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南江黄羊具有产肉力高的特点,应用群系继代选育法,持续加强选择和培育,可不断巩固和提高其肉用性能,获得遗传进展,使产肉力得以及早发挥.经研究初步认为,把品内选育同改善培育和饲养条件结合起来,可大幅度提高养羊效益,促进肉山羊生产. 相似文献
4.
5.
南江黄羊的肉用性能及其世代选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江黄羊具有产肉力高的特点 ,应用群系继代选育法 ,持续加强选择和培育 ,可不断巩固和提高其肉用性能 ,获得遗传进展 ,使产肉力得以及早发挥。经研究初步认为 ,把品内选育同改善培育和饲养条件结合起来 ,可大幅度提高养羊效益 ,促进肉山羊生产 相似文献
6.
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土种山羊杂交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石阡县将波本F1、南本F1和本地羊分为三组,测定初生、2月龄、4月龄、6月龄、8月龄五阶段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质量。试验结果为: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杂交能显著提高贵州石阡当地山羊的产肉性能。其中波本F1初生重公羊提高67.57%,母羊提高67.65%。南本F1初生重公羊提高8.11%,母羊提高11.76%。6月龄波本F1公羊体质量提高25.19%,母羊提高26.19%。南本F1公羊和母羊体质量分别提高12.59%和16.67%。比较波本F1和南本F1各阶段体质量发现,除了2月龄和8月龄母羊的体质量波本F1比南本F1小外,其余波本F1都大于南本F1。尤其是初生重波本F1公羊比南本F1大1.1kg,增加了55.00%,母羊大0.95kg,增加了50.00%。并建立加强杂种羊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7.
8.
1986~1989年,用南江黄羊(♂)和戴云山山羊(♀)作杂交试验。黄、戴F1代山羊被毛显示父系特征,其体重、体尺、屠宰率、繁殖率比母本增加8.95%、4.5/、3%和2%,发病率下降3.8%。试验结果表明;F1代杂交羊明显优于戴云山山羊。 相似文献
9.
南江黄羊与本地山羊杂交效果试验赖小华(浙江建德市农业局)1993年我们从玉环县引进四川黄羊16只(其中成年公羊6只,母羊5只,羔羊5只),分散在5个乡镇8个养羊专业户中饲养,同时开展了黄羊与本地山羊的杂交试验,以提高本地山羊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现将... 相似文献
10.
11.
南江黄羊与本地山羊的杂交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本地山羊的生产性能,引入献江黄羊开展杂交。对比试验表明,黄本F1山羊生长发育忆,从初生到10月龄各阶段的体重和体尺均优于本地山羊;11月龄时抽样屠宰,黄本F1山羊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均高于本地山羊,据估算,每头纯收入可增加44~71.89元。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南江黄羊与本地山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11月至1997年10月,用南江黄羊和本地山羊进行杂交试验。黄本F1山羊被毛显示父系特征,其体重、体尺、屠宰率、,繁殖率分别比本地山羊增加5.05%、2.0%、3.0%、2.0%;发病率下降到4.65%,试验结果表明:F1杂交羊明显优于本地山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我县用引进的南江黄羊为父本,本地山羊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杂交一代的初生重、3月龄、6月龄和周岁体重比本地同龄山羊分别提高25.85%、79.65%、73.87%、77.91%(P〈0.01),杂交优势明显。杂种一代具有明显的父本特征,且耐粗食,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显著,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江黄羊在浙江庆元的饲养效果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8年10月,吴祥进、陈世德等人从四川省南江县引进380余头纯种黄羊,创办纯种规模羊场后,南江黄羊所具有的耐粗饲、采食快、抗病力强、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得以较好体现,已在庆元当地引起强烈反响,群众纷纷引种饲养.笔者经过一年多南江黄羊在庆元的饲养效果观察,其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好的生产力水平,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南江黄羊肉用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江黄羊是采用多品种杂交选育方法育成的我国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目前 ,已推广到全国1 4个省 (区 )及四川省的 1 2 0多个县 (市 )。该羊被毛黄色、体质较细致结实、体躯略呈圆桶型。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 6 6 7kg、45 6kg ,周岁羯羊胴体重 1 5 5 5kg、屠宰率 49 71 %。群体胎平产羔率为 1 94 4 7%、经产羊群为 2 0 5 4 2 %、双胎 (多羔 )率为 80 % ,高繁羊群年产 1 82胎、胎平产羔率 2 1 6 6 7%。适应性强 ,经推广验证 ,在海拔 1 0~ 435 9m的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区 ,纯繁和杂交利用效果很好 ,对各地方山羊改良效果明显 ,其体重的杂种优势率在 5 0 %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