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群研发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探寻影响山东省小麦生产的气象风险因子,并探索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气象致灾风险因子的关系,通过采集山东省典型小麦生态区120个监测网点,自1980年至2009年的小麦产量与气候致灾风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导致小麦减产的气象风险因子以及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确立了导致山东省小麦冷冻害、干旱和干热风等灾害的气象风险因子,建立了山东省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群,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对山东省小麦生产当中遇到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预测是否存在气象灾害,并进行风险评估。该系统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和制定农业保险费率、保费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农业直补标准等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主要隐性灾害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河北滨海平原区冬小麦的主要隐性灾害,通过对河北滨海平原区冬小麦隐性灾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该地区在1996—2011年小麦的主要隐性灾害,包括冷害、冻害、干旱危害、干热风危害、盐碱危害等危害,并提出了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在河北滨海平原区小麦生育期间的降水量为138.32 mm,季节性干旱以重旱为主;近几年干热风危害有减轻的趋势。为指导滨海平原区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猕猴桃高温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掌握猕猴桃果实膨大期高温干旱灾害发生的风险水平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陕西猕猴桃高温干旱风险区划研究,为果业部门开展猕猴桃生产的防灾减灾,以及猕猴桃高温干旱灾害保险设计、理赔以及避灾抗灾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利用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灾情等方面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陕西猕猴桃高温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GIS技术,开展陕西猕猴桃高温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东部渭河下游低海拔地区,该区域重度高温干旱灾害约3年1遇,同时存在约2年1遇的中度、1年1遇的轻度高温干旱灾害;中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中东部和陕南汉江下游两岸部分地区,该区中度高温干旱灾害2~3年1遇,同时存在3~4年1遇的重度灾害和少于1年1遇的轻度灾害;轻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中度风险区南部、北部和西部,以及陕南汉江及其支流两岸、金钱河、丹江及其支流两岸、南洛河两岸海拔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1978-2004年66个县(区)的粮食单产资料,通过统计处理得到相对气象产量,并以相对气象产量的变化来表征福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采用歉年平均减产率,歉年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气象产量小于-5%的保证率三个风险指标作为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来评估福建粮食单产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全省各县综合风险指数介于0.08~0.73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泉州和漳州的大部县市、龙岩和三明的西部县市、宁德市东北部和南平的部分县市,这些区域的台风、暴雨、干旱和寒害等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沿海县市及内陆县市,气象灾害对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相对小些。  相似文献   

5.
开展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气象风险等级中长期预报方法研究,以期为科学防控晚疫病提供依据。对湖北省2011—2019年平原低山丘陵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并利用2011—2017年数据及判别分析方法,结合人为防治因子建立了平原低山丘陵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晚疫病发病率与3月中旬最低气温、4月上旬日照时数以及4月下旬风速相关性较好(P<0.05),晚疫病发病率模型自身回代及交叉验证准确率分别为75.9%和75.3%,2018—2019年试报准确率达到61.7%。晚疫病发病率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能够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通过预测马铃薯晚疫病当年发病情况可以为农技人员提前开展晚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分析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利用线性分析方法,依据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统计显示,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冬春季有明显变暖,夏季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全年都表现为变暖的趋势。同时,通过2010—2011年冬小麦的分期播种试验,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发育期的影响分析研究,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并找出影响获嘉县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的适宜指标,同时找出影响小麦后期产量的灌浆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为在生产中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楠  黄玉芳  冯雪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84-187
为了研究菏泽市各个区县高温灾害风险的分布状况,选取菏泽市8 县1 区的1970—2014 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数据,以≥35℃的年高温日数和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指标,分析高温天气的基本特征。利用高温灾害风险指数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选取适当的指标。结合GIS 系统,在全面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得出了菏泽市高温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菏泽市的高温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明县、曹县和成武县;巨野县和单县为低风险区,其他县区为中等风险区。这就为菏泽市高温灾害的防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黑龙港流域冬小麦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在与小麦产量相关的35个气象因子中有12个因子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灌浆期降水与冬小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拔节期降水量和返青期降水量;5月份的蒸发量与冬小麦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对小麦产量形成起较大的负向作用;小麦越冬期间的气温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因素。据此,在制定小麦生产管理计划时,应将以上因素作为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2014年度二二二团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与小麦各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的对应关系,确定二二二团冬小麦的各生育阶段气象对当年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通过分析二二二团冬小麦生育期出现的异常气候得出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以帮助农户有针对性的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1955-2010年淮北平原冬季农业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淮北平原冬季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5-2010年淮北平原代表站宿州市冬季(12月-次年2月)逐日气候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揭示了冬季农业气候基本要素和相关农业气候指标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55年间,淮北平原冬季气温明显升高,≥0℃的积温明显增多,1986年为冬季气温升高的跃变点,但冬季日照时数减少,年际间冬季降水量波动增大,气象干旱是冬季小麦生产中的主要气象灾害;(2)冬季增暖后,致使冬小麦处于缓慢生长状态,但是冬小麦完成春化阶段的最适宜和适宜的低温天数呈“一少一多”变化态势,以及暖冬促进小麦生育进程相应提前的事实增加了小麦顺利完成春化阶段和后期遭受春霜冻害的风险;小麦育种和引种宜选择春化阶段温度指标范围较宽的品种;(3)虽然冬暖对设施农业生产有利,但是不利于设施农业生产的弱光照天数在增加;同时,现有结构的设施农业生产,在冬季增暖背景下仍然存在较大的低温冻害风险,生产中应注意防范强低温,并科学设计温棚结构来应对日照时数不足。安徽淮北平原冬季气候增暖趋势明显,冬季光、热、水等农业气候基本要素和积温、极端低温、弱光照等农业气候指标呈现诸多变化,对冬季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当前气候情境下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播期干热风的发生风险,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周麦18以及弱春性品种西农529为材料,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2年的籽粒灌浆规律,并结合近30年本地区干热风发生分布,讨论不同播期籽粒灌浆95%时的干热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小麦冬前分蘖减少,但春季分蘖增多,适度增加播量可以保证群体成穗数;籽粒灌浆时长缩短、灌浆速率加快,播期在一定范围内干热风发生概率没有明显提升。济麦22在380℃~680℃、周麦18和西农529在250℃~680℃冬前积温范围播种,干热风发生风险保持一致,继续降低冬前积温,干热风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适度推迟播期,降低冬前积温,增加播量,灌浆速率增加,干热风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变化,同时不同类型小麦产量稳定。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小麦最适冬前积温可由先前的约600℃降低到当前的约380℃,冬前分蘖2~4个,是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浮山县7—9月夏闲期降水量对翌年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做出翌年小麦产量的趋势预报,提出相应措施和对策,指导小麦生产趋利避害。通过对山西省浮山县1980—2009年7—9月夏闲期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的分析,利用SPSS软件,分离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建立小麦趋势产量回归方程;通过气象产量与夏闲期降水量的分析,建立两者的对数方程,最终建立小麦产量预报模型:Y=2.995T+68.102lnX-254.578。结果表明:浮山县1980—2009年7—9月夏闲期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拟合率较高,预测精度最高为99%,平均预测精度为80%。通过研究得出:浮山县7—9月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相关性显著,预测精度较高,但因未考虑到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影响,故如遇较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时,预测精度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晋南冬麦区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其对小麦的逆境胁迫影响,利用临汾市气象局1991-2016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及6月11日-15日的干热风发生天数资料以及2012-2016年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其对当地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南冬麦区干热风发生频繁且严重,在小麦灌浆期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干热风危害,天数变幅为2天~13天,灌浆期内干热风发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呈累加作用,尤其6月上旬干热风发生天数对小麦产量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气象因素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为增加其产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临汾市尧都区气象局1981—2014 年气象与农业相关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多元性回归等方法,对临汾市冬小麦千粒重与多种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冬小麦千粒重与5 月中旬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以及相对湿度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除平均最低气温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温度与千粒重呈负相关,降水及相对湿度与千粒重呈正相关,建立冬小麦千粒重方程的预报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检验,预报偏差都小于20%,从而为适应气候条件、提高小麦栽培管理水平和开展冬小麦产量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喀什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日照、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佰什克热木乡自动气象站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喀什2015 年气象条件、气象因子对栽植红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喀什地区栽植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红枣栽植的气候条件,旨在对红枣气候品质等级进行评估并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红枣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 年喀什气象条件中,日照条件最有利于红枣生长发育和果实的着色;2015 年高温和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期造成影响,管理上采用对应的农业措施保证了其质量和产量。通过对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当年红枣生长气候条件、红枣企业生产管理条件评分值,认为认证区域内红枣气候品质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16.
气象要素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灌浆速度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象要素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灌浆速度的影响,利用2018-2020年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西峰试验点玉米分期播种作物资料及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与玉米灌浆的关系.结果 表明:灌浆速度与灌浆天数变化呈二次曲线,开花始期后第24天开始到第46天是百粒重增长最快时间段,开花后第38天灌浆速度达到高峰;影响灌浆速度的主要气象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河北省大风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区划,笔者利用河北省1983—2011 年各地区县市统计年鉴、大风灾情数据以及气象站风速数据,基于灾度和危险度2 个指标,对致灾性大风时空分布、大风灾害特征和危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致灾性大风地理分布主要有2 个中心,分别位于冀北高原张家口地区和沿海沧州地区,春季频率最高;河北省各地区均有风灾事件发生,受灾情况属于轻灾,即为县级为主管单位进行救灾;结合致灾因子(致灾指数)和承灾体(风灾承灾指数),利用风灾危险度评价模 型,得出河北省存在14 个风灾极重度危险地区。风灾危险性与致灾因子分布不一致,表明危险性评价需要结合承灾体因素;在常用风灾危险性Dx的评价中,需要结合更多与风灾相关的承灾体参数,提高承灾体部分对危险性影响的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