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喉貂直针毛扫描电镜特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谢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1-15682
[目的]为黄喉貂毛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及鼬科各属间亲缘关系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黄喉貂背部、腹部、颈部、喉部和臀部直针毛的鳞片花纹类型进行观察。[结果]鳞片花纹类型较单一,5个部位的主要鳞片类型均为杂波型,背部和颈部的毛鳞片类型及排列较为相似。与同科的其他种类毛相比,主要鳞片的类型极为相似,但比例存在差异。[结论]动物毛发的鳞片类型及髓质指数可为动物的分类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6种犬科动物直针毛的扫描电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我国分布的6种犬科动物背部和腹部直针毛的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犬科动物直针毛鳞片花纹类型主要有杂波型、长瓣型、杂瓣型、扁平型和方瓣型,毛鳞片形态在属间和种间存在差异,同一种类身体不同部位毛的鳞片形态也有差异,同一根毛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依据本项研究,笔者探讨了利用犬科动物毛鳞片花纹进行物种识别的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侯森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83-19884
[目的]为猪獾、狗獾和鼬獾的鉴定提供参考,并为打击非法猎捕獾类动物的犯罪行为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猪獾、狗獾和鼬獾的背部和腹部毛的鳞片花纹类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3种獾的背部和腹部被毛的主要鳞片类型均为杂波型,但鳞片的高度和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同种类型鳞片的高度和密度等信息可为动物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貉直针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貉毛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及犬科各属间的亲缘关系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貉背部和腹部的直针毛的毛髓质指数和鳞片类型进行观察,同时观察了貉颈部和臀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结果]貉背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为65.7%,腹部为52.3%,颈部为35.1%,臀部为36.4%,4个部位的髓质指数区间为34.5%~66.7%。貉背部、腹部的直针毛的鳞片排列顺序基本相同,背毛的主要鳞片类型是杂波型和杂瓣型,腹毛的主要鳞片类型为杂波型,背毛、腹毛的毛尖均为冠状型,毛根均为扁平型,与其他犬科动物同部位的直针毛鳞片类型相比,差别明显。[结论]动物毛发的鳞片类型及髓质指数可为动物的分类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侯森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72-15274
应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沙狐、狼和貉的背部和腹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及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狐2个部位的髓质指数区间为71.4%~82.9%,狼的为43.6%一62.9%,貉的为51.2%~66.7%;毛鳞片形态在属间和种间存在差异,同一种类身体不同部位毛的鳞片形态也有差异,同一根毛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沙狐背毛主要鳞片类型为方瓣型,腹毛主要鳞片类型为长瓣型;狼背毛的主要鳞片类型为方瓣型,腹毛的主要鳞片类型为杂波形;貉背毛的主要鳞片类型为杂波型、杂瓣型,腹毛的主要鳞片类型为杂波形。用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对3种动物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但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猫科动物直针毛显微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大灵猫、小灵猫和果子狸的背部、腹部、颈部和臀部直针毛的毛髓质指数和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结果]大灵猫背、臀、腹、颈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68.8%~87.5%,小灵猫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62.5%~87.5%,果子狸4个部位的毛髓质指数区间为42.9%~61.6%;毛鳞片形态在属间和种间存在差异,同一种类身体不同部位毛的鳞片形态也有差异,同一根毛的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用毛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对3种动物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但鉴别有一定的难度。[结论]在物种鉴别中,毛的纤维形态结构如鳞片类型、髓质花纹可作为兽类分类的佐证,在野生动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沙狐毛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及犬科各属间亲缘关系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沙狐背部和腹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鳞片花纹类型进行观察。[结果]沙狐背部直针毛的髓质指数为81.7%,腹部为72.0%,2个部位的髓质指数区间为71.4%~82.9%,说明同科动物的髓质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沙狐背部、腹部直针毛的鳞片排列顺序基本相同,长瓣型鳞片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杂波型和方瓣型,冠状型仅见于毛尖,扁平型仅见于毛根部,过渡型所占比例较小,与豺同部位的直针毛鳞片类型相比,差别明显。[结论]动物毛发的鳞片类型及髓质指数可为动物的分类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钢直尺、H6303i生物显微镜及配套的图片处理、测量软件系统(重光数码显微系统),测量紫貂(Martes zibellina)、松貂(Martes martes)和美洲貂(Martes americana)的背中部冬季直针毛长度、细度、近毛根细度、髓质细度、毛根无髓段长度及各类型鳞片比例等形态学指标;使用SPSS19.0对比分析测定数据。结果表明:紫貂、松貂和美洲貂的直针毛均呈典型纺锤型,髓质花纹类型均为网格型-B,鳞片类型、排列顺序、主要鳞片类型相近。松貂直针毛的长度、细度、髓质细度、毛根无髓段长度、扁平型鳞片比例显著高于紫貂(P0.05),而瓣状型鳞片比例明显低于紫貂,在其他性状方面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美洲貂的直针毛细度、扁平型鳞片比例显著低于松貂(P0.05),毛长度、髓质细度、近毛根细度、髓质指数等性状方面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紫貂和美洲貂只在直针毛的细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雄性黄鼬直针毛无髓段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普通钢尺测定了黄鼬东北亚种(Mustelasiberia manchurica)雄性成年个体头部、背中部、腹部、臀部、尾部直针毛毛长度,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毛尖无髓段和毛根无髓段长度,并计算出占整根毛长度的比例:腹部直针毛毛尖无髓段长度为(1.23±0.51)mm,占毛长的比例为(5.89±2.94)%,毛根无髓段长度为(0.96±0.18)mm,占毛长比例为(4.51±1.22)%,这两个指标均在一些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另一些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毛尖无髓段长度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同一个体的头部、背中部、腹部、臀部和尾部的直针毛毛根无髓段长度均值(0.85±0.15)mm,部位之间差异不显著;毛尖无髓段长度为(1.09±0.66)mm,部位间差异显著。测定结果提示:毛在生长阶段髓质细胞开始分生的时间可能滞后于皮质细胞,而其结束的时间早于皮质细胞;相对于皮质细胞,髓质细胞结束分生的时间在身体不同部位比较统一;毛尖无髓段长度在身体部位之间的变异显示,不同部位直针毛毛尖受到的磨损程度不同,而且也因个体而异。  相似文献   

10.
对大兴安岭漠河地区的黄鼬和小兴安岭通河地区的黄鼬的多个部位直针毛的毛长度、毛细度和髓质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尾部外,漠河黄鼬直针毛在长度和细度上均大于通河黄鼬,且漠河黄鼬直针毛的毛长度和毛细度呈现出雄性显著大于雌性;除雌性个体的头部和背中部外,漠河黄鼬直针毛的髓质指数均小于通河黄鼬,除漠河黄鼬尾部和通河黄鼬头部外,其他部位直针毛的髓质指数均呈现雄性小于雌性.漠河黄鼬为适应寒冷气候需要增强保温功能,而形成比通河黄鼬长、粗和髓质更发达的直针毛.  相似文献   

11.
瓜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瓜实蝇B actrocera(Z eug od acus)cucurbitae在10、14、18、22、26、30、34和38℃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取食、交尾和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最适发育温度在26~30℃范围内。14℃下卵期3.5~4.0 d,平均(3.68±0.14)d,30℃下仅需1 d;幼虫于14℃下历期最长为(9.0~16.0)d,平均(11.73±1.21)d,30℃下最短为4.0~6.0 d,平均(4.83±0.24)d;蛹14℃下最长为24.0~33.0 d,平均(26.95±0.41)d,最短30℃下为6.0~7.0 d,平均(6.39±0.02)d。成虫白天活动,黄昏时交尾,羽化多集中于凌晨。卵产于瓜皮内,以幼虫蛀食瓜肉为害,老熟幼虫脱离瓜果进入土中化蛹。  相似文献   

12.
首次采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橘小实蝇及其近缘种的线粒体COⅡ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DGGE可以区分实蝇属不同种类的COⅡ和16S rDNA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13.
大螟的营养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害虫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对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幼虫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虫体的蛋白质、脂肪、总糖、胆固醇及灰分含量分别为146.0,119.1,2.0,0.4和23.1 g/kg;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94.7 g/k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2.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4.1%,符合FA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即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大螟幼虫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97.9 g/kg,高于大多数动物性油脂及畜肉类食品,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丰富,含量高达580.1g/kg,而必需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为17.8 g/kg;大螟幼虫还含有K、Ca、Mg、Fe、Zn、Cu、Mn、Co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4.
胡萝卜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DcCHS基因家族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是类黄酮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测定胡萝卜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的类黄酮含量,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胡萝卜CH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苗期还是收获期,胡萝卜叶中的类黄酮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根中的含量。叶中的类黄酮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无显著差异,而根中的类黄酮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却差异显著。胡萝卜基因组中共有12个DcCHS基因,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氨基酸序列长度为253~398 aa,外显子1~3个。经预测,DcCHS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DcCHS蛋白可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含有10种保守基序,motif1、4、6、7为CHS蛋白N端结构域,motif2、3、8为CHS蛋白C端结构域。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胡萝卜CHS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旨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胡萝卜 4CL基因,揭示该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组织表达模式及胁迫响应情况,为胡萝卜 4CL的功能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基于AMP结合结构域(PF00501)的隐马尔可夫模型文件,利用HMMER软件对胡萝卜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胡萝卜 4CL基因(命名为 Dc4CL);利用ProtParam分析 Dc4CL的理化性质;利用MEGA6对Dc4CL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使用GSDS2.0、MEME分析 Dc4CL的基因及蛋白结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 Dc4CL的组织表达模式及胁迫响应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胡萝卜基因组中存在12个 4CL基因,分别为 Dc4CL1~ Dc4CL12。 Dc4CL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350~3 363 bp,编码蛋白质长度为449~1 120 aa,编码蛋白的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8.92~123.73 ku和5.34~8.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Dc4CL与其他来自水稻、拟南芥、二穗短柄草、高粱、大白菜的4CL蛋白可分为两个类群。结构分析表明, Dc4CL基因外显子数目为4~11个,其蛋白序列...  相似文献   

16.
用银染技术对中国4个地方黄牛品种(蒙古牛、秦川牛、岭南牛和西镇牛)40头的Ag-NOR,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蒙古牛、秦川牛和岭南牛每细胞Ag-NOR,数变化范围为3~10个,西镇牛为2~10个,平均分别为5.818±0.513,5.473±0.316,5.377±0.279和5.178±0.354.Ag-NOR,表现了细胞、个体和品种间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T=(26±1)℃,相对湿度RH=(75±5)%条件下,室内饲养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的卵期4.57d,幼螨期1.93d,前若螨期1.90d,后若螨期2.52d,实验种群雌成螨的平均寿命15.96d,雌雄性比29∶7,单雌产卵量62.54粒。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为0.1566/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未成熟期占总量的93.01%,成熟期占6.99%。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精子相关抗原11(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基因,并了解其分子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牦牛SPAG11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并克隆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出牦牛SPAG11基因3个亚型: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序列大小分别是351,408和261bp,分别编码117,129和80个氨基酸,其中SPAG11 D和SPAG11E序列包含1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SPAG11C序列包含部分ORF。牦牛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核苷酸序列与黄牛(Bos taurus)相应序列相似性最高,而与黄牛β-防御素1相似性较低(50%)。3个蛋白亚型均具有β-防御素家族基本特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均含有磷酸化位点。【结论】成功克隆牦牛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基因,明确了其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Acibenzolar-S-methyl (ASM) is a chemical activator of systematic resistance in many plants. The effect of preharvest and postharvest application of ASM was evaluated for its ability to induce resistance in muskmelon frui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50 and 100 mg L^-1 ASM or 1 mL L^-1 imazalil at 1 week or 1 day before harvest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lesion area with 100 mg L^-1 ASM the most effective. No treatment inhibited the infection rate. The postharvest results showed that 50 and 100 mg L^-1 ASM, and 0.1 mL L^-1 imazalil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lesion area with 100 mg L^-1 ASM the most effective. No treatment inhibited the infection rate. There was a clear time-dependent response of the fruit to postharvest ASM treatment, in which treatments applied 1, 3, and 5 day before inoculation provided the best results. ASM did not demonstrate any fungicide effect in vitro and suppressed lesion area in treated muskmelons, indicating that disease resistance was induced. The protection of ASM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peroxidase (POD) in treated muskmel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