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生物灾害管理学角度,设计了马尾松毛虫灾害科学管理技术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马尾松毛虫灾害管理策略,与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鄱阳湖地区10多年来马尾松毛虫发生区环境的变化,以及防治策略上的重大转变,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并对鄱阳湖地区连续7年保持有虫不成灾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化学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历史较久,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良特性,但自1981年使用以来,其杀虫效果不断降低,而用药量逐渐增加。我们自1984—1986年对全省12个县、20多个地方作了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监测工作。结果表明:松毛虫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药性与过去使用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的量成正相关,合理控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用量能延缓抗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 ( 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该害虫曾于1 993、1 994年在安康地区文武山林区暴发成灾。 1 998~ 1 999年 ,又相继在安康、宁陕、石泉、汉阴等县市猖獗发生 ,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观察认为 :该害虫每年发生 2~ 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翘皮缝中越冬。越冬幼虫每年 4月份大量出蛰 ,第 1代幼虫每年 5月中下旬始发 ,6月上旬盛发 ,为防治的关键时期。1 生活史观察与调查方法1 .1 卵期1 999年 5月下旬 ,在汉阴县龙宝乡采收新产卵块 2 0枚 (部分为捕捉雌成虫产卵获得 )置于室外 ,自然孵化。逐日观察记…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永康市历年来松毛虫发生危害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永康市的松毛虫发生周期延长,为害面积缩小,爆发期延时缩短,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选取广西兴安县2005~2015年春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温度与春季马尾松毛虫轻、中、重度发生面积发生关系。以2004—2015年的每月的温度因子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与兴安县春季马尾松毛虫轻、中、重度发生面积相关的重要因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准确率分别高达81.036%、99.991%、58.658%,其中,中度平均准确率近100%。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回顾总结湖南省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特点、灾害损失、发生规律及灾区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灾害发生的因子及灾害变化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松毛虫害的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0.
观察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发现松毛虫往往经过几个世代的低密度潜伏期之后,才发展到大发生阶段,如1972年在缙云壶镇调查,三个世代每株平均蛹数0—11个;1973年的越冬代0.3—2.5个。1980年在长乐林场调查,调查到很多地段老龄 相似文献
11.
12.
2004年古田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害发生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4年福建省古田县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危害成灾的实情,结合古田当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虫灾与温度、湿度降雨、光和风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揭示了2004年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暴发的气候成因,为今后马尾松毛虫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危害很大,实施有效监测是对其进行防治的关键。以福建沙县为研究区,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短波红外波段、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等构造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光谱特性指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均值等影像纹理特征,引入坡度、坡向等地形及林木因子构建马尾松毛虫虫害遥感监测指标,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虫情级数估测模型进而反演,进行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并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指数指标的虫害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影像的光谱特性、纹理特征与地形及林木因子影响进行虫害监测,显著增强了虫害的光谱响应能力,相比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的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其总精度提高了14.28%;2)这些为林业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借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理论认识与信息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所述实验的实例为:为明了对安徽江淮林区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施行白僵菌生物防治的效果,在宣州、凤阳不同的马尾松林地进行了该虫越冬前期(11~12月)和越冬后期(3~4月)施用白僵菌剂的防治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其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表明在安徽林区因受所处地带性气候的影响,不论在冬季或春季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效果均不理想。据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了江西省马尾松毛虫防治的经验教训,依据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遵循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视不同发生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提出在害虫潜伏期和上升初期采取营林、生防措施,稳定低虫口;在害虫上升期,加强小面积除治,控制虫情上升;在害虫越冬代暴发成灾期,弃重治轻,遏制灾情蔓延等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样点调查法对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松林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林分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松树生长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重度危害可降低松树的高度和胸径(重度危害三年后高度、胸径分别下降0.34 m和1.8 cm),轻度危害则可促进松林的生长;马尾松毛虫危害可适度改变松林的郁闭度和地表植被的盖度(中、重度危害后三年盖度分别上升15%和20%),对林下植被的恢复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中、重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可有效增加林地植被物种的多样性,轻度危害则对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编著论述了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等3种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决定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雌性比、产卵量和死亡率3个因子,指出马尾松毛虫雌性有其遗传因素,其性别早在胚胎发育的卵期已经形成,食料的丰歉与质量、食料树种的不同,不同农药化学防治处理、气温的变化都将影响雌雄虫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建德县长期遭受松毛虫危害,1978~1984年,平均年发生松毛虫危害1.09万hm2,最高年达2.02万hm2,1984年后,虫情开始稳定下降,1984~1993年,年均发生0.19万hm21,近5a。年均在0.13万hm2以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掌握了发生发展规律后,制订正确有效的防治策略,建立了测报网络,推行了承包治虫和联防联治以及封山和造林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松林的自控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