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当前水稻品质育种和栽培的现状,对水稻品质进行了新的诠释.论述了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是基础、安全食用品质是前提、食味品质是关键、营养品质是根本的稻米品质关系,提出了今后水稻品质育种和优质化栽培的主攻方向,为全面提升稻米品质及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要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高产优质的稻米生产已成为水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优质稻米的标准,从遗传因素、生态环境、栽培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为稻米品质的提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垩白的产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改良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垩白性状是重要的稻米外观品质指标。从品种遗传因素、温光气候因素、栽培管理水肥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稻米垩白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垩白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稻米垩白的改良手段,以期为水稻生产和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日趋提升,改善稻米品质尤为迫切。因此,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成为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性状的QTL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稻米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稻米食味品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和市场流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稻米食味品质主要是由淀粉(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在水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独特的质构和滋味。本文介绍了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淀粉组成结构、淀粉与其他成分互作、淀粉生物合成与分解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稻米食味品质提升、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稻米品质现状与发展技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照优质米国家标准,分析了安徽省稻米的品质现状,认为安徽省水稻生产以中籼,特别是杂交中籼为主,近年稻米品质虽有改善,但总体上看,稻米品质现状仍不容乐观,需进一步优化品种及布局,重点是压籼扩粳,同时大力示范推广保优栽培和清洁生产。并阐述了在栽培上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播栽期、健身栽培、肥水运筹、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持优质稻的优质特陛,提出了安徽发展优质稻米技术途径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研究比空栽培不同株距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比空栽培有利于促进水稻成穗率的提高和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比空栽培模式下,成穗率2 a平均值最高可达到90.8%,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株距在14 cm时,比空栽培模式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稻米外观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进入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新阶段,全国各地普遍注意发展“一优两高”农业,重视改良稻米品质,凋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米生产。’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是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一次大总结,也是对我国水稻品质育种、稻米品质改良、优质米生产发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农博会组委会指定的水稻品种、优质大米、米制食品等产品的质检单位,中心以积极、认真、公正、客观的态度完成了这些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评价工作。这里仅对优质大米产品检测结果作一评析。中心共收到…  相似文献   

9.
树品牌创名牌发展我国优质米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不重视稻米品质。在食物短缺年代,人们也不重视稻米品牌。随着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实现供求基本平衡,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品质不犹、效益不高、市场不适销对路的矛盾。粮食问题也是水稻问题,调整优化水稻生产结构,提高稻米品质,开发优质稻米,创立稻米品(名)牌,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目的古老大国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水稻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是世界上约占1/2人口的主要食粮。人类的食物热量(热值)有23%来自稻米。亚洲…  相似文献   

10.
陈灿  焦文献  袁娇  黄璜 《中国稻米》2022,28(4):12-18
分析了合理栽培、耕作方式、稻田生态种养和土壤重金属生态调控等不同中国生态学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运用各生态学技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使水稻处于适宜生长状态,整体上使稻米品质变优。稻米品质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应用生态学技术改善米质是生产绿色优质安全稻米的有效途径;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选用优质的水稻品种,综合利用好气候、土壤、栽培等因素,并将各生态技术科学耦合,发挥技术群体的优势,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