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阳89-366是偏矮秆粳稻,与粳,籼,爪哇3种类型品种杂交,F1代结实率与亲本无显著差异,具有广亲和性,与爪哇型品种发交F1代优势性状多而强,与偏矮秆品种杂交F1代株高半矮秆,是水稻超高产交育种有应用前景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以粳稻沈农89-366为母本与粳、籼、爪哇3种类型稻杂交,F1代稻谷的米质表现值介于双亲之间,接近亲本均值.米形呈现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稻谷粒形与米形呈极显著正相关.米长与米宽和出米率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与长宽比和AC值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中国籼、粳稻米质改良的方向是选育米形偏籼而米质偏粳的中间类型米,改良的途径是不同类型间的杂交,获得各自优良米质性状的互补.在收获前以稻谷或稻米的长度和长宽比为指标进行米质选择是简便、易行和高效的田间米质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粳稻沈农89-366为母本与粳、籼、爪哇3种类型稻杂交,F1代稻谷的米质表现值介于双亲之间,接近亲本均值。米形呈现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稻谷粒形与米形呈极显正相关。米长与米宽和出米率呈极显和显的负相关,与长宽比和AC值呈极显和显正相关。中国籼、粳稻米质改良的方向是选育米形偏籼面米质偏粳的中间类型米,改良的途径是不同类型间的杂交获得各自优良米质性状的互补。在收获前以稻谷或稻米的长度和长宽比为指标进行米质选择是简便、易行和高效的田间米质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0238D是一个株高54.00 cm的矮秆冬小麦新种质,为了明确其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该种质进行了遗传分析和赤霉酸敏感性鉴定。用高秆品种中国春(株高126.00 cm)、阿勃(株高114.00 cm)与N0238D杂交,并用N0238D回交,F1代株高均接近或稍高于中亲值,F2代株高分离为矮秆、半矮秆、高秆三种类型,分离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BC1F1代矮秆植株数和半矮杆植株数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结果表明,N0238D的矮秆性状由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赤霉酸测定试验表明,该矮秆种质为赤霉酸不敏感型。  相似文献   

5.
将sd-r新半矮秆基因的品系RA73与sd-1半矮秆基因的6个保持系金23B、Ⅱ-32B、协青早B、K17B、粤丰B和龙特蒲B杂交。2006年在贵阳种植亲本、F1和F2,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试验结果,亲本的株高为82.4~94.5 cm,F1的株高为130 cm左右,F2代植株高度产生分离,经χ2分析,高株(101~140 cm)∶半矮秆(71~100 cm)∶矮秆(45~70 cm)的比例符合9∶6∶1,出现了两对高秆显性基因互补的遗传现象,这两对高秆显性互补基因分别来源于各自的原始高秆品种。讨论了RA73的sd-r半矮秆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沈农606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抗稻瘟病超级稻品种沈农606为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配制杂交组合。利用ZA1菌系对两亲本及其F2代单株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沈农606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根据F2代单株的抗病鉴定结果,采用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从9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抗、感池间表现出多态性的SSR引物RM574,利用RM574对F2代311个感病单株进一步扩增,将该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上,遗传距离为8.7cM。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作母本与小麦高秆品种杂交,获得F1杂种和F2分离群体。初步遗传分析表明,山农31504-1的矮秆性状由部分显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外施赤霉酸表明,山农31504-1对赤霉酸不敏感。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中国春端体系对山农31504-1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证明矮秆基因位于山农31504-1的2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8.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作母本与小麦高秆品种杂交,获得F1杂种和F2分离群体。初步遗传分析表明,山农31504-1的矮秆性状由部分显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外施赤霉酸表明,山农31504-1对赤霉酸不敏感。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中国春端体系对山农31504-1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证明矮秆基因位于山农31504-1的2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公驹8 -11月龄体尺、体重测定,初步研究伊犁马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为伊犁马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理论数据.[方法]试验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测定并分析,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与伊犁马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指标总体呈现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奥尔洛夫F1代>伊犁马;管围总体呈现出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伊犁马>奥尔洛夫F1.[结论]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8~11月龄生长规律与伊犁马基本相同,但是生长发育水平优于伊犁马,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呈现出部分其父本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说明引进优良品种马匹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明显;并且以伊犁马作为母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有选育出伊犁马新品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用具有sd-r新半矮秆基因的品系RA73与具有sd-1半矮秆基因的4个恢复系(明恢63、明恢86、蜀恢527和成恢047)杂交,对亲本、F1和F2的株高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株高为82.4~94.5cm;F1的株高为126.6~133.1cm;F2代植株高度产生分离,高株(101~140cm)∶半矮秆(71~100cm)∶矮秆(45~70cm)值经χ2分析,符合9∶6∶1的比例,为2对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独立分配遗传。探讨了sd-r半矮秆基因在杂交水稻上应用的可能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14.
研究寒地水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特性,以中秆弯曲穗型品种和半矮秆直立穗型品系杂交,分析F2代穗型分化和相关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的杂交后代其数量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南麦302(南30-2)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2002年用矮秆大穗品系16-1为母本,早熟、抗性好的攀早抗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2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选育过程 在该品种选育过程中,对F1~F4代植株高度加大选择压力,同时兼顾抗性(条锈病、白粉病)等质量性状的选择,对F5代以后的高代则在大穗、分蘖成穗率、落黄性、丰产性等数量性状上进行选择,2007年稳定出圃大穗、矮秆、抗倒伏、落黄好、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产量高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红花紫荚高秆豌豆品种 Cv 13 和白花绿荚矮秆豌豆品种 Cv 4 两个亲本,选育适合在 广东种植、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红花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方法】以豌豆品种 Cv 13 和 Cv 4 为亲本,通过 正反交获得 F1 代后,再次种植,以红花、紫荚和矮秆 3 个性状为选育目标,从 F2 杂交后代中筛选红花紫荚矮秆 豌豆新品种。【结果】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高秆相对于矮秆为显性性状,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分离规律; 荚色与花色有关,红花对应紫荚,白花对应绿荚,而荚色由质量性状控制。通过对 F2 代筛选得到两个红花紫荚 矮秆豌豆新品种,命名为 1 号和 2 号,对其相关表型和品质进行分析发现:1 号株高 94.00 cm,开红花结紫荚, 花青素相对含量 0.65;2 号株高 90.00 cm,开红花结紫荚,花青素相对含量 0.34。【结论】1 号和 2 号均是红花 紫荚矮秆豌豆新品种,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其中 1 号花青素含量相对较高、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4染色体上。【结论】该矮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由T-DNA插入引起,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上,可作为进一步分离该基因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高原粳稻与中矮杆粳稻间的17个杂交组合F1及7个杂交组合F2的研究表明,F1代株高介于双亲之间,高秆与矮秆均不表现显性,F1代株高与中亲值间的相关极显著。在F2代,大多数组合有超亲分离现象,株高分布呈一连续单峰曲线,故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遗传力较高,育种中可于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南麦302(南30-2)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2002年用矮秆大穗品系16-1为母本,早熟、抗性好的攀早抗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012年1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选育过程在该品种选育过程中,对F1~F4代植株高度加大选择压力,同时兼顾抗性(条锈病、白粉病)等质量性状的选择,对F5代以后的高代则在大穗、分蘖成穗率、落黄性、丰产性等数量性状上  相似文献   

20.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