均地径0.53 cm,平均苗高18.3 cm,苗期生长表现优于当地油松。20年生林分平均胸径8.4 cm,平均树高5.3 m,最大单株胸径15.3 cm,树高7.5 m,生长表现与当地油松差异不显著。通过育苗和造林试验表明花旗松适应小陇山林区的生态条件,引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8.
桐棉松引种育苗技术研究表明:育苗地宜选择坐北朝南背风,海拔高600至700m砂壤土旱地;最佳播种期为清明前一周,不宜下基肥和苗木生长期不追施氮肥,立秋前一周追施一次钾肥。  相似文献   

9.
经过5年时间对桐棉松引种育苗和造林技术研究表明;育苗地宜选海拔600~700m向阳砂壤土旱地;最佳播种时间为清明前,不宜下基肥和施追肥;造林宜用粗壮小苗、挖大穴,最佳造林时间为大寒后立春前;桐棉松成活率、生长量与海拔高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生长比马尾松速生,抗逆性与马尾松相似;桐棉松在闽东海拔900m以下地区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0.
晚松萌发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松是我国引进树种,现已广泛用于营造薪炭森,用材森和混交林,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萌生能力。对此,虽无可置疑但萌发程度,生长状况及意义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有关晚松萌发力试验的情况,报告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植物喷施灵对白皮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梁志英 《山西林业科技》2010,39(1):25-26,29
设置了植物喷施灵5种浓度处理,分别为0.325g/L0.650g/L,300g/L,2.600g/L,清水对照;研究了植物喷施灵对白皮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喷施灵对白皮松种子的发芽效果有显著影响,植物喷施灵的浓度为0.325g/L时,对白皮松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大,发芽率为77%;浓度为0.650g/L。对提高白皮松种子的发芽势最有利,发芽势为44%。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帕里松(Pinus quadrifolia)和灰松(Pinus sabiniana)种源苗木培育技术,包括选地作床、种子处理、种子下播、苗田管理、以及大苗培育和苗木出圃等,而且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侧柏、白皮松和爬柏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雪埋法、沙混埋藏法、温水浸种法处理同一批种子,对其发芽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种方法在影响发芽率上差异显著,雪埋法最好,沙混埋藏法次之,温水浸种法最差。但在实际应用上应推广沙混埋藏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浸种时间及药剂处理对思茅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浸种时间和不同浓度药剂浸种对思茅松种子进行发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浸种12 h、24 h可以缩短种子萌发时间,提高萌芽整齐度及种子发芽率,而干粒直接播种不利于种子萌发;赤霉素、生根粉1号、2,4-D、吲哚丁酸浓度为0.5 g/L的4种药剂对思茅松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明显,而浓度为0.05 g/L的赤霉素对思茅松种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HPLC与聚戊烯醇对照品保留时间对照的定性方法,确定海岸松叶中聚戊烯醇的异戊烯基单元数为14~20;利用1H NMR和13C NMR确定海岸松聚戊烯醇化学结构为ω-trans2-cisn-OH构型。采用Kromasil C18 ODS-1(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异丙醇(体积比9∶16)为流动相,流速为0.5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25℃,PDA检测器等色谱条件,测定海岸松叶聚戊烯醇在1.10~12.10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6 3),平均回收率为98.21%,RSD为2.27%(n=6),海岸松干叶中聚戊烯醇含量为0.33%。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活力不同的种子在“吸水-干燥”过程中保水能力不同的种子生理理论;利用思茅松种子失水率与发芽率的对应关系,建立了y=143-5.1χ线性回归方程.可在短时间内(1天)估测出思茅松种子的发芽率,其误差不超过GB2772-1999的容许差距.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湿度对云南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温度和湿度对云南松种子发芽的影响规律,采用3×3回归设计,在人工气候箱15℃、25℃、35℃和60%、80%、100%三种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云南松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率与温度和湿度之间呈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发芽的最佳温度为19.6℃、最佳湿度为82.6%,对应的最高发芽率为96.9%。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24年来开展云南松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及其有关方面研究的总结。扭纹理是云南松木材利用的主要缺陷。据调理,我省的云南松天然林直干株率为81%~84.4%,直干、直纹率为38.7%~62.2%,而人工林直干株率为11.10%直干直纹株率仅为3.7%。对云南松木纹理进行后代遗传测定:天然林中直干直纹的云南松优树木纹理的遗传品质最高。故可以通过选择优良的直纹单株(优树)建立无性系种子园,作为良种生产的基地。以此开展了优树选择,优树半同胞后代测定和早期预测,嫁接繁殖技术,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种子园植株的生长和结实规律的研究。并先后在一平浪林场、弥渡县建成54.9hm2的云南松无性系种子园,作为生产性种子园的示范。所生产出的良种已应用于生产性造林。营造的云南松林不仅保存率高,直纹株率达83.3%,而且林木生长快,生长量大。文章末了还对种子园的效益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对云南松母树林后代(5个种源81个家系)苗期生长的分期观测及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期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火柴柱形期(Ⅰ期)、灯笼形期(Ⅱ期)、伞形前期(Ⅲ期)和伞形后期(Ⅳ期);苗木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只有一定的阶段性;种子的大小及发芽率与苗木的生长关系不明显;苗木大多数性状在家系内差异不明显,在家系间和种源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苗期以滇东南和川西南种源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滇中和滇西种源次之,对照的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