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云林 《内陆水产》1997,22(2):25-25
近年来,由于工厂化甲鱼养殖的迅猛发展,甲鱼的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稚鳖的养殖阶段,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如有不慎造成误诊,就会引起大量死亡,造成损失很大。我市曾有几个甲鱼养殖场,将稚鳖的“白点病”误诊为“白斑病”,引起稚鳖大量死亡,损失惨重。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种疾病,现将有关鉴别诊断的内容介绍如下:一、两种病的体表症状不同“白点病”在稚鳖的背甲、腹甲、裙边、四肢,早期往往出现只有针尖或芝麻大小的“白点”,如不留心注意,常不易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可以逐渐变大,呈疮痴状,用手指挤可挤出脓性内…  相似文献   

2.
网络快讯     
科研园地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快讯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推鳖送温室前一切正常,进温室后身上出现白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这是白点病。因为稚鳖的表皮非常薄嫩,很容易擦伤,皮肤接伤后又很容易被水中条件致病菌——嗜水契丹胞菌所感染而发生白点病。穿孔病的初期阶段是体表长出数个突起的小白点,以后白点逐渐扩大,形成小白脓包,把白脏包抠掉就形成一个小洞,这是穿孔病的典型症状。因此,可以说白点病是穿孔病的初期阶段。甲鱼由点启的防治方法:l、预防:A、稚鳖送温室前用“鳖净”0.4ppth消毒池水,三天后再放人稚鳖。B、推鳖太地前用“种苗净”11克日to公斤水药治15分钟。C、每10天…  相似文献   

4.
白点病亦称白斑病、毛霉病,其病原体是藻状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该病在稚鳖养殖阶段极易发生,并且危害严重,一旦病原感染,会造成暴发性疾病,引起稚鳖大量的死亡。现将稚鳖白点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流行情况白点病在稚鳖驯养开食后30~45d...  相似文献   

5.
稚鳖在孵出后一个月及进入温室后一个月内,非常容易得“白点病”、“白斑病”,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在几天内,死亡率就会达到30%以上,甚至会全军覆灭。因此,“白点病”、“白斑病”是稚鳖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病,是造成甲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白点...  相似文献   

6.
稚鳖养殖一般在温室内进行,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小,容易诱发各种疾病。除了常见的白斑病、白点病、腐皮病等外,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的病症,如鳖烂嘴病(江为民,1997)、鳖颌骨糜烂病(李忠全,1997)等,给稚、幼鳖的疾病防治又带来新的问题。笔者于1998...  相似文献   

7.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谭北平杨小林(湖北农学院,荆沙434100)温室养鳖由于放养密度大,换水周期长。致使水质较差,很容易暴发疾病。白斑病(又称白点病、毛霉病、白霉病等)是稚鳖养殖过程中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若防治不当,便会导致大量稚鳖死亡。本文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该...  相似文献   

8.
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作者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7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等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青霉素、麦迪霉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大蒜、辣蓼、柏叶、鱼腥草和高锰酸钾对该菌无抑制或杀灭作  相似文献   

9.
潘建  徐帅 《科学养鱼》1997,(7):28-28
稚鳖在温室内进行高密度加温养殖,是目前一个较普遍的快速高效的养殖项目,但由于密度大、投饵量大、鳖的排泄物和残饵积存多,加上因燃料费用的限制不能经常换水,水质极易恶化。也容易使稚鳖发病,特别是池水发黑发臭,水中硫化氢、氨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很高,而水中溶氧又减少,稚鳖会因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这种因水质恶化而引发的鳖病症状:大量病鳖爬上休息台,反应迟钝,病鳖体表无伤,鳖体象充了气一样膨胀,手微捏腹部有气泡从口、鼻排出,排出的气体带有刺鼻的臭味。解剖病鳖时,有强烈刺…  相似文献   

10.
郑善坚 《内陆水产》1997,22(4):26-26
随着人工养鳖的迅速发展,鳖病日趋增多且不断在变化。1996年杭州地区普遍发生稚鳖的白点病,而去年稚鳖阶段广泛发生的白斑病相对发病率减少。稚鳖白点病据报道在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有发生,死亡率达30%-85%(程天印等,1995。伍惠生,1995。),笔者在1996年萧山中南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发生的一稚鳖白点病病例中,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短期浸泪与全池遍洒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症状患病的是规格15-40g稚鳖,在其背甲、腹甲、颈部及四肢基部等处,肉眼可见粟粒状白色斑点,在背甲上白点向外突…  相似文献   

11.
白斑病,又称白点病,豆霉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其特点是传染快,死亡率高,主要危害稚幼鳖。虽然一些书刊介绍该病的防治方法,但均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今年我试用了另一种治疗方法,不仅能一周内根治该病,而巨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一、流行情况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8~9月和冬天室内加温最为严重,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对象是:1.出壳驯养喂食后两个月内的稚鳖发病率最高。2.经过长途运输或其他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稚幼鳖发病率也高。3.室内加温养殖,温度控制不好,也容易得此病。二、症状患病初期,甲鱼裙边,背…  相似文献   

12.
<正>纤毛虫病是鳖、虾、蟹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病之一,但养殖对象被寄生后不会直接死亡,故而容易被忽视。该病可引起鳖食欲不振、机体消瘦、生长缓慢,影响鳖的生长发育。鳖被大量纤毛虫寄生后不加以治疗,会继发细菌感染,诱发腮腺炎、腐皮病、穿孔病和红脖子病等常见疾病,造成死亡和影响商品价值,所以在病情发生早期要积极防治。现将1例中华鳖稚鳖感染纤毛虫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稚鳖在捕捉、搬运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及相互撕咬,很容易受伤。这就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但其中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我认为还是毛霉病与水霉病。我市一养殖户由于稚鳖得这二种病后采取措施不当,致使死亡过半,造成很大损失。患毛霉病的病鳖四肢、裙边、颈部等处出现白斑,早期便呈现在边缘部分,后逐渐扩大而形成一块块的白斑,表皮坏死;患水霉病的稚鳖体表、四肢、颈部等处长出白毛,有时上面粘有泥土,是灰褐色。当稚鳖患这二种病时,治疗方法是很多的,但根据我的实践,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是:用万分之四食盐、万分之四小苏打(N…  相似文献   

14.
稚鳖白点病,是目前稚鳖养殖阶段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般死亡率在5%~30%,严重的超过60%。白点病发病快、病程短、来势猛且病因复杂,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笔者近日在多次出诊治疗中,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稚鳖的养殖过程中。毛霉病是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也是较特殊的一种。致病霉菌在流水池的新水中具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浮游植物丰盛的水体则发病率低。其它竞争性细菌的存在可抑制这种霉菌的生长。使用抗菌素药物反而促进此病恶化.我县水产良种场养殖的稚鳖今年1月份出现此病,病情迅速恶化,并出现死亡。笔者现将此病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病因: 该病主要是毛霉菌寄生于稚鳖体表引起。 (二)流行情况: 此病常年发生,5-8月最流行,主要危害稚鳖,3月龄的稚鳖染上此病死亡率高达80%,患病稚鳖是因身体衰弱而死。 (…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鳖业的发展,种苗的大流通、养殖密度提高、水质恶化、人为操作不慎等,致使稚幼甲鱼培育期杂病丛生。其中又以白点病最常见、危害最大、死亡最迅速。在东莞地区,大多数甲鱼场预防措施做得比较好,白点病的发生率在40%左右;外地和境外购进的甲鱼苗,发病率超过80%。稚幼甲鱼一旦发生白点病,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大批死亡。因此,在稚幼甲鱼培育期,特别要注意白点病的发生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鳖白斑病和白点病是稚鳖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且常并发、多见背部白斑、腹部白点的病灶、导致大量死亡,最高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北京某鳖场因该病发生稚鳖死亡2/5.经济损失40万元;同年沙市一稚鳖温室养殖场.由于该病造成稚鳖死亡90%以上;1995年此病全国大流行,1996年流行鳃腺炎病,1997年流行白底板病。1998年白斑病和白点病又有抬头趋势。驯养开食后20~60天发病率最高,体长10cm以上的幼鳖较少因此病死亡。1白斑病1.1白斑病的病原与诊断病原为毛霉菌(Mucorsp.),属真菌…  相似文献   

18.
提高稚鳖成活率的措施目前正值稚鳖繁殖的高峰期。由于稚鳖个体小,适应能力差,病害多,养殖技术要求高,所以这一时期是养鳖周期中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为了提高稚鳖养殖的成活率,我们将着重探讨稚鳖养殖的技术措施。一、稚鳖的选择:稚鳖体质的好坏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中华鳖、台湾鳖、还是进口鳖,都应选择无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为3克以上稚鳖,并且规格越大越好。二、彻底消毒:1.彻底清塘:将池水排干,用水枪冲刷底泥,进水10cm,每亩用200克“鱼虫清2号”和200克“富氯”化水后全池泼洒。第二天进水至养殖水位。。2…  相似文献   

19.
章剑 《渔业现代化》1999,26(1):8-13
鳖的人工繁殖目前有三种情况;一是全式养殖.即包括自繁自育稚幼鳖到成鳖养殖的生产全过程;二是培育种苗、即繁殖后的稚鳖强化培育自给,有余部分出售;三是孵化鳖蛋,所产鳖蛋几乎全部出售。第一种方式,相对封闭.有效地避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的传入、是控制疾病健康养鳖的好方法。第二、第三种方式养殖周期短.成本低、比较效益高。1 自繁自育健康养鳖思路为提高养鳖成活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自繁自育健康养鳖的体系。无论是外购稚幼鳖还是鳖蛋、都不可避免带入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尤其是稚幼鳖在运输过程中因相互抓伤…  相似文献   

20.
在甲鱼养殖中,肠胃炎病是较常见的疾病,尤其在稚幼甲鱼培育期,甲鱼肠胃炎病造成的死亡,有时会比甲鱼白点病出现更高的死亡率。值得甲鱼养殖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