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总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纪鱼期的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以及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岱衢族大黄鱼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美芬 《河北渔业》2006,(10):40-42
介绍了大黄鱼亲鱼室内常温越冬、提温培育促熟、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成功,获得受精卵320万粒。优质受精卵在控温、增氧、控光照等条件下,孵出仔鱼288万尾,孵化率90%。仔鱼在室内水泥池培育,通过投喂强化的轮虫、卤虫幼体等活生物饵料;控制水温、水质等人工育苗条件,培育出体长2.1~2.6cm大黄鱼苗77.7万尾,育苗成活率达27.5%。并对大黄鱼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志强  张弼  考伟 《水产科学》2001,20(3):15-16
1998年5月,从福建购得大黄鱼(Pseudoxciaena crocea)受精卵200万粒,经10h充氧运输,获上浮好卵150万粒,次日孵出仔鱼120万尾。在水温18-22℃条件下,经40d培育,育出2cm鱼苗38万尾,成活率32%。鱼苗从1.2cm开始互相残食,是前期减量的主要原因,应加强轮虫、卤虫的营养强化,以避免营养缺乏性。  相似文献   

6.
7.
大黄鱼鱼苗的人工培育及种苗运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杜涛 《水产养殖》2003,24(3):25-27
大黄鱼Pseudosciaeina crocea(Richardson)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onidae)、黄鱼属,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笔者通过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人为改变运输温度进行运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购进大黄鱼初孵仔鱼16万尾,经45天培育,幼鱼平均规格2.4厘米,存活率12%。  相似文献   

9.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到40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仔、稚鱼及早期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水温(24±1)℃时,孵化后0~5d属于仔鱼期,6~20d为稚鱼期,第21天起转为幼鱼期。大黄鱼仔鱼孵化3d后开口摄食;开口时平均口径为240μm,40日龄达2480μm;口径的大小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是:y=0.2327e0.0682x,R2=0.9492。试验用的生物饵料与实际生产一致,包括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活桡足类和冷藏桡足类。不同生长期的大黄鱼鱼苗的摄食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1昼夜(24h)中,仔鱼仅在18:00左右出现1个摄食高峰,而稚鱼和幼鱼除了在18:00左右出现1个显著的摄食高峰外,在10:00左右还有1个相对小的摄食高峰。仔、稚、幼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大黄鱼鱼苗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和饱食率,随着生长而迅速升高。仔、稚、幼鱼的生长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日龄仔鱼生长较快,5~9日龄生长减慢,21~30日龄生长加快,31~40日龄生长减慢。这与鱼苗的食物转换和饵料生物的营养变化有关:5~9日龄生长减慢是由于鱼苗由混合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所致;31~40日龄生长减慢是因为冷藏桡足类的营养价值较低。鱼体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2552e0.0472x,R2=0.9710;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3205e0.0374x,R2=0.9777;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花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养殖品种,是传统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对于大黄鱼仔、稚、幼鱼培育技术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大黄鱼育苗技术进行了生产性总结,旨在为石首鱼科鱼类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操作胁迫(追赶惊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幼鱼的生长、行为、肝脏、脾脏、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用大黄鱼幼鱼全长(5.85±0.45)cm,实验共设3个组对照组、实验组1(每日操作胁迫1次)、实验组2(每日操作胁迫2次),每组2个重复.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第10天、20天、30天,取样测定其全长、体质量、脾脏重以及肝脏重,计算脾系数和肝系数;断尾取血做血涂片,在油镜下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的剧烈操作胁迫会显著抑制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其肝脾脏功能和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大黄鱼幼鱼脾系数(即脾肿大),肝脏的合成代谢先受到抑制;各种白细胞比率受剧烈操作胁迫(每日2次胁迫)影响发生显著变化,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实验前期(10 d)或中期(20 d)显著增多,而淋巴细胞则明显减少,但在实验末期均又恢复正常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大黄鱼的免疫机能对长期操作胁迫表现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闽-粤东族大黄鱼象山港养殖群数量与质量性状,结果认为:象山港养殖大黄鱼第Ⅱ背鳍软鳍条数,鳃耙数可数性状比自然大黄鱼在数目上减少,性状指标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体长/体高等5项可量性状在均值上减少,而体长/头长,头长/吻长两项可量性状指标在均值上呈上升趋势,象山港养殖大黄鱼的脂肪含量远比自然产大黄鱼高(6.4倍),而鱼体中的各氨基酸含量及总量前者比后者低。  相似文献   

13.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14.
连续观察人工育苗中同一批受精卵,在水温23.2~23.4、盐度27.00~27.80‰条件下,经过3h36min孵出仔鱼,并继续观察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还比较了不同年份与不同批次的观察资料,讨论了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仔、稚鱼器官发育与日龄、生长速度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镇  江锦坡 《水产科学》2004,23(12):24-25
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铈的质量浓度为1.1~1.4 mg/L,最适宜大黄鱼孵化.铈质量浓度为1.1 mg/L时发育时间最短,为24.30 h;铈质量浓度为1.4 mg/L时,孵化率最高,平均达86.08%,比对照组提高18.60%.  相似文献   

16.
自然海区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的选择、围网的架设、日常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取得成功,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大黄鱼围养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每口围养大黄鱼3年总产值614.5万元,利润494万元;大黄鱼体形较为修长,体色呈淡金黄色,蛋白质含量18.7%,脂肪含量13.6%,氨基酸总含量181.5g/kg,其中鲜味氨基酸总含量87.1g/kg。  相似文献   

17.
李磊  蒋玫  王云龙 《海洋渔业》2019,41(3):346-35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noctyl phthalate,DOP)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有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对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为了研究DBP和DOP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受精卵及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开展大黄鱼幼鱼在DBP和DOP中的暴露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BP和DOP浓度的升高,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死亡率、畸形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DBP和DOP暴露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均产生一定的致死效应,DBP和DOP对大黄鱼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 mg·L^-1 和6.57 mg·L^-1 。结果表明,DBP和DOP对大黄鱼鱼卵及初孵仔鱼均具有高毒毒性。DBP和DOP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症状典型的网箱养殖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824-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824-1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利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其胞外产物具有淀粉酶、明胶酶、酪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其中以淀粉酶、明胶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最强,但没有脲酶活性。研究了20种化学药物和15种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磺胺 TMP和庆大霉素等3种化学药物和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中草药的抑菌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The precociously sexual maturation in large yellow croc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an attempt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roduction of sterile triploids c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this study, triploid P. crocea was obtained by subjecting fertilized eggs to pressure shock. Flow‐cytometry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ploidy level. In terms of triploid rate and hatching rat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pressure shock for triploidy induction in P. crocea were 7500 psi for 3 min shock at 3 min after fertilization at 20 °C.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arameters, 100% triploid fish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first rearing year, triploid P. crocea had a similar growth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its diploid counterpart before the age of 8 months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at the age of 10 and 12 months in body weight and body length (P<0.05). At the age of 12 months, the carcass weight of triploids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diploid control, and gonadal somatic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ir diploid control. During the first rearing year, survival in triploid group was 76.44%, inferior to its diploid control (8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