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目的]探索用分级沉淀方法去除蜗牛酶中非纤维素酶的效果。[方法]向粗酶液中加入硫酸铵,使溶液中的硫酸铵从10%饱和度以10%为梯度逐渐递增到100%的饱和度,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结果]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时原酶液中的大部分非纤维素酶杂蛋白开始沉淀,但此时所得沉淀的比活力最低;在50%饱和度下分离出的沉淀中纤维素酶的活力最高,在50%及之后的几个饱和度时,分离出了较多的纤维素酶蛋白,表明硫酸铵分级沉淀蜗牛酶可以显著提高其中纤维素酶的活力。[结论]用50%的饱和度分级沉淀蜗牛酶中的纤维素酶最合理。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蛋白沉淀条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中表达的植酸酶蛋白的酶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以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提取的植酸酶粗提液为研究材料,探索了植酸酶和总蛋白的溶解度与硫酸铵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0~60%硫酸铵饱和度范围沉淀的植酸酶仅占初提液中总植酸酶含量的1.85%,而在此范围内沉淀的总蛋白却占初提液的总蛋白含量的57%,植酸酶比活为0.44 U/mg;在60%~80%硫酸铵饱和度范围沉淀的植酸酶和总蛋白分别占初提液中各自含量的58%和10%,植酸酶比活为84.4 U/mg;在80%~90%硫酸铵饱和度范围沉淀的植酸酶收率占初提液中含量的1.9%。因此选用60%~80%硫酸铵饱和度分级沉淀植酸酶,在此条件得到的植酸酶比活比粗提液的植酸酶比活(13.8 U/mg)高6.1倍。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藻蓝蛋白的纯度,研究采用两步盐析法(1步除杂,2步沉淀)对螺旋藻中的藻蓝蛋白的纯化方法进行考察。从盐析时间、硫酸铵饱和度和p H 3个因素考察,对两步盐析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除杂最优工艺为:硫酸铵饱和度20%,p H为6. 8,盐析时间20 min,沉淀最优工艺为:硫酸铵饱和度40%,p H6. 8,盐析时间15 min,最终得到纯度为2. 77的藻蓝蛋白。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缓解红苋菜六价铬毒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在不同Cr(Ⅵ)污染水平(50、100和150 mg·kg~(-1))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对红苋菜生长状况、铬累积量和铬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各Cr(Ⅵ)污染水平下,红苋菜生物量、根长和株高等生理指标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50、100和150mg·kg~(-1) Cr(Ⅵ)污染水平下,红苋菜生物量在8%有机肥施用量下较施用4%分别增加14.29%、15.49%、141.22%。红苋菜地上部和地下部铬质量分数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总Cr(Ⅵ)质量分数、可交换态铬和碳酸盐结合态铬质量分数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减少,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质量分数则随之增加,在150 mg·kg~(-1) Cr(Ⅵ)盆栽试验中,与未施用有机肥相比,施入8%有机肥后交换态Cr的质量分数降低56.50%。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减少红苋菜对Cr的吸收,降低土壤Cr(Ⅵ)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铬对小麦的富集及生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制革污泥农用所引起的铬污染风险性是制革业发达的国家较为关注的课题,而有关污泥中Cr(Ⅲ)对农作物的危害机制尚有许多不明确的答案,为此利用盆栽培养试验对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Cr(Ⅲ)在小麦幼苗富集及生化性质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Cr(Ⅲ)对根系的抑制作用远大于地上部分,地上部分Cr(Ⅲ)最大富集量低于150mg·kg-1,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的降低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对应。土壤Cr(Ⅲ)浓度低于1000mg·kg-1时,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区别,高于1000mg·kg-1时,MDA含量显著增大,表现出Cr(Ⅲ)对植物膜体系的明显损伤效应。Cr(Ⅲ)的存在对小麦幼苗中SOD和AsA-POD活性影响表现截然不同,Cr(Ⅲ)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效应,浓度升高时仍未表现出抑制效应,而Cr(Ⅲ)对AsA-POD活性未发现诱导效应,其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拮抗细菌B-916培养液从原液至稀释400倍的稀释液水稻纹枯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强。培养液原液与纹枯菌对峙培养,形成的拮抗带宽度为6.7mm。用培养液处理Rhizoctonia solani,菌核形成比未经B-916培养液处理的纹枯病菌(对照)推迟52h。把B-916培养液喷雾在水稻植株上能有效控制纹枯菌的侵染、蔓延,防治效果达58.1%。B-916培养液用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后透析,上清液完全丧失了抑菌作用,沉淀部分对纹枯菌的抑菌作用比未经硫酸铵处理的B-916培养液(对照)显著增强。由培养液对蛋白酶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推测,拮抗菌B-916培养液中抗菌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新型低成本吸附剂(改性玉米秸秆)去除重金属阴离子Cr(Ⅵ)的机理复杂,涉及吸附和还原转化两部分。本文通过建立铬在改性玉米秸秆上的解吸方法,将吸附的Cr(Ⅵ)与Cr(Ⅲ)同时转移至液相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应用于Cr(Ⅵ)去除过程中吸附与形态变化机理的定量描述。通过考察不同解吸液(HCl、H_3PO_4、NaCl)以及解吸液浓度、解吸时间、解吸温度等因素对总铬解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对Cr(Ⅵ)和Cr(Ⅲ)均具有良好解吸效果的解吸方法,即:采用2mol·L~(-1)H_3PO_4为解吸液,在解吸液体积20mL、25℃条件下,振荡10min,总铬回收率达95%。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系列Cr(Ⅵ)吸附-解吸实验,对吸附平衡后固-液两相中铬的形态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Cr(Ⅵ)的吸附和形态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改性秸秆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最大吸附去除容量达35.9mg·g~(-1);吸附过程中Cr(Ⅲ)生成量随Cr(Ⅵ)吸附去除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2=0.986);当达到饱和吸附后Cr(Ⅲ)的生成量趋于稳定,约3.7mg·g~(-1)。  相似文献   

8.
青梅果超氧化物歧化酶粗酶的提取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建平  罗安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126-9127
[目的]测定青梅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筛选青梅果SOD粗酶提取最有效的方法。[方法]以重庆綦江青梅果为原料,采取不同料液比提取青梅SOD粗酶,以Sevage法除去杂蛋白,硫酸铵分级沉淀。同时对各步骤所得S0D粗酶活性、蛋白量、比活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3P04缓冲液的用量对SOD粗酶的提取有直接影响。当H3PO4缓冲液与梅果的比例为3:1时,测得酶的比活最高,为25.34U/mg蛋白;粗酶液按3:1体积比加入的氯仿-乙醇混合液除去杂蛋白效果明显;粗酶液添加(NH4)2SO4至90%饱和度沉淀SOD效果好,比活较提取液上升51.43U/mg蛋白。[结论]青梅果SOD粗酶提取的最佳条件:H3PO4缓冲液与青梅比例为3:1,温度为25~30℃,pH值为7.8,Sevage法除去杂蛋白,(NH4)2SO4盐析从35%添加至90%饱和度沉淀SOD。该条件下,总蛋白为215.13mg,酶总活力为5415.74U/mg蛋白,比活为25.34U/mg蛋白。  相似文献   

9.
高锰酸钾氧化-电动强化修复Cr(Ⅲ)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铬渣污染土壤中三价铬[Cr(Ⅲ)]比例较高,为解决常规电动修复方法对Cr污染土壤中Cr(Ⅲ)去除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高锰酸钾氧化-电动强化修复技术。以配制的Cr(Ⅲ)污染高岭土和国内某铬渣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施加1 V·cm-1直流电压,采用阴极添加KMn O4溶液的形式氧化Cr(Ⅲ),试验运行96 h。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高锰酸钾氧化,高岭土配土组的总铬去除效率从对照组的32.4%提高到78.4%,铬渣污染土壤组从对照组的20.9%提高到42.6%,添加KMn O4溶液浓度增加,去除效率提高。在电场作用下,阴极加入的高锰酸钾以阴离子形式在土壤中向阳极迁移,Cr(Ⅲ)以阳离子形式向阴极迁移,部分Cr(Ⅲ)形成沉淀吸附在土壤中。高锰酸钾迁移过程中把部分Cr(Ⅲ)氧化为六价铬[Cr(Ⅵ)],Cr(Ⅵ)以含氧阴离子的形式向阳极迁移,Cr(Ⅵ)迁移性好于Cr(Ⅲ),有效控制了Cr(Ⅲ)形成沉淀,从而促进Cr的去除。研究表明,高锰酸钾氧化-电动强化修复技术能显著提高铬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4,(6):55-57
以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a Planc)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K2Si O3的方法,研究了硅对不同浓度铬胁迫下西兰花幼苗地上部分生长和铬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1铬胁迫处理促进了西兰花的生长,西兰花幼苗的苗高、单株鲜重、SOD活性、POD活性等均较对照提高,MDA含量降低;当铬浓度超过100 mg·L-1后,随铬处理浓度的增加,西兰花的苗高、单株鲜重及SOD活性、POD活性等均逐渐降低,MDA含量增加。由统计分析可知,Cr6+胁迫显著影响西兰花生长的浓度为100 mg·L-1。1~100 mg·L-1Cr6+可有效促进植株对Cr6+吸收与积累,但200 mg·L-1Cr6+处理西兰花对铬的吸收量减少。喷施1.5 mmol·L-1K2Si O3处理后明显提高了西兰花幼苗的苗高、单株鲜重以及SOD、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铬的积累,减轻了铬胁迫对西兰花的毒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重金属离子铬(Ⅵ)对螺旋藻生长及其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铬(Ⅵ)在一定浓度范围内(<10 mg/L)能够提高螺旋藻藻胆蛋白的含量,对螺旋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当铬(Ⅵ)浓度过高(>10 mg/L)时,螺旋藻藻胆蛋白含量下降,螺旋藻的生长受到较强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松材线虫携带的荧光假单胞菌GcM5-1A的培养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后,各组分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活性及各组分对黑松悬浮细胞的毒性;还对GcM5-1A菌株胞外LiP进行了初步纯化,并对纯化后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P活性主要出现在50%~70%沉淀组分中;0~20%沉淀组分和50%~70%沉淀组分对黑松悬浮细胞的毒性很强;GcM5-1A菌株培养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以及DEAE-SepharoseFF两步纯化后,其LiP的比活力从0.81U/mg提高到21.30U/mg;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4.0;在15~35℃、pH6.0~9.0范围内,酶活力保持相对稳定;NH2OH·HCl和KCN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88%和57%,而NaN3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只有15%左右;吸收光谱显示该酶在406nm处有一个Soret峰,加入1mmol/LNa2S2O4后,吸光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Soret峰没有显著移动。  相似文献   

13.
在硝酸介质中,Cr(Ⅵ)能显著阻抑甲基红的褪色,据此采用消化法处理土壤样品,甲基红阻抑褪色光度法来测定城固许家庙橘园土壤中的痕量铬.结果显示,橘园土壤中总铬、Cr(Ⅲ)和Cr(Ⅵ)平均含量分别为52.2、8.4、43.8 mg·kg-1.该方法用于土壤中铬的测定,灵敏度高,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不同磷浓度对钝顶螺旋藻吸附、吸收和转化砷酸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首先用0~300μg·L-1砷酸盐[As(Ⅴ)]处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分析了螺旋藻对As(Ⅴ)的吸附和吸收特性,并在300μg·L-1 As(Ⅴ)处理下,研究了不同磷浓度(P正、1/10 P正、1/25 P正、1/50 P正)对螺旋藻吸附、吸收和转化As(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As(Ⅴ)处理范围内,螺旋藻的干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As(Ⅴ)浓度的升高,藻体富集的总砷含量增加,当As(Ⅴ)处理浓度为150~300μg·L-1时砷富集量为1.006~1.569 mg·kg-1,超过了国家保健(功能)食品的砷污染限量1.0 mg·kg-1(GB 16740—1997)。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的降低,螺旋藻体内吸收的砷含量呈现增多趋势。在正常磷(P正)和1/10 P正条件下,螺旋藻体内的砷均为As(Ⅴ);当磷浓度降低至1/25 P正时,藻细胞中的砷有3.28%为As(Ⅲ);当磷浓度降低为1/50 P正时,螺旋藻吸收的砷增加至1.457 mg·kg-1,其中有9.24%和37.35%分别转化为As(Ⅲ)和二甲基砷(DMA),表明降低培养基中磷浓度促进了螺旋藻体对As(Ⅴ)的吸收、还原和甲基化,但藻细胞中砷的主要形态仍为As(Ⅴ)。在正常磷浓度培养下,藻体富集的砷以藻细胞表面吸附为主,通过磷酸盐缓冲液脱附可去除95%以上螺旋藻富集的砷。  相似文献   

15.
铬对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及铬积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沙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r6+(0、10、20、40 mg·L-1)对风车草湿地和薏米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及铬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COD的去除率在苗期随铬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其余时期在20、40mg·L-1处理下受到显著抑制(除了花期风车草湿地外);随铬处理浓度的增大,风车草湿地对TN的去除率变化不明显,薏米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则受到抑制作用(除了花期10mg·L-1外);这两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铬的净化效果较好,仅在40 mg·L-1处理的风车草湿地出水中检测出铬.(2)10 mg·L-1铬促进风车草和薏米的生物最增大,较高浓度铬(20、40 mg·L-1)则抑制.(3)基质细沙及植物根系对污水中铬具有较好的吸附及积累作用,铬含量在细沙及植物中均随铬浓度增大而显著升高,其中两种植物对铬的积累量都表现为地下部显著大于地上部,表明风车草和薏米的根部中铬较难转移到其地上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从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软体部分中获得水溶性蛋白质,发现胃蛋白酶水解牡蛎蛋白质产物的部分组分具有α-葡萄糖苷酶(AGD)抑制活性,其AGD抑制活性IC50值为40 mg/mL。经过色谱分离纯化,并经MALDI-TOF/MS质谱检测,最终在离子交换HPLC纯化中反映出的单一吸收峰,表现出4个核质比不同的质谱峰,说明是非单一物质,因而没有进行结构分析。根据牡蛎蛋白质水解产物的AGD抑制作用,牡蛎蛋白具有开发为降血糖产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铬的吸附与形态提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土壤中Cr(Ⅳ)和Cr(Ⅲ)的吸附与pH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吸附机理,选择了合适的铬吸附提取剂。此外,还研究了土壤中铬的形态连续提取方法和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铬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沉淀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中残渣态铬含量占总铬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沉淀抗菌蛋白的最佳硫酸铵饱和度(w)、测定活性蛋白的拮抗效果、温度和pH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用10、30、50ku的超滤管研究活性蛋白的分子质量范围;盐酸沉淀后甲醇抽提得到脂肽类物质,进行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w=8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得到的抗菌蛋白活性最强;该活性蛋白耐高温;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条件下活性相对稳定,强碱性下活性略有下降;活性物质中高分子质量的蛋白占绝大多数;提取的脂肽类物质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微生物还原Cr(Ⅵ)的细胞定位以及还原过程中相关蛋白的功能,以嗜碱性Cr(Ⅵ)高效还原细菌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Z3为研究对象,结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能量色散X射线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以及双向电泳联合质谱,考察了铬(Cr)在菌株Z3内的分布特征、细胞各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以及Cr胁迫条件下菌株Z3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00 mg·L~(-1) Cr(Ⅵ)处理组,菌体胞外多聚物、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的总Cr质量浓度分别为8.00、1.49、1.84和3.05 mg·L~(-1)。细胞各组分的还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胞外多聚物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SEM结果表明,菌体还原Cr(Ⅵ)的主要位置为胞外多聚物。还原过程及还原结束菌体细胞的EDS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Cr(Ⅵ)的还原过程发生在胞外。XPS分析表明,Cr(Ⅵ)被还原为Cr(Ⅲ),产生的蓝灰色沉淀为Cr(OH)_3。双向电泳联合质谱对相关功能蛋白的鉴定结果表明,Cr(Ⅵ)胁迫条件下,菌株Z3有23个蛋白的表达量上调1.5倍以上,功能上分别聚类于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胁迫应答、免疫应答、信号传导和脂肪酸代谢共7大类。  相似文献   

20.
以嘉宝果果皮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嘉宝果果皮多酚提取工艺,并测定提取物清除·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以及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嘉宝果果皮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时间50 min、温度70℃、料液比1 g:50 mL,此条件下嘉宝果果皮多酚的提取率可达10.10%.优化提取后的嘉宝果果皮提取物对·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0.506、0.052、0.437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IC50值分别为0.003、1.348 mg/mL,说明嘉宝果果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及体外降糖活性,可作为功能活性成分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