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减振器性能完好,对于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减振器的作用和新型减振器的结构特点,重点强调了减振器性能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汽车行驶系主要由车架、车桥、悬架和车轮组成,汽车行驶系的状况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等.本文就汽车行驶系一些常见故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转向与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系统中影响车身姿态和行驶安全性的两大关键系统。由于汽车的运行工况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对转向或悬架的单独控制难以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同时得到提高。因此,如果对转向与悬架系统进行组合并良好匹配,可以很好地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又改善了汽车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乘坐舒适性。因此本文对EPS与自适应悬架系统集成控制及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道路质量的提高和高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出现,汽车行驶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对车轮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车轮不平衡,则在其高速放置时,不平衡质量将引起车轮上下跳动和振摆,不仅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而且车辆难以控制,也影响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因加剧了轮胎及有关机件的磨损和冲击,缩短了汽车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汽车运输成本.因此,车辆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车轮平衡已成为汽车检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道路质量的提高和高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出现,汽车行驶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对车轮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车轮不平衡,则在其高速放置时,不平衡质量将引起车轮上下跳动和振摆,不仅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而且车辆难以控制,也影响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因加剧了轮胎及有关机件的磨损和冲击,缩短了汽车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汽车运输成本。因此,车辆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车轮平衡已成为汽车检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悬架运动学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分析了麦弗逊式悬架的下摆臂对悬架特性参数的影响。首先,进行悬架特性参数分析,建立特性参数的测量函数,仿真模拟出特性参数测量函数曲线。然后,分析各特性参数与车轮跳动量间的关系,确定悬架特性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关系。最后,分析下摆臂与悬架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优化目标参数。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若下摆臂水平角在一定范围内越小,则各特性参数变化越平缓,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7.
朱文燕 《南方农机》2016,(Z1):116-116
悬挂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汽车的行驶性和舒适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型货车的悬挂系统应更关注其承载吨数及安全系数,对舒适性要求反而不高。我国重型货车使用的悬挂系统主要是钢板悬挂和空气弹簧悬挂及单点悬挂,其中单点悬挂有着适应恶劣路面以及载重吨数大的优点,文中主要介绍单点悬挂产品的类型及组成。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为目点,建立了半车三自由度汽车转向与主动悬架的综合模型,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最小均方(LMS)算法对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系统进行控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LMS控制的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系统使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比被动系统明显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综合性能;同时LMS能自动调整权系数,且控制算法简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空气悬挂因其非线性的变刚度特性,可有效降低悬挂系统自振频率,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越来越受到车辆设计人员的重视,本文对空气悬挂的弹性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出静态承载能力曲线及静刚度曲线,分析了空气悬挂的优缺点,对空气悬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汽车EPS与ASS的H∞/PID集成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模型与主动悬架系统(ASS)模型,提出了EPS与ASS的集成模型。综合考虑EPS与ASS的相互影响,设计出H∞/PID集成控制系统。从提高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角度出发,根据人体对振动的敏感频率范围引入了适当的频域加权函数,设计出ASS系统的H∞最优控制器,使水平和垂直方向敏感频率范围内的振动都得到明显降低;从改善驾驶员转向轻便性角度出发,设计出EPS系统的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集成控制方法能够使汽车转向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轮胎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性、乘坐舒适性和节能经济性等,为此农机物资经营户对轮胎的存储保管,要引起特别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为了减缓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路面的冲击和振动,在汽车悬架中大都设置了减振器。汽车减振器不仅可以提高乘坐舒适性,还可以提高轮胎的方向稳定性及转向稳定性。减振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减振器失效后,就不能衰减车辆的振动和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从而缩短钢板弹簧和车身、车架的使用寿命。因此应使减振器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3.
悬架系统对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动悬架很难进一步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主动悬架减振效果非常理想,但其能耗大、成本高.而半主动悬架可以很好地满足平顺性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价格低,因而成为汽车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汽车悬架系统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对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方法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汽车主动悬架多目标H2/H∞混合控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基于汽车四自由度半车模型设计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控制律。采用高阶未建模扰动到控制输入传递函数的H∞范数作为鲁棒性能评价指标,路面扰动到输出评价信号传递函数的H2范数作为LQG性能评价指标,选取加权函数阵对悬架的频域性能指标进行整定,设计了多通道多目标优化H2/H∞混合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多目标H2/H∞混合控制方案在保证系统具有未建模鲁棒稳定性的前提下,可使汽车获得较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5.
车架弹性对重型载货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重型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方法及虚拟样机技术建立整车多刚体模型和考虑车架弹性的整车刚弹耦合模型。在B级路面上满载工况下对整车行驶平顺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车架柔性对驾驶员座椅地板加权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悬架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3个平顺性评价指标的影响,同时进行整车操纵稳定性的稳态回转性能仿真分析,讨论车架弹性对整车稳态回转性能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车架弹性后整车平顺性的仿真分析结果比把车架视为刚体更接近试验结果;车架刚性越大,其低阶固有振动频率越高,驾驶员座椅地板加权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悬架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越小,整车行驶平顺性变好;同时适当增加车架的刚性,会使整车的稳态回转性能得到改善。设计车架时,适当增加车架刚度、提高车架低阶固有振动频率,可改善重型载货汽车整车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6.
以拖拉机减振为目的,建立了二自由度拖拉机油气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油气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非线性特性。运用AMEsim仿真软件,采用阶跃信号、谐波信号和随机信号模拟拖拉机典型行驶路况,对比分析了被动悬架和油气悬架的振动特性,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比较两种悬架的振动特性、非线性特性和车身高度偏离静平衡状态的程度等3项指标可知:采用油气悬架可明显改善拖拉机悬架的振动性能,提高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平顺性对于整车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是衡量现代汽车总体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汽车平顺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悬架结构参数的设计。基于机械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双轴汽车的1/2汽车四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和频响函数分析方法,以车身质心加速度均方值和车身角加速度均方值的无量纲加权和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以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载荷为约束条件的悬架参数优化模型。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采用遗传算法对本文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非独立钢板弹簧后悬架和单横摆臂式独立后悬架三轮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指标,通过比较可见,具有单横摆独立后悬架的三轮汽车有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并建立了计算三轮汽车车架侧倾角的公式。  相似文献   

19.
被动悬挂是目前汽车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在凹凸路面高速行驶时,其操作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难以同时兼顾。因而改善汽车整体性能的新方法随之出现,即采用主动悬挂,它可以根据路面激励及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反馈控制。本课题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四分之一车辆模型,在PID控制下对主动悬挂系统进行仿真研究。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对于PID控制的主动悬挂,其车身加速度及车轮动载荷等问题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汽车悬架的舒适性与操控稳定性之间的联系,引入簧载质量加速度、悬架动挠度以及轮胎动载荷这3个指标,用于评价汽车悬架减振效果,并在Simulink软件里建立了1/4汽车被动悬架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悬架参数设置下汽车被动悬架这3项指标的幅频响应。结果表明,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频段的效果各不相同,被动悬架无法兼顾汽车行驶的舒适性与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