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采样时间:粮油糖菜等作物在播种前,果树在果品收获期后。2.深度:根系分布浅作物(水稻等),则采0~20cm;根系分布深的作物(果树)等,则采0~40cm。3.取样点数:面积小于10亩,取5~10个点;10~40亩,  相似文献   

2.
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对漫灌条件下盛果期库尔勒香梨吸收根(d<2 mm)和输导根(d≥2 mm)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树干0~100 cm的0~130 cm土层根系分布比较密集,吸收根的水平分布范围比输导根宽25~50 cm,垂直分布深10 cm左右。根系在水平方向上(0~400 cm)随着距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最值出现在0~25 cm和25~50 cm处;在垂直方向上(0~13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多后减少,吸收根表现出“单峰型”的规律,最大值出现在80~90 cm处,而输导根则表现出“双峰型”的规律,最值出现在20~30 cm和80~90 cm处。距树干0~275 cm的0~90 cm土层是香梨田间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土壤质地条件是影响根系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辽宁省营口熊岳地区采用方块取土法,进行了油桃(山桃砧木)根系垂直分布调查,其结果是:在日光温室条件下,根系垂直集中分布层在10~50 cm之间;在露地条件下根系垂直集中分布层在10~60 cm之间.日光温室油桃在0~40 cm土层中的根量占0~60 cm深土层内总根量的86.4%;其中0~30 cm范围内各土层的根量比例,均高于同深度层次的露地油桃,尤其是0~10 cm土层内根量比例比露地同层次根量比例多11.6%;而30 cm深度以下各土层中的根量比例均低于同层次的露地桃;随土层加深,根量比例逐渐减少,与露地油桃根量比例的差值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砂梨品种根系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爱甘水、幸水和丰水3个砂梨品种6年生盛果树不同土层内根系的总长、重量、平均直径,不同直径范围内的根长、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根叉数和根尖点等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内3个砂梨品种间根系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0~2mm直径的根系爱甘水、丰水多集中于20~30cm土层,而幸水则集中在40~50cm土层;3个品种大于5mm根系的重量所占比例均为最高;在0~10cm土层内爱甘水的根叉数、根尖条数和根尖点数均高于幸水和丰水,在0~20cm土层内,爱甘水的根系表面积和体积也明显高于幸水和丰水。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覆盖作物种植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压实及压实处理下不同覆盖作物类型(休闲、苜蓿、油菜、萝卜+毛苕子混播)对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相比,种植不同覆盖作物(苜蓿、油菜、萝卜+毛苕子)均能显著提高两种压实处理0~10 cm土层有机碳(SOC)含量,其中苜蓿处理增幅最大(14.3%);在10~20 cm土层,仅苜蓿处理显著增加了SOC含量(9.17%~10.8%)。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覆盖作物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完全一致,均表现为苜蓿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土层的MWD。与休闲相比,3个种植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1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2 000μm)的含量;10~20 cm土层中仅苜蓿处理在两种压实处理下水稳性大团聚体(≥2 000μm)含量较休闲处理有显著提升。种植覆盖作物使不同粒级团聚体SOC含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苜蓿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  相似文献   

6.
1土壤管理从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调查试验中得出,黏土地的果园,根系集中分布层一般在地表下15~35cm的范围内。沙壤土根系集中分布层一般在20~40cm的区域内,山坡地或土质较差的地、扩穴后栽的果树,根系集中分布层,随穴的大小分布在穴内。根系集中分布层实际上是土壤环境中的生态(水、肥、气温等)最适层。所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择天水基岩山区油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和锐齿槲栎4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对浅表层滑坡固土效果,为灾后滑坡区造林树种选择、生态修复、森林重建以及生物护坡工程提供参考。【方法】用剖面法调查典型树种根系,并用万能试验机对根系进行抗拉力测定,根据树种根系截面积比(RAR)的分布和单根抗拉强度的测试结果,结合Wu模型计算树种的根系附加黏聚力。【结果】4种典型树种根系分布深度表现为:锐齿槲栎(0~110 cm)>油松(0~70 cm)>华山松(0~60 cm)>日本落叶松(0~40 cm),根系截面积比(RAR)总体趋势上表现为: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根系平均极限应变和应变范围表现为:油松>华山松>日本落叶松>锐齿栎,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变化范围表现为:锐齿槲栎>华山松>油松>日本落叶松;根系最大抗拉力与直径存在幂函数的正相关关系,在0~10 mm根径范围内最大抗拉力均以锐齿槲栎根系最大;根系最大抗拉强度与直径存在幂函数的负相关关系,在0~5 mm根径范围内根系最大抗拉强度以锐齿槲栎根系最大;在...  相似文献   

8.
耕层水氮调控对土壤深层累积NO3——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前茬小麦耕层水氮调控对后茬玉米土壤深层累积NO3--N的运移及后效的影响。【方法】设置0(N0)、150 kgN·hm-2(N150)两个施氮水平,同时设传统灌溉(W1)和根据土壤水分监测的优化灌溉(W2)两种方式,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 cm土层。【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收获后标记15N在土壤中总体残留趋势:N0W2<N150W2<N150W1<N0W1,且发生垂直运移,上移30 cm,下移50 cm,除N0W2处理外,其余处理累积峰较标记位置下移30 cm;玉米收获后, 15N主要分布在100—160 cm土层,与前茬比较峰值未出现下移,其中N0W1处理15N 残留量明显减少;玉米对前茬残留的深层15N的利用率N0W1>N150W2>N150W1>N0W2,依次为:5.5%、2.2%、1.7%和1.5%;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总吸氮量均表现为施氮高于不施氮,优化和传统灌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氮处理根系比例高于不施氮处理,耕层水氮调控影响后作玉米中下层根系发育,N0W1处理80—150 cm土层根长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结论】耕层适度节水减氮有利于后茬作物根系下扎,促进其中下层根系的发育,进而促进其对深层累积NO3--N的吸收利用;耕层供氮及传统灌水加剧了硝态氮在深层的累积,对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枣麦间作系统枣树与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新疆阿克苏市枣-冬小麦间作系统中果树和作物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枣树吸收根根量在垂直方向主要集中在0~80cm土层,占总量73.11%,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在距枣树0~100cm,占总量的56.31%;小麦吸收根根量在垂直方向主要集中在0~60cm土层,占总量的83.05%,水平方向分布比较均匀,距枣树50~150cm根量占总量52.30%;综合来看,距枣树50~100cm、土层0~60cm是枣树和冬小麦根系交错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从多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该文利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控制CO2浓度和温度,以红桦幼苗为材料,研究了CO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二者同时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相比,CO2浓度升高处理显著增加了红桦细根的生物量(最大增幅达152%)、根 幅(增幅为10%~22%)、0~10 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5~10 cm层根夹角。②温度升高处理使红桦细根生物量2004年6、10月增加,8月减少,但只有0~5 cm土壤层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根幅6、8、10月分别减少16%、7%、30%;5~15 cm土壤层根系总长度、0~10 cm土壤层根夹角显著(P0.05)减少。③二者同时升高处理使红桦各层细根生物量8月增加最多,0~5 cm、5~10 cm、10~15 cm土壤层分别比对照增加237%、51%、107%;根系总长度减少,但0~10 cm土壤层根夹角增加。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改变了红桦根系结构, 且对浅层根系结构影响较大,这是红桦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利适应。   相似文献   

11.
花椒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及椒草种间地下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林复合系统中,果树和作物的细根分布是果树和作物竞争的主要指标,是模式物种选择及系统设计的依据。在花椒模式更新改造中,为了达到间作作物选择和行间配置的合理性,采用壕沟法研究了花椒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状况,并用Levins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了花椒和杂草间的地下竞争指数。结果表明:1)花椒和杂草细根(≤1mm)的平均生物量分别是0.40、0.97mg/cm3,杂草细根生物量是花椒的242.0%;2)在距树行30、60、90、120、150cm处,花椒和杂草细根分布均匀,但各距离处杂草细根生物量显著多于花椒;除距树行30cm外,各水平距离杂草对花椒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花椒对杂草的竞争指数;3)在土层0~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25~30cm处,花椒细根生物量分布均匀;杂草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依杂草细根生物量的多寡,可将杂草细根生物量分为2个区,1区是0~15cm土层的主分布区,其细根生物量占杂草细根总生物量的81.1%;2区是15~30cm土层的次分布区,其细根生物量占杂草细根总生物量的18.90%。各土层中,除25~30cm土层外,杂草对花椒的竞争指数高于花椒对杂草的竞争指数。根据花椒和杂草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地下花椒和杂草的种间竞争强度状况,讨论了四川盆地丘陵区退耕还林地花椒模式更新的间作物选择、行间配置和水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单作与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河北平山县退耕区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取根器取样,研究间作对核桃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根系主要集中在10~60 cm;在水平方向上,89.7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20~70 cm;在水平方向上,95.1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物黄芩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 0~50 cm,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100~150 cm处,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水稻群体的根系分布特征。[方法]以沈稻3号(半直立穗型)和沈稻7号(弯曲穗型)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在其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以稻株为中心。挖取长30cm、宽13.3cm、深30cm的土块,将土块至土表向下每10cm划为1层,测定不同土层中的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结果]沈稻3号在成熟期仍保持较高的根系活性,且成熟期上层(0~10cm)根系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沈稻7号齐穗期根系生长旺盛,中层(10~20cm)和下层(20—30cm)根系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2水稻品种根系在各层中的分布总体表现为越接近稻株中心,所占比例越大。[结论]不同水稻品种根系体积、干系干重及其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4.
果园套种牧草的根系分布研究表明,圆叶决明根系88.2%集中在0-20cm土层,龙眼根系92.7%集中在冠幅内,且71.5%在20cm以下土层,两者根系的重叠率小于5%。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与清耕果园相比,套种决明3a的果园径流总量由2482.4t/hm^2减少到61t/hm^2,土壤流失量由42.06t/hm^2下降到零;地表极端温度夏季降低7.8℃(43.8℃降到36.0℃)、冬季提高8.8℃(-2.8℃上升到6.0℃);土壤有机质由10.2g/kg提高到17.7g/kg,速效N、P、K含量从47.6、2.3、30.4mg/kg提高到85.4、9.0、95.1mg/kg;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提高7.1、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根系分布对矮砧苹果幼龄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3年生矮砧苹果为试材,采用剖面挖掘和网格取样法,调查花期、果实膨大期及采收期3个根系生长关键时期根系生长动态及分布特征,分析矮砧苹果根系随生育进程推进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矮砧苹果根系最密集区域为水平0~30 cm、垂直0~40 cm,且表现为采收期根系发育最旺盛,花期次之,第三是膨大期;从水平分布来看,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花期和采收期最大值均出现在0~10 cm区域,膨大期除根干重密度外,其他根系构型指标极值均出现在10~20 cm区域;从垂直分布来看,花期距地表20~30 cm区域根系发育最旺盛,膨大期和采收期根系构型指标峰值则在20~30 cm或10~20 cm区域出现;以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占总量的80%作为根系活动主要区域,花期为水平0~70 cm、垂直0~40 cm区域,膨大期为水平0~130 cm、垂直0~40 cm区域,采收期为水平0~80 cm,垂直0~50 cm区域,因此,水肥管理需根据根系生长发育特性采用不同的措施,尤其在果实膨大期要采取田管措施增加根系生长量,以保证树体活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滴灌施肥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根系生长分布及荔枝园不同土层土壤pH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追肥包括CO(NH2)2、KCl和MgSO4等,均通过滴灌施肥系统施入,主要施肥时期为每年荔枝的秋梢期、花期和结果期前后;过磷酸钙、花生麸及鸡粪等则以基肥的形式沿树冠滴水线沟施。[结果]滴灌施肥能显著促进荔枝根系的生长,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连续6年滴灌施肥后滴灌施肥区土体中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分别为非滴灌区的2.29、2.17和2.25倍。荔枝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但滴灌施肥区和非滴灌区在0~20和20~40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滴灌施肥更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分布。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荔枝园土壤酸化明显,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施肥区在10~20cm土层土壤pH的降幅最大,达到1.47个单位。[结论]该研究可为滴灌施肥技术在荔枝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和玉米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根系分布、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优化木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9号食用木薯和特早熟糯玉808鲜食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等行距、宽窄行单作木薯及木薯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共4个处理,对比分析二者共生期间的农艺性状、三维立体根系分布以及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状和根系养分含量。【结果】宽窄行的木薯和玉米地上部长势均优于等行距。宽窄行间作比等行距增产玉米21.1%。单株的玉米、木薯根系均以植株为中心水平对称,由里向外呈由密至疏分布;单株玉米根系呈上密下疏、上窄下宽分布,68.7%~77.3%根重、46.2%~49.4%根长、52.7%~59.3%根表面积聚集在玉米行两侧各宽10 cm、深10 cm土带内;单株木薯根系呈上密下疏、上宽下窄分布,细根的50.8%~61.4%根长、47.7%~57.2%根表面积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深10 cm土带内,而粗根的35.7%~42.0%根长、39.3%~48.8%根表面积和35.9%~46.3%总根重聚集在木薯种茎基端线两侧各宽20 cm、种茎中线两侧各宽30 cm、深10 cm土块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钾及作物根系磷钾含量基本呈表层(0~10 cm) > 中层(10~20 cm) > 深层(20~30 cm)的分布规律,而作物根系氮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土壤和木薯、玉米根系的氮磷钾含量基本呈间作 > 单作,其中,宽窄行间作玉米的绝大部分养分指标为最高。【结论】玉米和木薯根系虽穿插生长,但其密集生长带(块)互不重叠,为弱竞争关系,以宽窄行为优,且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有利于提高两者的根系养分、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故生产中推荐宽窄行木薯间作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7a生越橘在辽南地区棕壤条件下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个越橘品种根幅为50~70cm,水平分布主要在0~50cm范围内;(2)根系生物量以高丛越橘、半高丛越橘较大,矮丛越橘较小;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以1~3mm的根系最大,其次为≤1mm的根系,≥3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3)康维尔、北村和斯卫克的根长密度较大,北陆和美登较小;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的比例≤1mm根系最大,其次为1~3mm的根系,≥3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4)5个越橘品种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深度在30~40cm以内,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中,其中康维尔和北村集中分布在0~10cm土层中,美登集中分布在10~20cm土层中,北陆和斯卫克在0~20cm土层内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9.
以商洛低山丘陵区核桃(Juglans regia L.)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取样,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核桃 黄芩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中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0~50cm土层,而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主要集中在20~70 cm土层。在水平方向上,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0~150 cm。间作作物黄芩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0~5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距核桃树干100~150 cm,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蚕豆玉米间作和施氮扩展了2种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从而增加了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