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紫甘薯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洪梅  赵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34-2436
[目的]为紫甘薯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山紫为材料,研究其色素的基本理化性质及pH值、温度、光照、氧化还原剂和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紫甘薯色素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不溶于丙酮、乙酸乙酯、乙醚和石油醚;紫甘薯色素水溶液在pH值为1.0-3.0时,性质稳定,呈鲜红色,随pH值升高色素颜色变浅,降解指数增大;温度为20-60℃时,色素性质稳定,温度超过60℃时,色素稳定性迅速下降;光照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小,连续照射8 d后色素保存率为87%;色素的耐氧化性和耐抗坏血酸还原能力较差;Al^3+和Zn^2+具有护色效果,可提高色素的稳定性,而Fe^3+对色素有破坏作用。[结论]紫甘薯色素为水溶性天然色素,主要成分为花色苷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紫甘薯色素为水溶性的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物质。本文研究了紫甘薯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的pH值为3,提取时间为120min,提取温度为60℃,物料比为1︰20,提取率为17.3mg/100g。紫甘薯色素对温度、光、金属离子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暴海军  袁红波  李静  张建霞  薛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86-12387,12399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紫甘薯花色苷色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原料、色素提取和纯化方法、组分、含量测定、理化性质及生理学功能等,为该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紫甘薯红色素与其他同类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紫甘薯红色素与紫葡萄、紫苏、黑米、紫李和黑豆等其它五种植物所含红色素进行了理化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紫甘薯红色素具有与其它几种红色素相似的理化稳定性,其热稳定性与紫米相似,但优于其它色素;光稳定性最强;对金属离子和食品添加剂等的稳定性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紫甘薯色素在块根中的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引进的紫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甘薯紫色素的稳定性和在块根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甘薯紫色素属于花青素,其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对热、氧化剂、金属离子的稳定性较强,是理想的食用天然色素。甘薯色素含量为表皮>皮层>整薯>中心薄壁组织。引进品种种子岛紫整薯的色素含量比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山川紫高61.13%,块根产量比山川紫高11.91%,可代替山川紫作为色素专用品种加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4种常用护色剂对天然紫甘薯色素在玫瑰花饮料中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护色剂六偏磷酸钠、磷酸氢二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该饮料色泽有一定的护色作用,稳定天数均大于17 d,而三聚磷酸钠则有一定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优选出的复配护色剂以0.05%六偏磷酸钠+0.05%磷酸氢二钠护色效果较佳,15 d后体系中色素保存率为66.47%,色泽可稳定25 d。  相似文献   

7.
紫心甘薯红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紫甘薯色素、淀粉一体化生产技术的技术思路、技术难点、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并针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生产实践表明:紫甘薯色素、淀粉一体化生产技术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生产的产品色价高,澄清度好。经权威部门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出口要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紫甘薯色素提取工艺及保健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紫甘薯色素的提取工艺以及不同提取溶剂、物料配比、温度对色素提取产率的影响,确定了甘薯紫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研制出紫甘薯保健饮料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以体积分数为1%盐酸溶液作为提取剂,紫甘薯根块与提取剂比例为1 g:2 mL,4℃提取24 h,抽滤后得到色素粗提液;用AB-8大孔树脂吸附,pH 2.6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除杂,70%乙醇溶液洗脱,得到色素纯化液.分析不同pH条件下与常用食品添加剂共存时紫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pH 1~10的范围内,甘薯紫色素的色泽变化为红色→淡红→紫红.防腐剂、抗氧化剂、氧化剂对甘薯紫色素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甘薯紫色素对防腐剂丙酸钠、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钠和氧化剂H2O2较敏感,稳定性较差,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与这几种物质共存;对还原剂Na2SO3不太敏感,稳定性较好.而蔗糖、咸味物质NaCl、柠檬酸和磷酸对甘薯紫色素有不同程度的增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紫色甘薯茎叶色素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萃取法从紫色甘薯茎叶中提取色素,并采用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色素在不同理化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H对色素的色泽影响明显,在酸性条件下色泽稳定,适宜低温储藏;光照加快色素分解,宜在黑暗处保藏;金属离子Ca2+、Mg2+、Zn2+、Cu2+、Na+对色素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增加Fe3+和Sn4+含量可使溶液的吸光度值减小,颜色变淡,因此在甘薯茎叶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要避免与Sn4+、Fe3+接触。蔗糖、山梨酸钾和维生素C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紫甘薯主要物质含量及处理方式对其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不同品种的紫甘薯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主要物质含量,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其色素含量和色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蛋白质和色素含量以紫A1为最高,还原糖和氨基态氮含量以川山紫为最高;紫甘薯经冷藏、冷冻后,其色素含量显著降低,经微波处理和煮后冻藏处理,紫甘薯色素含量分别为鲜薯的84.5%和83.3%;50℃热风干制对紫甘薯的色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乌洋芋与紫薯外观颜色相近,参照国标及农业行业标准,采用凯氏定氮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其水分、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性糖、干物质、矿质元素、色素、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紫薯所含的还原性糖、干物质、微量元素Zn,以及色素中的矢车菊素,芍药素和β-胡萝卜素均明显高于乌洋芋,且差异极显著(P0.01);而乌洋芋中的淀粉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紫薯。从氨基酸组成来看,紫薯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与苦味氨基酸均极显著(P0.01)高于乌洋芋;但乌洋芋的氨基酸比值系数组成比较集中,部分比值系数也比紫薯略高。总体来看,紫薯色素含量高,味甜,微量元素锌和氨基酸含量均较高,而乌洋芋淀粉多,综合营养价值高,消费者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紫甘薯淀粉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淀粉和红色素的提取率及淀粉品质,采用柠檬酸代替水作为浸泡剂.结果表明,新鲜紫甘薯淀粉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浆料pH=5,浸泡1.5h,浸泡温度30℃.提取紫薯干淀粉的最优工艺为:料液比=1∶8,浸泡3h.  相似文献   

16.
以小麦淀粉和紫薯淀粉为材料,利用质构仪、核磁共振、动态流变仪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紫薯淀粉添加量(0~15%)对小麦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淀粉添加量在0~15%范围内,随着紫薯淀粉添加量的增加,小麦淀粉凝胶的弹性和内聚性显著增加(P < 0.05),添加量为10%时,变化最明显。混合淀粉凝胶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随着紫薯淀粉增加而增加,而损耗角正切值(tanδ)呈下降趋势且小于1,表明混合淀粉凝胶的固体性质增强。在冻融循环过程中,与纯小麦淀粉相比, 混合淀粉凝胶的脱水缩合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紫薯淀粉的添加使小麦淀粉凝胶强度增大,凝胶网络结构变致密,所以水分难以从淀粉凝胶网络结构中析出。低场核磁中的结果显示,紫薯淀粉的添加,使小麦淀粉凝胶中的一部分自由水转化为弱结合水,提高了混合凝胶的持水性;凝胶网络结构扫描结果显示,紫薯淀粉的添加使混合淀粉凝胶的孔洞分布均匀且孔洞变小。综合结果表明,紫薯淀粉可增强小麦淀粉凝胶的网络结构,改善小麦淀粉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的静态吸附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4种大孔树脂(AB-8、S-8、NAK-Ⅱ及NKA-9)吸附紫甘薯色素,研究了大孔树脂吸附过程中的静态吸附动力学和AB-8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是较理想的吸附树脂,其吸附平衡速率常数为每分钟0.0246,吸附过程和Freundlich经验公式拟合较好;当溶液的色素含量为0.992(以A535表示)、吸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30min时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紫心甘薯红色素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最佳提取方法的研究,确定紫心甘薯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0.5%柠檬酸,60℃恒温,1:200物料比,提取1h.在此条件下,采用二次提取工艺,可获得率为85.1%  相似文献   

19.
台湾紫心薯具有鲜薯产量高、花青素含量高、食味优等优点,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苗、适当早栽、合理增施钾肥和适时收获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9号的选育和栽培要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亲本选择入手,借助甘薯育种技术,选育出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9号.该品种产量比一般紫肉色品种有较大提高,且适应性及抗逆性较好,食味品质优,晒干率32.1%,出粉率19.9%.2005年开始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2008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