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九五"以来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分析入手,探讨品种权保护对玉米育种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玉米品种审定的标准化、品种权保护与品种审定程序衔接、生物技术对玉米育种技术和新品种保护的支撑等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育种单位众多,但所育品种同质化程度高,个性化品种少,品种寿命短。应组建生态区玉米育种中心,协作开发,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对玉米品种审定、区试、扩展DNA指纹鉴定用途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鲁楠  张然  尹航  张雪清  杨忠群 《玉米科学》2008,16(6):164-166
在统计分析吉林省23年玉米品种审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育种研究专利和品种权保护的有关状况,探讨吉林省玉米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水稻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依据,对1985-2007年通过湖南省审(认)定的282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析.在审定的205个杂交稻组合中,表现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组合有30个,占14.6%,表现抗或中抗稻瘟病的组合有9个,占4.4%;在审定的77个常规稻品种中,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品种有23个,占29.9%,抗或中抗稻瘟病的品种有19个,占24.7%.说明湖南杂交水稻抗性育种水平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SSR标记为技术手段,利用20对核心引物,构建吉林省2005~2009年审定的174份普通玉米新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同时分析不同年份间审定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供试17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略有下降,但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年份间玉米品种的个别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分析可能在育种过程中人为施加了较强的定向选择而保留了下来,说明随着年份的变化,个别稀有等位基因可能在减少,但遗传多样性并没有降低。同时说明在评价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变化时,多态性信息指数反映的应该更加客观一些。吉林省玉米品种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近些年吉林省审定的品种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变化较小,没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SSR标记为技术手段,利用20对核心引物,构建吉林省2005~2009年审定的174份普通玉米新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同时分析不同年份间审定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供试17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略有下降,但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年份间玉米品种的个别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分析可能在育种过程中人为施加了较强的定向选择而保留了下来,说明随着年份的变化,个别稀有等位基因可能在减少,但遗传多样性并没有降低.同时说明在评价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变化时,多态性信息指数反映的应该更加客观-些.吉林省玉米品种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近些年吉林省审定的品种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变化较小,没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宋雷  宋雨  王大朋  缪玲敏  宋协良 《玉米科学》2007,15(Z1):072-072
我国的玉米生产单产水平伴随着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升,继掖单13和农大108之后,郑单958以其产量高、广谱适应性好、耐密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成为国内玉米高产区的对照品种。但随着推广年限延长,品种混杂,自交系退化,在抗病性能方面呈现出逐年减弱的趋势,因此选育出比郑单958更具有优势的品种已成为国内玉米育种的重要课题之一。良玉8号的育成是借鉴了郑单958的组配模式,在综合农艺性状、株型结构特别是水平抗性方面进行了改良。2006年12月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吉审玉2007050。  相似文献   

9.
江育418是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的半紧凑型玉米单交种,2008年通过吉林省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08042。该品种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综合抗性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丹玉311是以高产、宜机收为育种目标,以自选系丹3145为母本、丹3140为父本育成玉米的新品种。丹玉311通过了东华北和西北两大玉米主产区的国家审定以及辽宁省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商品品质优良的特点。分析玉米新品种丹玉311的选育背景及过程,总结丹玉311在各级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农艺性状、病害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结果,评价其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等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11.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遗传剖析对抗虫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330×K36的F2:3群体(114个家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叶片侵害度性状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6、7和10上;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5、8(2个)上;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1和8上;以隧道长度/虫孔数为鉴定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7和10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21.5%之间。大部分QTL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12.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13.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田种植诱集作物对降低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两侧晚播相同玉米品种或甜玉米品种,通过对正常播种区与晚播区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出,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内局部晚播相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能够明显降低二代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二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58%~76%。晚播的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因而减轻了二代玉米螟在正常播种玉米田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对靶标害虫的毒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的初步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鉴定随机分离自亚洲玉米螟幼虫僵虫的10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其进行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均呈现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6.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17.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及其抗虫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杨春英  宋建成 《玉米科学》2001,9(1):088-093
本文从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培育及商品化,Bt毒蛋白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对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杀虫效果、对天敌种群数量和玉米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玉米螟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产生抗性及解决措施、应用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潜在的生态风险性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鲜食玉米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许金芳  宋国安  刘佳 《玉米科学》2007,15(6):040-042
通过对鲜食玉米研究与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鲜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及发展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品种类型,选育专用型新品种;加强安全农业投入品及关键技术研究;加速产品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研究;尽快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体系及检测体系;五是农牧结合,加大鲜食玉米秸秆的科学合理利用研究,确保鲜食玉米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