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林麝,别名獐子、香獐,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麝所产麝香不仅是珍贵的中药材,而且是上等的香料原料,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很高。为了加强林麝资源保护,除积极保护野生林麝外,开展人工林麝驯养是生产麝香、保护和发展林麝产业的有效途径。笔者作为业务人员多年服务在林麝人工养殖生产一线,现将林麝人工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一、林麝人工饲养管理1.日常管理(1)分群分圈饲养:将不同大小和性别的林麝同群饲养会互相影响。若  相似文献   

2.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我国6种麝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是名贵中药材麝香的原动物。近年来,随着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规范化生产,使得人工养麝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林麝饲养量占人工饲养麝科动物数量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林麝资源日渐枯竭,濒临灭绝。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组织把麝从《濒危野生动物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调整为附录Ⅰ,我国政府于2003年2月将麝属所有种列入Ⅰ类保护动物。于是,人们开始从事野生林麝人工饲养,以求保护和扩大种群,合法、科学的利用资源。但过去捕获的野生林麝人工驯化饲养多归失败。为了探索野生林麝抢救驯养的方法技术,我们将群众捕获的受伤野麝调往凤县养麝大户李吉有养殖场(该李为医生世家,养麝近20年,具有丰富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经验)。截至目前,该野生麝生长发育正常,已与原有麝群合群饲养,抢救驯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5.
林麝毛发DNA的提取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麝及麝属动物系统分类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林麝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损伤取样方法,从秦岭林麝的毛发样品中提取得到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麝、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是5种独立的种,林麝与原麝的亲缘关系最近。秦岭林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58,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15 42。可弥补现有形态分类研究的不足,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前景麝香鼠是高效特种珍贵经济动物,全身是宝,用途很广,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麝香鼠是名贵的动物香料源,国内外高级化妆品和有关药物所需的动物香料都是靠麝香鼠分泌的麝香。林麝已成濒临灭绝的动物,林麝香原料及产品已被禁用。灵猫不仅繁殖难,  相似文献   

7.
金贵的麝香     
麝俗称香獐,就是老百姓讲的獐子。麝一般分为5种,包括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目前,野生状态下的麝已经非常稀少。四川省马尔康县从1958年开始发展人工养殖林麝,成为我国最早的林麝驯养基地。林麝形体较小,体长70~80厘米,身高不过50厘米。体重6—8千克。林麝的寿命在15一19年,喜欢生活在800—2500米的高寒地区。林麝属于草食性动物中的杂食性动物,鲜嫩的枝条、树叶、杂草、松蘑、白菜等都是饲养林麝的上等食料。  相似文献   

8.
林麝,又叫香獐、香子,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学家根据其体型大小及毛色分三种,麝、马麝及林麝。林麝在陕西省商洛、安康、汉中及陕北黄龙林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9.
对在半散养条件下的林麝,调查在设定的半散养环境下,野生植物共计41科93种,林麝自由采食野生植物31种,四季都采食。根据动物啃食与自然植被生长恢复速度保持平衡的原则,评估土地面积与动物承载量,半散养一头林麝需要环境面积225~300m2。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农业考古》2012,(1):259-262
之所以选取野生林麝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它是小型鹿科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食物链的底端,是一个较低的生态位,其分布变化较能明显指示环境的变化。2.雄麝分泌的麝香,经济价值很高,文献记载丰富,便于研究。3.历史时期野生林麝的种群变迁较为明显,可以此探究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林麝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和经济动物,经过50多年的人工驯养,其仔麝存活率与家畜相比仍偏低。本文根据多年实践观察,分别从雌麝哺乳行为、幼麝摄食行为、母幼冲突行为和人工育幼行为等4个方面对林麝的育幼行为统计分析,对比历年圈养林麝育幼行为相关成果,探寻圈养林麝育幼行为及其对仔麝成活率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最佳圈舍生态模型、最佳育幼模式以及探索规范圈养配套饲养管理技术、行为补偿提供理论支持,并对近年来有关林麝育幼行为报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保护野生动物。为深入研究林麝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基于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林麝肺成纤维细胞FMD-C1线粒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特征注释、结构预测、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FMD-C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351 bp,共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 coding gene, PCG),22个tRNA,2个rRNA和两段非编码区,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登录号为MW879208。与NCBI上林麝的其余序列比对,FMD-C1的4个PCGs中检测出5个单氨基酸突变和3个插入氨基酸;D-loop区检测出19个差异碱基和2个碱基缺失。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与林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安徽麝。研究结果可为林麝的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林麝肺部疾病线粒体水平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及多样性,以期为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及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郑州市公园绿地土壤动物分属于4门9纲26目;小杆目、蜱螨目、膜翅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83.26%;颤蚓目、姬马陆目、蜘蛛目、鞘翅目、双尾目、缨翅目为常见类群,其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14.60%;稀有类群动物数量占总动物数的2.14%;公园绿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非常明显,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逐渐减少,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且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5.
林麝人工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香是位居四大动物香料之首的名贵中药材,货源短缺,价格昂贵,因此林麝的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工养殖林麝数量的增加和营养水平的提高,母麝孕期营养充分,林麝胎儿有增大趋势。同时由于圈养场地狭小,母麝活动范围太小、运动量不足,所以难产现象时有发生。仔麝蹄子锋利且四肢修长,难产时往往腿部卡在子宫,造成助产催产困难,强行拉扯胎儿会损伤阴道甚至子宫,此时应果断采取剖腹产。此前国内尚无关于林麝剖腹产的报道,笔者整理了凤县康宁林麝救助中心实施的36例林麝剖腹产手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志阳  田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50-251,255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越冬数量已由1982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000只左右,但分布点却由原来的连续分布变化为岛状分布,分布范围也在缩小,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受栖息空间的限制,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数量已超过总数的一半。据此及其滩涂湿地特性,规划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可以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有效保护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实现栖息地保护与地区经济的共同战略。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北部同一山体的4个坡位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7类、4 67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6类、9 385只,隶属于4门9纲22目57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1类:线蚓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4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各坡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很大.大型土壤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是:山麓>山腰>山谷>山顶,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分布是:山腰>山麓>山顶>山谷,种类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土壤0~5 cm(h1)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山顶>山谷>山腰>山麓,中小型土壤动物为:山麓>山谷>山腰>山顶.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10月>6月>8月,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为: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