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建明 《世界农业》2006,(12):60-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是科学总结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探研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过的历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创立、发展以及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走过了艰辛而曲折的历程。十一届三中仁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群众路线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密切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针对目前宁夏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做好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坚持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大力开展“村企互动”,共建新农村活动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教育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激励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韩伯成 《甘肃农业》2006,3(7):17-18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主题。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坚持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核心阅读:目前,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最高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政党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发展观的重大转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发展新阶段对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形势下如何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度和满意度。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健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五是建设公平中国;六是建设阳光领导。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今后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我国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分析了西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村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本文从长丰县村庄现状出发,分析了村庄规划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强长丰县村庄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法要览     
《农家致富》2005,(24):47-47
我国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正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更是建设文明乡镇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石。笔者开展"郑州市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调查",共收到1108份答卷,剔除无效、孤证等情况,得到126份有效样本。一、调查情况(一)政策宣传方面政策的宣传关系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顾和梳理百年乡村治理的历程,可将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传统乡绅过渡时期、基层政权建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振兴时期。纵观由各个时期串联起来的百年乡村治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加强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相辅相成;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类治理主体,这些经验启示的积累和沉淀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报刊博览     
《新农村》1999,(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摘自《半月谈》)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整体性上去考察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包含了50年代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精辟概述,也包含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当中所坚持和发展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通过探索新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巩固工农联盟。  相似文献   

17.
《浙江现代农业》2006,(3):F0002-F0002,F0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扎实推进。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表,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根据我们长期对中国基层农村的考察,初步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或日发展路径,并进行简要评述,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可资借鉴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凡真 《吉林农业》2006,(12):10-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扎实推进。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也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时间表,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明年农业工作的丰要任务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必须始终不渝地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工作中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农民成为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同时农民成为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做到:第一、在政治上尊重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第二、在经济上必须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鼓励和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主体;第四、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