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丁质对草莓的保鲜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几丁质能抑制微生物对草莓的侵染,可在草莓的表面形成半透膜,阻止CO2散失,提高草莓表面的CO2浓度,抑制草莓的呼吸作用,减缓物质分解速度。1%-2%几丁质衍生物水溶液,可使草莓的贮存时间在常温下延长2天左右,在4-8℃条件下延长15-20天。  相似文献   

2.
永丰县鹿冈乡自2000年从浙江引进草莓进行大棚栽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03年已达20多公顷。但草莓灰霉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高达80%,轻的减产20%~30%.重的高达50%以上,既制约了草莓的大面积发展,又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我们对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草莓涂膜保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草莓由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草莓组织娇嫩,极不耐贮藏,本文针对草莓保鲜的实际意义和实用性,采用可溶性淀粉作为被膜剂,配成1.0%,1.5%,2.0% 3种不同的浓度,用浸渍或喷雾等方面,在草莓表面形成一层膜,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淀粉涂膜剂浓度为1.5%,1.5%浓度处理的草莓贮存5d后,重量损失为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8.4%,酸度为0.710,维生素C含量为32.2mg/100g。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4,(5):12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此,笔者将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草莓枯、黄萎病是长丰县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年发病株率在20%-40%,严重年份达80%以上,是近几年困扰草莓扩大生产的重要原因,给当地产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莓农生产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为了深入研究我县草莓枯、黄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本人通过实地调查,并通过走访霉农及农业专家,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县草莓枯、黄萎病严重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成安县是草莓种植大县,自1992年引进至今,已栽种20000余亩。成为该县小康建设的支柱产业。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温室(大棚)草莓的栽培面积已占到草莓栽植总面积的90%以上。但是,由于温室特殊的环境,致使草莓的畸形大量发生。1998年春天本人在成安县东魏村和西魏村的调查中发生,越冬茬草莓的畸形果为53%,早春茬草莓的畸形果率达到41%。  相似文献   

7.
在棚室草莓病害中,灰霉病为主要病害。发病后一般减收30%~50%。因此。搞好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红古区塑料大棚草莓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古区所产草莓因其果实色泽鲜艳,品质佳,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85年全区草莓面积仅约27hm^2,1996年发展到53hm^2,到2003年后面积达360hm^2(其中塑料大棚草莓300hm^2,占草莓生产总面积的84%),栽培方式由单一的露地生产发展到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成为红古区的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草莓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春季花期(3—4月份)死亡问题日益凸现,果实的商品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严重制约着草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近几年通过对品种选择、壮苗培育、栽培管理等技术的探索,总结出红古区草莓塑料大棚丰产栽培技术,经2005、2006年连续2a的推广应用实践,草莓春季花期死亡率降低了80%~90%,并且其植株生长健壮,果实商品率显著提高,平均单产提高15%~25%,  相似文献   

9.
草莓灰霉病     
刘志恒 《新农业》2004,(1):42-43
草莓灰霉病是世界各国草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各草莓产区无论温室生产还是露地栽培均有发生。尤其早春保护地草莓生产发生普遍、危害最为严重。据调查。病害造成的烂果减产10%~30%。重者可达50%以上。灰霉病除危害草莓外,还可侵染番茄、茄子、辣椒、草瓜、莴苣、白菜等多种蔬菜,在花卉及果树上的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10.
草莓吸肥特点和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露地及促成型栽培草莓吸肥规律以及不同肥料水平对草莓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表明露地栽培和促成型栽培草莓有着不同的吸肥特点,露地草莓由于近4个月的时间处于越冬休眠期,前期吸收养分仅占整个生育期的5%-15%,后期吸收的养分占整个生育期的50%以上,N的吸收高峰在膨果期,占整个生育期的46.2%〉P的吸收高峰出现在膨果期和收获期,占整个生育期的70%,而K的吸收在收获期最多,达整个生育期的51.8%。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乳酸,乙醇和植酸对草莓防腐保鲜的效果。结果表明:0.2%植酸与0.3%乙醇处理0.3%乳酸与0.04%醋酸处理,均可使丰香型草莓在预冷条件下货架期延长到6-7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的草莓宝在草莓上应用,具有显著提早成熟、提高含糖量及增加产量的作用。采用4000mg/L草莓宝进行叶面喷雾,能够有效抑制草莓匍匐茎的生长,促进草莓生殖生长,提前15d开花,提早着色,有利于商品性的提高。含糖量比对照提高6%,较对照增产9.36%,经济效益产投比为21.45:1。草莓宝使用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1)采收前的处理 采收前用0.1%~0.5%的氯化钙溶液喷施草莓,或花果收后用氯化钙溶液浸果,可抑制草莓软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采后处理对草莓品质和腐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宝交早生”草莓在0℃下自然降氧贮藏10d,好果率84%,商品率达98%。用10%CO2处理可将草莓在0℃的贮藏时间延长到20d,好果率和商品率均为94%,CO2浓度超过20%会使草莓产生酒精味。SO2慢性释放剂处理也有较好的防腐效果。  相似文献   

15.
草莓根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草莓死秧在草莓种植区逐年加重,据1992和1993年2年调查统计,促成栽培草莓轻病区死秧20%~30%,重病区死秧50%以上,有些棚几乎绝收。经对病株采样、分离、鉴定目前已知有5种主要致病菌,它们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三毛孢属(Robillarde)、镰孢霉属(Fusarium)、枝顶霉属(Acremonium),经统计丝核菌属出现频率最高,为50.4%,其次为拟盘多毛孢属,出现频率为21.9%.  相似文献   

16.
大棚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此病不仅露地栽培发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大棚草莓连年种植易使白粉病逐年加重,感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可达50%,甚至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以期为草莓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喷施4%朵麦可水乳剂、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等高效低毒杀菌剂不但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而且对草莓安全性好,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1.草莓脯。选择汁液较多的品种,采收8~9成熟的草莓装筐,在流水中浸泡3~5分钟,去萼片、柄,放人0.3%~0.5%的钙盐及亚硅酸盐溶液中浸泡3~6小时,捞起,用清水漂洗、沥干。按50千克草莓、30千克糖的比例,分层将草莓糖渍24小时后,滤出糖液。将20千克糖加入适量清水,加热煮沸,再倒入糖渍过的草莓,一起入缸浸泡24~48小时。  相似文献   

19.
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草莓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星都2号”草莓果实为试材,研究了酸性电解水处理对冷藏草莓(贮藏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85%~90%)果肉最大破断应力、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羧甲基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细胞膜透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处理明显抑制了草莓的乙烯释放,降低了草莓果实的呼吸强度,可保持贮藏期间草莓最大破断应力,延缓果肉细胞相对电导率的上升,抑制草莓羧甲基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酶活,从而有效地抑制采后草莓果实的衰老过程。用该方法处理提高了草莓的保鲜效果,延长了保鲜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据试验,冬前用地膜覆盖的草莓,青株率和绿叶面积达80%,成活率100%,比不覆膜的草莓提前10天开花结果,每亩可增产40%以上。草莓地膜覆盖可于11月封冻前进行。覆盖前要浇一遍水。5~7天后将草莓植株上的枯叶剪掉,然后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严,膜上再盖上7-10厘米厚的麦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