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分析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阐述了夏玉米产量与降水的关系及夏玉米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并提出了结合中长期天气预报、秸秆覆盖和"双行交错"种植技术等措施,为解决黄淮夏玉米高产过程中水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内外玉米生产特别是稻田玉米在栽培措施、施肥水平、种植密度、水分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今后发展稻田玉米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的配置与提高单产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生物学角度阐述夏玉米生育阶段对温度、土壤水分含量、降雨和光照的要求。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安徽淮北地区温度和光照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受该时段降雨量的影响,而降雨的时空分布与大小与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相吻合,是影响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根据淮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淮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大豆主要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兵  李丹  张宁 《大豆科学》2011,30(6):987-992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的第二大产区,种植模式较丰富,如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间作夏大豆、冬油菜—夏大豆等.应用能量分析、养分平衡以及经济效果分析的方法,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得出冬小麦—夏玉米间作夏大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总效益最高,是最值得...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间作甘薯不同带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巴丘陵低山地区,改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夏玉米、甘薯一年三熟是可行的。主要采取夏玉米免耕种植,甘薯垄作栽培。秋季夏玉米,甘薯带型以133cm,双行夏玉米间作双行甘薯较佳,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由于夏玉米种植方式存在一些误区,造成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近几年,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了改变夏玉米种植方式是促进夏玉米增产增收的关键。其增产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改。  相似文献   

7.
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特别适应麦秋两季种植,是黄淮地区夏播的主要粮食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在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化控与农民种植技术等多方面的不断进步,玉米单产和总产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夏玉米生长发育阶段本区的光热资源、推广种植品种的增产潜力、土壤肥力基础、病虫害及化控技术等综合因素分析,黄淮夏玉米种植区在667m2最高产量已达1000kg以上时,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9.
苏新宏  韩延  张怀志 《玉米科学》2003,11(Z1):068-069
针对近年来冬小麦机收面积日益扩大,而夏玉米套种面积日益缩小的事实,在试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冬小麦采用"四密一稀"(窄行20 cm,宽行30 cm),夏玉米采用90cm等行距种植,夏玉米增产显著,该种植模式分别比CK1、CK2增产16.0%、21.8%,全年分别较CK1、CK2增产7.8%、10.5%,增收9.7%、13.1%。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氮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9年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种植模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春玉米一熟优化管理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模式,探讨在华北地区通过调整种植模式的途径实现农业节水减氮的潜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水氮浪费较为严重,不利于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水氮消耗量最小,水氮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但其产量降低较多,不适宜在生产中单独推广;两年三熟模式两年总灌溉用水量降低了63%,氮肥用量降低了75%,产量降低了21%,节水减氮效果明显,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可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东北北部黑土区大豆耗水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孟凯  张兴义 《大豆科学》1997,16(3):274-276
本文根据1992-1994年三年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在黑土特定环境条件下,大豆的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大豆强度最大时期为开花-鼓粒期,阶段耗水量相当于总耗水量的50%,大豆耗水量在旱作农区,主要受到降水量的影响,耗水量年际间的差异,也是降水量年际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分处理对春玉米生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以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防雨棚测坑种植,人工严格控制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植株生态指标、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高水分处理均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株高及茎粗;轻度胁迫对各项指标影响不大,随着胁迫的进一步加深,各项生态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低水分处理产量明显降低,耗水量较小,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成熟期提前;高水分处理存在奢侈性蒸腾蒸发,耗水量最高,产量低于轻度胁迫处理。通过产量与耗水量对比分析,确定当地春玉米适宜土壤水分指标控制下限。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水稻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含量的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对水稻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水作累积耗水量显著高于覆膜未淹水处理,但稍低于覆膜淹水处理;覆膜轻度水分胁迫或无胁迫处理不仅能够维持和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全生育期水稻累积耗水量、各生育期耗水量及耗水强度逐渐降低,且田间持水量与全生育期累积耗水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无水分胁迫覆膜处理下拔节孕穗期耗水量及模比系数高于其他生育期,其他处理耗水量和模比系数在乳熟期最高。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抽穗开花期前各生育期水稻耗水模比系数有降低趋势,其后则有升高趋势;耗水强度下降;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减少,产量逐渐降低,水分生产率先上升后下降。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具有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 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对水分的利用特点,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非灌水两种处理对冬小麦的耗水结构、土壤水分利用程度及水分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非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主要利用20~60 cm土层中的水分,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增加,平均多耗水96.84 mm;土壤水分利用程度提高,较灌水区提高26.8个百分点;耗水系数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冬小麦的产量与0~100 cm土层的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土层内的含水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适于冬小麦高产节水的耕作模式,通过裂区试验,在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下,设置旋耕、深松+旋耕、深松+旋耕+耙压2遍共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测墒补灌条件下深松和耙压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能明显促进小麦拔节后对0~200cm土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深松+旋耕处理相比,深松+旋耕+耙压2遍处理显著减少小麦播种至越冬前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在全生育期无灌水的条件下总耗水量减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条件下,深松+旋耕+耙压2遍处理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量明显提高,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高产条件下小麦生产提供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以山农15和烟农21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0~140 cm土层平均相对含水量)处理[W0:拔节(60%)+开花(55%);W1:拔节(75%)+开花(65%);W2:拔节(75%)+开花(75%)],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水分供应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在W1处理下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W2处理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和W2条件下,山农1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烟农21。山农15各水分处理的总耗水量显著高于烟农21。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和比例显著高于烟农21,而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低,灌溉水利用量无显著差异;在W2条件下,山农15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高于烟农21,生育期降水利用比例无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量和比例高。在W0和W1条件下,山农15对20~60、60~100、140~200 cm土层的播前土壤贮水利用量均高于烟农21,说明山农15利用中下层播前土壤贮水的能力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山农15为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两个品种均以W2为兼顾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水分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以郑单958(耐旱性强)和驻玉309(耐旱性弱)为供试材料,通过池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两个玉米品种的吐丝前后土壤水消耗、水分利用和子粒产量的影响。正常供水下,两个品种吐丝前和吐丝后土壤水消耗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子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水分胁迫下,全生育期各土层(0.2~1.6 m)水分消耗量均为郑单958少于驻玉309,吐丝前和吐丝后郑单958土壤水消耗量分别比驻玉309少12 mm和21mm,且分别以0.2~0.4 m(吐丝前)和0.8~1.0 m(吐丝后)土层品种间差异最大。水分胁迫下,郑单958和驻玉309的生育期耗水量分别为454 mm和487 mm,子粒产量分别为8 320 kg/hm~2和7 290 kg/hm~2,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耐旱品种郑单958以较少的水分消耗生产更多子粒,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影响糯玉米鲜食品质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内外目前有关鲜食糯玉米研究的现状,就与糯玉米鲜食品质密切相关的适宜采收期、速冻保鲜技术、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以及造成口感差异因子的研究作一简要总结,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大豆籽实产量与其需水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盛学 《大豆科学》1991,10(4):304-309
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份状况与叶细胞浓度和叶水势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水份生理指标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的相关。不同灌水形式的试验和田间需水量的测定表明,大豆籽实产量71~260kg/亩的需水量为200~367m~3。在此范围内两者近乎直线正相关,当耗水量超过367m~3/亩时大豆籽实产量无明显增加。大豆在幼苗期、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期的适宜土壤湿度分别是田间最大持水率的70%、80%、8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