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的《农地法》是日本政府在1952年制订的,之后又经多次修改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农地改革与1952年《农地法》的制订 日本战前占统治地位的农地制度,是所谓“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其主要特征是:少数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农地,但一般并不直接经营农业,甚至不生活在农村,而是把这些农地出租给大佃农耕种,坐享租米之利;地主所获地租收入很少用于农业投入,而主要用于奢侈生活消费或农外投资;直接经营农业的农户一般并不占有或很少占有农地,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明代外戚十分孱弱而忽视其在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外戚同其他的贵族地主并没有本质区别,作为皇帝的椒房责成,他们大肆占有庄田并对佃户实行残酷的剥削.虽然明朝多位皇帝先后下诏限制外戚占田,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外戚庄田是明代经济上的“顽疾”,严重影响了明代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3.
略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农耕图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这个时期,随着牛耕技术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加趋于成熟。西汉晚期,土地兼并逐步加剧,以致形成东汉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膨胀发展。封建制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在各种各样的考古材料上也打上了烙印。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就是以这种大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为基础,在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条  相似文献   

4.
洪秀全的农业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建立"大同"社会;土地国有,平分田地;农副产品统一、平均分配;"军"是农村公社。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打破了封建等级观念;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启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确立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对后来的革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构成生产关系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形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及相应的分配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 ,所有制问题是一个社会制度建立以后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迅速建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事实证明 ,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脱离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 ,难以成为我国经济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强大基础。邓小平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提出我国应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地主私有制,随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则确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这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制度性便利。同时,消灭了土地食利阶层,从所有制上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正义,为创造良好的公平环境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彦威 《农业考古》2001,(3):123-126,128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极 大地调动起了 农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枷锁的解放区农民积极参加农业 生产,各科研机关也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这些都促进了解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放区日益 巩固和壮大,为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强 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山西、河北、山东、华中解放区的一些农民 直接从地主手中夺…  相似文献   

8.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张桂林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从40-50年代开始,对农地占有制度和使用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  相似文献   

9.
李三谋 《农业考古》2002,19(3):207-214,218
明代 ,我国的地主经济、商品经济以及高利贷活动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的土地买卖市场逐渐兴盛起来。社会上的货币垄断者官僚、地主和商人等在不同的时期 ,以不同的形式积极投资土地 ,并普遍地扩大购置田产的规模 ,反复地推动着农村土地所有权转移的进程 ,从而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内封建经济的结构与形态。一、田产交易的态势元末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全面地打乱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 ,有力地削弱了地主经济 ,以至造成导致明朝初期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重建官庄、移民垦荒、计民授田、惩治豪强兼并 ,从而使国内产生了较多的自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旧的成立,农村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演变过程.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随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逐步发展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的土地由个人所有完全转变为集体所有,这种体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和平均主义分配的管理办法,严重脱离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大地挫伤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与农民问题一开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留下大量的论述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文献。但马克思关注更多的是较先进的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国有化问题,而恩格斯关注更多的则是较落后的法国、德国等小土地所有制的合作化问题,并写下《法德农民问题》这一落后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性著作。在这篇文献中,恩格斯指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较落后国家,合作社是一条引导小农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唯一道路。但集体经济"仅仅"是要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不改变其对财产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这是本文"再思考"的焦点——中国50年代的合作化,根本教训就是:不是变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是变小农的"私人所有"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与农民问题一开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留下大量的论述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文献。但马克思关注更多的是较先进的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国有化问题,而恩格斯关注更多的则是较落后的法国、德国等小土地所有制的合作化问题,并写下《法德农民问题》这一落后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性著作。在这篇文献中,恩格斯指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较落后国家,合作社是一条引导小农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唯一道路。但集体经济"仅仅"是要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不改变其对财产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这是本文"再思考"的焦点———中国50年代的合作化,根本教训就是:不是变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是变小农的"私人所有"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3.
东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了保护地主商人的利益,巩固统治,没有采取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反而对商业采取放任的态度。所以,东汉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与之相适应,出现了里有公侯之富,邑有帝王之尊的商人地主阶层。此外,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也疯狂兼并土地,采用庄园的形式来组织生产。东汉的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4.
民国前中期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谋  李震 《农业考古》2000,7(1):149-154
作为封建社会重要经济基础的农业租佃关系,是以地主过多地占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并将之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从而获取其全部剩余劳动乃至部分必要劳动──地租为主要内容的。它的存在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本条件的,在晚清至民国的近代社会里,我国的土地占有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其地租剥削关系依旧延续下来。只是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诸种新因素之影响,而使这种传统的租佃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涂上了半殖民地的色彩,并朝着逐步适应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买办势力共同需要的方向发展。 一、永佃制走向没落 …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由实体形态占主体向知识形态占主体转变,生产关系由实体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占主体向以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转变,社会政治生活关系由封闭性、等级化转向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社会生活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6.
美国早期(1585~1775)的居民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组建了一个个乡村。乡村的自由居民广泛地获得了北美殖民地当局授予的土地,乡村自治得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早期民主制度的基础,它的出现表明美国早期社会走出了欧洲封建贵族社会的泥潭,顺利地进入了资本主义民主社会。而美国式的民主,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虚伪性和严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正>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是提升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稳定我国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队伍的必然趋势。故此,就需要我们重视对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工作。下文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进行简要的探究。1当前农牧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农牧民学习能力较为低下由于农村牧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故此他们的学习能力较低,此外加上他们远离中心城市,所以他们对土地以及草场的依赖感更强,他们缺乏提高自己的自觉性。有一小部分农  相似文献   

18.
韩振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89-16591,1659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结构重组,中农贫农成为主要的阶级。在这一结构性变动中,减租减息政策、公粮政策和发展生产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减租减息使地主经济受损,出卖土地;公粮政策增加了他们的负担,经济进一步收缩;发展生产政策中地主富农不敢发展,而农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利益,买入土地,增收致富。随着地主富农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其政治地位普遍下降,他们能留在统一战线内部,是抗战时局的发展、根据地形势及他们身边生活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不单纯是减租减息政策本身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甸牦牛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经过历史的驯化培育出的一个适应迪庆高原环境的肉奶役兼用型的牛种,是农牧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藏民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虽然人类驯养其部分特征发生了变异,但仍保持着独特的野性。中甸牦牛有性格粗暴好斗、认生等特点,特别是中甸牦牛大部分时间均在高山牧场,给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监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多年,本文介绍中甸牦牛血液采集的步骤和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变革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及其变动的趋向。“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土地所有制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的井田制,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是构成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奴隶社会的现实基础,是这一历史时期奴隶制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关系的总根源。考察井田制的瓦解过程,是我们考察春秋战国时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经济形态过渡的着眼点。周武王克纣成功,实行“封邦建国”之始,即宣布全国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天子的,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又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表明周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的法权体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