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简称Xcc)能够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商品名又称为黄原胶,具有广泛用途,在食品生产中可作为添加剂使用。为了得到不含黄色素的黄原胶,我们采用转座子EZ-Tn5随机插入诱变的方法对8004菌株进行突变,获得了一株不产黄色素的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的转座子EZ-Tn5插入位点进行分析,发现该突变体是由于编号为XC_4097的基因被插入突变后衍生而来。同源性分析表明XC_4097编码一种脂质酰基转移酶,它与脂质的合成有关。采用同源双交换方法构建XC_4097基因的缺失突变体。通过对野生菌、突变体以及功能回补体的表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XC_4097基因功能的丧失只影响黑腐病菌黄色素的合成,而不影响细菌生长以及胞外多糖的合成。这为工业上生产无黄色素的黄原胶提供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8004)中的一个转录调控因子XC2736(npaRI)在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该转录调控因子可能调控胞外纤维素酶的合成。为了解HpaRI对纤维素酶的转录调控机理,本研究对HpaR1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与488bp的包含XC0639的启动子区DNA片段进行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发现HpaR1与XC0639启动子可以发生结合。将488bp的XC0639的启动子DNA片段与报告基因gus融合,构建XC0639的报告质粒pGUS0639r,分别导入野生型8004菌株和缺失突变体DM2736中,分析发现在突变体背景下GUS的表达水平比野生型背景明显降低。表明HpaRl正调控XC0639的表达。构建XC0639的极性整合突变体PK0639,检测发现PK0639几乎丧失胞外纤维素酶的活力;通过功能反式互补构建的互补菌株CPK0639可以恢复纤维素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HpaRl通过调控纤维素酶基因XC-0639的表达来调控细胞的纤维素酶活性。本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HpaR1如何调控细菌生理生化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中,hrp基因对寄主的致病性和非寄主的超敏反应中起核心作用,而hrpG对整个hrp基因簇起调控作用。HrpG为OmpR家族的双组分系统感受调控蛋白,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是N端Response_reg和C端Trans reg_C。本研究利用表达载体pQE-30Xa,成功构建了HrpG的表达重组子,在E.coliM15[pREP4]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调节诱导温度、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最终确定在温度为20℃,IPTG浓度为0.8mmol/L,诱导表达4h。hrpG基因在宿主细胞E.coli M15获得高效可溶性表达。目前尚未有可溶性HrpG蛋白获得成功表达的报导,本研究中获得HrpG蛋白在大肠杆菌获得大量可溶性的表达,将为in vitro研究HrpG的生理活性,特异的结合位点和调控功能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RNA提取与质量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学名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简称Xcc),是一类γ-变形菌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世界范围内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RNA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提取高质量的RNA是研究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基础。由于Xcc能产生大量胞外多糖及黄单胞色素,且细菌RNA半衰期较短,目前尚缺少一种大量提取Xcc高质量RNA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在参考多种R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适合十字花科黑腐病菌RNA的提取方法。得到的RNA样品经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证实为完整、均一的总RNA,达到了表达谱分析及cDNA文库构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植物病原菌侵染寄主的过程就是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Ⅲ型分泌系统和Ⅲ效应物与病原菌致病密切相关。大部分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定向的把效应物蛋白传递到宿主细胞,效应物蛋白进入植物体引起致病或过敏反应。本研究将百日咳杆菌的腺苷酸环化酶基因连接至含启动子的pLAFRJ载体上,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体外快速鉴定Ⅲ型效应物的报告质粒pJ-JA,并用已鉴定为Ⅲ型效应物基因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1553的启动子和信号区验证该报告质粒,证明这个系统是可以工作的。该报告质粒为进一步精确筛选鉴定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效应物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CsrA(在有些细菌例如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中也称为RsmA,统称CsrA/RsmA)是一类在细菌中广泛分布而且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的RNA结合蛋白。研究表明,CsrA/RsmA作为转录后全局调控因子参与了包括细胞碳代谢、次生代谢、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以及动植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等许多细胞过程的调控。CsrA/RsmA在不同的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各有异同。在大肠杆菌中,CsrA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的碳代谢、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而在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athovarcampe5tris,Xcc)中,CsrA的同源蛋白RsmA的主要功能除了控制碳代谢、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外,还控制致病性和胞外酶的产生。大肠杆菌的CsrA(CsrAEcoli)是否具有XccRsmA(RsmAXcc)的功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大肠杆菌的csrA基因(csrAE.coli)互补Xcc的耶剃基因(rsmAXcc)的缺失突变体DM2506。结果显示,csrAE.coli能够互补DM2506的所有表型,说明csrA。瑚具有RsmAXcc的全部功能。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无论是瑚,叫枷突变体还是野生型菌株,导入表达CsrAE.coli扰的质粒后均导致其致胞外蛋白酶活性的严重下降,证明CsrAE.coli,以具有抑制Xcc胞外蛋白酶活性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证实,CsrA E.coli的C末端第53~61位氨基酸残基具有抑制Xcc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含有GGDEF结构域(含有甘氨酸(G)(2个),天冬氨酸(D),谷氨酸(E),苯丙氨酸(F)保守氨基酸)的蛋白受到重视,已证实含GGDEF结构域蛋白在细胞信号转导、生长和致病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字花科黑腐菌8004菌株(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str. 8004,Xcc8004)有32个基因编码含GGDEF结构域蛋白,实验证明其中部分蛋白与xcc致病性、胞外酶产生、生物膜形成和泳动等生命活动相关。本文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Xcc8004不同功能含GGDEF结构域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着重分析其结构域架构。对蛋白结构域架构整体比较显示,这些蛋白的整体结构域架构具有多样性,共有结构域架构仅有PAS4-GGDEF.EAL(分布于参与致病的蛋白中1;对结构域架构局部比较显示,在参与致病性的含GGDEF结构域蛋白中,PAS4-GGDEF和GGDEF.EAL为共有结构域架构;在参与内切葡聚糖酶产生的蛋白中,PAS4-PAS4、PAS4-GGDEF和GGDEF—EAL为共有结构域架构。本研究结果将为蛋白质功能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甘蓝黑腐病菌Xcc8004基因组中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XC_1348的基因功能,本研究用自杀质粒pK18mob和pK18mobSacB分别通过同源单交换和同源双交换构建XC_1348的非极性整合突变体1348nk和有标记的缺失突变体DM1348Gm,并对两种突变体的表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突变后不影响细菌的胞外多糖(EPS)产量、胞外酶活性以及细菌游动性.有趣的是该基因的两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是Xcc经两种方法定点突变后分别具有的不同基因组结构而影响到某些基因的表达所致.通过研究初步了解了XC_1348基因的功能并为今后改进定点突变方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athovar carnpestris,Xcc)是引起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病原菌,也是研究寄主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的模式菌之一。Xcc可以感染白菜、萝卜和甘蓝等十字花科农作物,也可以感染重要的模式植物拟南芥(AroJoidopsisthaliana)。由于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因此,拟南芥是研究寄主植物对Xcc浸染的防卫反应的分子机理的最理想的寄主材料。但是,到现在为止,一套完善的在拟南芥上进行xcc致病检测的实验系统还没有建立。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叶片压渗法”、“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这3种常用的病原细菌接种方法对Xcc的实验室菌株8004f以下简称Xcc8004)在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似.thanlianaecoype Colombia0,Col-0)上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拟南芥Col-0叶片上用“叶片压渗法”接种Xcc8004可以引起明显致病症状,而用“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接种均不能引起病症。这一结果说明,不同的接种方法的对Xcc在拟南芥上的致病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在拟南芥Col-0上进行Xcc8004的致病力检测,本研究建议采用“叶片压渗法”而不用“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一套简易的拟南芥试验用苗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0.
樊妙姬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6,(1)
本研究探索了以拟南芥为寄主的甘蓝黑后病菌的致病条件,观察了其病症的发展.建立了菌株Xcc1067的pIJ3200为载体的基因文库,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拟南芥Columbia为寄主的Xcc1067菌株的无毒基因克隆,该克隆的进一步分析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生化功能分析,证实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野生型菌株T3000产生两种顺乌头酸酶(分别命名为XooAcanA和XooAcanB)。通过三亲本接合的方法,将获得的含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基因簇的重组质粒pGXN3000导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突变体8476中。经生化功能分析证实,8476/pGXN3000中含有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XooAcanA;同时还证实了PGXN3000能互补8476,恢复其合成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能力及致病性.这表明在PGXN3000中含有一个完整的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的顺乌头酸酶基因,该基因具有类似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的功能.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rpfA基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转座子 Tn5gus A5诱变和标记置换方法 ,构建了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系列标记置换突变体 ,其中 6个突变体的胞外多糖产量显著降低。致病试验结果表明 ,胞外多糖产量对 Xcc的致病性有明显的影响 ,不同接种浓度对 Xcc胞外多糖突变体致病性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转座子Tn5gusA5上的抗性基因,通过“鸟枪法”克隆到用这种转座子诱变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所获得的三个胞外多糖突变体菌株T106、T113和T117中的转座子及其相邻序列的DNA片段,并利用含有这些片段的重组质粒,通过标记置换构建了突变体。通过检测标记置换突变体的胞外多糖产量及Southern杂交,证实了胞外多糖突变株T106、T113和T117不仅确系转座子插入所致,而且转座子插入的位点分布在染色体的不同区域。从而证实了我们所报道的诱变体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产生的胞外蛋白酶Ⅰ在致病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该酶以及其它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合成受一致病因子调控基因簇(rPf基因簇)的正向调控。本研究利用带有β-半乳糖苷酶报道基因(lacZ)的转座子Tn5-B20诱变蛋白酶Ⅰ基因克隆,获得了lacZ在蛋白酶Ⅰ基因启动子控制下表达的Tn5-B20插入突变质粒。通过将这种突变质粒导入野生型和各rpf基因突变体菌株后,测定lacZ基因在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些rpf基因对蛋白酶Ⅰ基因的正向调控作用,而且明确了它们的调控水平.发现rpfA、rpfC、rpfE、rpfG或rpfH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会降低90%左右,而rpfB突变后,蛋白酶Ⅰ基因的转录只降低48%。 相似文献
15.
以从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胞外多糖突变体T113中克隆的含转座子Tn5gusA5及其两侧相邻序列的12.3kbEcoRIDNA片段为探针,从野生型菌株8004中克隆到与突变位点相对应的6.5kbEcoRI片段,克隆于载体pLAFR3上的该片段能反式互补突变株T113的胞外多糖产生,说明该片段上含有至少一个与胞外多糖产生有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构建携带报告基因的转座子Tn5gusA5于广谱性cos质粒pLAFR1上,利用Tn5gusA5诱变野生型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筛选与致病性有关的因子(胞外多糖,胞外酶)突变体,通过Southern杂交和报告基因gus表达验证,突变体是由转座子诱变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