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真菌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真菌培养线虫的效果有较大差异.链格孢菌(Alternariasp.)、镰刀菌(Fusarium sp.)的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可选用于培养水稻干尖线虫.在真菌菌落上,不同的接虫量以及不同的温度和培养时间对水稻干尖线虫的培养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干尖线虫室内人工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同一培养基质上研究了温度、光照、湿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差异明显,在温度30℃,光照6h,湿度90%条件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台湾兰花截获水稻干尖线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梁 《植物检疫》1991,5(1):38-39
  相似文献   

4.
水稻干尖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干尖线虫的rDNA-ITS序列,设计出水稻干尖线虫的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部分rDNA-ITS1和部分5.8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实现了单条活的或4%的甲醛(FG)固定的水稻干尖线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水稻品种种子携带干尖线虫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群体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稻3、辽粳294、旱禾、沈农389、1437、辽盐188、辽盐34等26个品种的种子上携带有水稻干尖线虫。胚乳发育正常的饱粒种子中带虫率、线虫虫量最高,空粒种子带虫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叶鞘定量接种雌虫的处理方式,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对水稻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叶鞘接种水稻干尖线虫1、3、5、10头/株均能引起水稻发病,且随干尖线虫接种量的增加,水稻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同时,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其株高、谷粒数、千粒重、穗长、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长等生长指标均随接种量增加而减少,高节位分蘖数随接种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进口百慕达草截获水稻干尖线虫及其除害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为民  曾翔 《植物检疫》1998,12(6):339-341
从惠州港进口产自美国夏威夷的百慕达草中发现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线虫——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beseyiChristie,1942。已对所有百慕达草实行隔离种植,并在种植期间用45kg/hm2涕灭威进行除害处理2次,该线虫已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  相似文献   

9.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该病在江苏、浙江等省许多区域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引起"小穗头"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2007年在荆州市西郊水稻田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此病,引起部分水稻叶尖枯,小粒翘穗,晚熟,产量严重下降;通过研究,确认了水稻干尖线虫是引起水稻叶尖枯病原的病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年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寻找新的水稻干尖线虫病害防控方法,通过在胡萝卜愈伤组织、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水稻中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方法对其生殖方式、生活史和温度对其存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个水稻干尖线虫种群中,只有G8-315种群可孤雌生殖;在25℃下,水稻干尖线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上生活史均约为12 d,在水稻苗上生活史约为11 d;-20℃以下低温或42℃以上高温处理12 h,在清水、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中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处理72 h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带虫干燥谷粒在-80、-20和4℃低温保存6个月后,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25℃(对照),其中-80℃保存的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为0;56、70和80℃高温处理12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80℃处理16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水稻幼苗各部位均可检测出水稻干尖线虫,其中假茎部位水稻干尖线虫数量...  相似文献   

11.
水稻干尖线虫是水稻上重要的寄生线虫,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14-3-3蛋白调控生物体的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一系列生物过程。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分离获得了一个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14-3-3基因,命名为Ab-14-3-3-a。Ab-14-3-3-a全长c DNA序列含有59 bp的5'非翻译区(UTR)、编码251个氨基酸756 bp的开放阅读框。Ab-14-3-3-a DNA序列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Ab-14-3-3-a蛋白与其他植物寄生线虫14-3-3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与植物寄生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原位杂交显示Ab-14-3-3-a特异定位于成虫的背食道腺细胞中,表明其在线虫取食和寄生过程中发挥潜在功能。qRT-PCR显示,Ab-14-3-3-a在水稻干尖线虫各个龄期均表达,其中在成虫表达水平最高,而在发育过程中幼虫表达水平最低。当线虫取食不同寄主时,Ab-14-3-3-a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线虫取食感病水稻早期,Ab-14-3-3-a表达水平上升1.5倍,而取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时Ab-14-3-3-a表达可提高数百倍。利用体外RNA干扰技术将Ab-14-3-3-a的表达进行有效抑制,结果显著影响了线虫的产卵、成虫发育以及线虫种群数量。综上,Ab-14-3-3-a参与调控水稻干尖线虫的取食行为和发育进程。本研究相关结果有助于拓展植物寄生线虫14-3-3蛋白功能,为深入研究线虫与植物互作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詹国平  隋延文 《植物检疫》1992,3(3):161-164
试验利用灰葡萄孢霉 Botrytis cinerea 成功地培养了草莓线虫却 Aphelenchoidesfragariae;培养过程中,硫酸链霉素和草莓线虫接种数量对繁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瑞丽口岸在随水果、冰冻鱼、禽蛋、木制工艺品等货物入境的稻草、谷壳中检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1942,并对铺垫物进行了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4.
水稻潜根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iella oryzae)的致死温度为51℃ 10分钟。在零下的低温,该线虫最多只能存活30小时,但它能在水稻生长受抑制的温度(40。C)下生活1个月左右。该线虫耐水淹而不耐干燥,在5-32℃的室温散光条件下,浸在无菌水中的线虫可以存活185-240天,但在室内(湿度为70-85%)自然凉干后,最多只能存活84小时。该线虫对酸碱度的适应性非常广,在水稻无法生存的pH2.2和pH12.4的缓冲液中都可以分别存活10-15天和20-30天。紫外光和直射阳光对该线虫有强烈的杀死作用,在20W的紫外灯下(灯距25cm)照射60分钟或在4-8万Lux的太阳光下照射2天,可以将线虫全部杀死。220V或15000V高压,对该线虫都无击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小粒翘穗病原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稻小粒翘穗病原的分离、鉴定、接种验证等一系列病理研究,确认了水稻干尖线虫是引起水稻小粒翘穗的病原。小粒翘穗为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病害的症状表现与水稻品种类型有关。用16%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60h后催芽播种,可有效地防治该病害,防治效果为94.65%。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稻黑点米形成的原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98%杀螟丹可溶粉剂浸种杀灭种子中越冬干尖线虫,收获后调查各小区收获稻子中干尖线虫数量及黑点米率,初步明确了水稻黑点米形成是由于干尖线虫的刺吸引起。通过干尖线虫接种,收获的稻子出现黑点米症状,并从黑点米中分离到干尖线虫,进一步证明干尖线虫危害是导致黑点米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寄生于水稻根部的重要病原线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皆有分布,然而江苏稻区有关该线虫发生和危害鲜有报道。从江苏省农科院水稻实验田采集的水稻根部分离到大量潜根线虫,利用光学和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确定所分离到的线虫优势种群为细尖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mucronata),de-Man形态学数据显示江苏分离群体与其他已报道的H. mucronata分离群体具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处于标准模式值范围。分别对ITS-rRNA、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和热激蛋白90(Hsp90)序列进行PCR扩增,新获得的H. mucronata ITS序列与中国台湾和比利时分离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比较各分离群体的ITS1、5.8S和ITS2序列碱基变异,显示我国江苏、台湾和比利时群体差异最小。基于28S rRNA D2-D3扩展区、18S rRNA和ITS-rRNA序列构建的贝叶斯和最大似然进化树将潜根线虫划分为3个进化分支,与已报道的其他H. mucronata种群共同位于第二分支。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1~2007年在南京机场、新生圩等3口岸现场采集的695批次木材料样本进行检疫,4次发现了松材线虫;总结了切合口岸实际的松材线虫检疫方法;针对口岸上截获松材线虫时常出现仅有幼虫的问题,研究了用真菌进行单异活体培养和松材线虫罹病木保湿法培养松材线虫的两种快速培养方法;9种真菌选择培养松材线虫效果表明,灰葡萄孢是培养松材线虫的最有效真菌,盘多毛孢等用作培养松材线虫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斯氏和异小杆线虫人工大量培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日畴 《昆虫天敌》1993,15(4):183-193
昆虫病原斯氏和异小杆线虫的大面积田间应用要求线虫有效地生产,本文介绍业已建立线虫大量培养方法及合适于大规模生产线虫的工厂化培养系统及有关的技术参数,并讨论其优化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为靶标,从249株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内生真菌中筛选到活性较强的菌株10个,其中菌株FDYS-1活性最高,培养滤液对线虫的致死率达99%;培养滤液杀线活性热稳定性好,121℃处理20min仍不失活,而且活性物质的产生能力遗传稳定,连续继代6代后致死率仍达90.43%。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PD培养液、初始pH5~8、150r/min、装液量100ml/500ml、接种7块菌饼(φ=5mm)的条件下培养3d,菌株FDYS-1生长最好,滤液杀线活性最强,稀释3倍后对松材线虫的致死率仍高达96.45%。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培养时间是影响培养滤液杀线活性的关键因子。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FDYS-1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