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既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有利于改变农村向貌和农民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强化基础,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为此,我市应尽快把农业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科技》2012,(10):36-37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信息化,不仅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知识化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两大知识化问题。只有实现农民知识化,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信息化;只有实现农业知识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竞争能力,能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效应、现状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政策和农村制度的良性变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高,性别、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选择: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农村智力回流;积极培育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创建学习型农村。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张店区农业发展立足于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将农村经济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着力发展都市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到3.37亿元,同比增长 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1元,同比增长6.1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1.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生产布局日趋合理。近年来,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改变了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拓展农业产业链内涵及意义、农村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对拓展农业产业链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增强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提高产业链上的农民收入和农民素质。在拓展农业产业链视野下,提出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的思考:一是促进政府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加强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三是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四是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五是提高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六是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已经迈入探索实践阶段,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现阶段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覆盖不全面、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和农民核心利益的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应该加快建立与完善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城乡农业数据要素流动系统、实施多主体参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同时加快培养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多层次、全方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农产品剩余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地方财富资源积累和缓解农村地方压力,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消除制度上的障碍,有利于集中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因此,农村城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加强而不能弱化。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发展,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民信息化运用意识日渐增强。但同时,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着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城乡信息化差距显著、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服务质量偏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农村信息化资金投入,规范建设资金监管;强化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育,打造专业服务队伍;加强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提升信息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94-10695,10709
根据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配置城乡劳动力;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促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基础硬件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培育、农业信息化传播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河南省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为工作原则,贯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求为中心,把农民亟需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作为建设的重点,增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有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突出特色并配置好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找准应用突破点、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呼叫系统和推进物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  相似文献   

13.
民以食为天,政以食为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头等大事。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了六个"一号文件",分别就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艳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621-19622,19625
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提供持续、优质的信息服务,带来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支持,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面临农村信息化意识淡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双向互动性较差等方面的发展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 《现代农业》2006,(10):58-58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国家对“三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例如:国家给农民售粮补贴、购买农机补贴、购买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和钱、减免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和课本费等.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及其他有关支农惠农的政策,稳定、完善、加强了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  相似文献   

16.
罗章  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82-15384
在阐述农村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一是农民参与度不足,农村信息平台使用效率偏低;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农民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三是农村信息平台交互性较差。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了社会资本要素对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其中农民与信息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参与网络"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乡规民约"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加了管理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是将"技术网络"植入乡村信任体系,促进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二是增强信息平台的交互功能,提升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度;三是引导与利用乡规民约的管理权威,完善信息化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 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什么时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停滞甚至萎缩。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 保护农民积极性,就要充分承认农民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因此,要  相似文献   

18.
陈浩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46-18847,18852
农村公共服务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要求、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各种公众利益服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村水利设施基本保证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水,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提高。然而,相对城市,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教育、医疗质量不高,农村生活环境没有得到切实改善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投入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健全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河南省自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市以来,立足本省实际,致力于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将会为农村、农业、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信息技术支撑。致力于为中原农村信息港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当地详实农业农村信息化情况与数据资料,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赴博爱县调研农业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信息技术素质低、农业信息资源分散且缺乏有效的整合、缺乏对农村信息的分析和管理等。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降低成本,着力提高人的素质。要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涉农信息的有效整合。还要提高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并且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多管齐下,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