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试验研究了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造林与传统楠竹大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成林成材时间,形成的竹林在年平均胸径增长量、胸径与地径比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比较得出小母竹造林比大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成林成材时间、生长量、材质和效益等方面的优越性,为大力推广楠竹小母竹造林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生楠竹林培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新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53-55,57
利用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来营造竹林,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可永续利用、造林成活率高、成林快等优点,为大力发展楠竹资源开辟了新途径。试验初步探讨了实生楠竹林保留株数对楠竹林地径生长、发笋成竹的影响以及叶面积与发笋数、成竹数和平均地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特别是推广楠竹实生苗造林以来,由于苗木运输方便,造林成本降低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楠竹造林发展很快。但笔者发现一些地方楠竹造林效果欠佳,表现在成活率或发笋率不高,母竹生长不良,枝枯叶黄。究其原因,通过考察,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伍小辉 《绿色科技》2014,(2):106-107
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各年龄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四方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均有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别达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种植成活率、出笋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选用2~3年生母竹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在对"楠竹快繁和造林技术推广"项目实施4年的基础上,总结了:①楠竹小母竹繁育技术,包括母竹与园地选择、整地、栽植和苗期管理等;②小母竹造林技术,包括造林地与造林时间选择、苗木选择与处理、整地、栽植等;③小母竹造林后抚育管理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湖南林业》2002,(2):21-21
1.造林地选择。楠竹实生苗造林的立地条件,大致与杉木相似,选择温暖湿润,年气温16~20℃,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海拔800米,PH值4.5~7.5的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板页岩发育的红壤、黄红壤为宜,紫色页岩的山湾,土层深厚处也可以栽植。2.炼山整地。首先清理造林地,把杂草灌丛清除。采用全垦大穴整地,穴长、宽、深40×40×50厘米或50×50×50厘米,施足基肥。3.造林方法。①起苗。竹苗出圃前剪去地上部分三分之二。起苗时带少许泥土袋装保湿备运。凡起出的苗必须在3天内…  相似文献   

7.
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不断深入 ,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将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各地均将一些适宜本地生长且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树种作为造林的主导树种给予优先发展推广。楠竹就是天柱县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中首选树种之一 ,为了提高楠竹造林质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就如何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成活率 ,讲几点技术措施。1 精细整地整地是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高低的基础。在造林前提早一个月整好地并打穴回填表土 ,1个月后植苗造林 ,其造林成活率高于不整…  相似文献   

8.
9.
楠竹实生苗新法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楠竹实生苗采用常规均匀栽植与新法群状栽植,常规分株栽植与新法自然丛栽植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自然丛栽植是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成活率、发笋率的关键;群状栽植能有效提高发笋株数。因此, 自然丛群状栽植是提高楠竹实生苗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为锯决大母竹造林种源不足且成本过高的问题,2001年开始进行了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林成材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平均地径、单株发笋数及发笋成竹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株数对平均地径影响较大,以2株为佳,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的差异对平均地径影响不显著;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单株发笋数都有极显著影响,保留2株,施复合肥、磷肥和尿素分别0.5、0.1和0.2kg及1月、6月施肥,单株发笋数最多;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毛竹发笋成竹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楠竹育苗造林主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技术研究自1994年10月至2001年底止,历时8年,分两分阶段:前2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楠竹种育苗进行改进,采用大棚密播育苗、容器育苗等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育苗试验研究,并进行以苗繁苗,以鞭繁苗的技术探索;后6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造林技术试验、研究、推广。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楠竹育苗和实生苗造林的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雷竹山地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试验研究表明:山地不同坡位对雷竹笋用林的造林成活率、出笋成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山坡下部造林效果明显比山坡中部、上部好;雷竹上山造林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炼山+全面清理(处理1)、不炼山+局部清理(处理2)、不炼山+带状清理(处理3)、杉木近熟林局部清理套种毛竹(处理4)进行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的毛竹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毛竹造林的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处理4造林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最高,分别达91.9%、418个·hm-2、403株·hm-2,且当年造林成本最低,为11490元hm-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处理2节省造林投资成本3285、2115、480元·hm-2.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了雷竹造林后新竹的直径、数量与母竹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雷竹造林后几年内长出的新竹数量和直径与造林时的母竹大小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造林后新竹的数量和直径在各年度间也未见相关性;造林后的立地条件是新竹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类型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福建省常见的7种土壤类型(红壤、黄红壤、黄壤、紫色土、红土、黄泥土、水稻土)对毛竹林出笋数、新竹成竹率和新竹胸径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竹林出笋数及新竹胸径在不同土壤类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竹成竹率在不同土壤类型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认为,在毛竹造林时应优先选择退耕的农地,即耕作土壤黄泥土和红土。  相似文献   

18.
白笋竹、黄笋竹 (普通毛竹 )通过异地移栽试验 ,调查两者的造林成活率、成竹率 ,同时观察两者的发笋期、笋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白笋竹的造林成活率、成竹率与黄笋竹相比 ,分别低 12 %、10 % ,且白笋竹的发笋期也比黄笋竹迟 5~ 7d,两者笋的外部形态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证实白笋竹应为毛竹的一种变型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楠竹林发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宣汉县楠竹林场的楠竹林的施肥试验,研究表明:(1)施氮、磷、钾肥对竹林产量的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但作用大小则因种类及其配合情况而异,总的来说,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2)氮主要通过对竹笋个体发育的促进作用来增加产量,而通过提高笋芽发笋率或直接促进笋芽的形式来增加发笋数,乃是磷肥增产的基本途径;(3)竹林施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竹笋出土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增施氮施时,竹笋出土多在前期,其相应的出笋期也有所延长,偏施磷肥时,竹林发笋将往后推移,以中后期为盛。  相似文献   

20.
对楠竹实生苗采用常规均匀栽植与新法群状栽植,常规分株栽植与新法自然丛栽植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自然丛群状栽植能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因此,自然丛群状栽植是提高楠竹播种苗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